郭德纲曾经说过:“我给我儿子最近留的功课就是读一读《二十四史》,读《清史稿》,读完这些东西,我给不了他文凭,但是这些东西我儿子会受用终生的。”为什么要读这些书呢?我想只有那些读过的人才能懂。
清朝从1636年满清入关,到1912年,溥仪退位,一共经历了276年,曾经辉煌强盛,最后走向了衰败,而谈及它的跟晚清实际的掌权者慈禧有着莫大的关系,不过在那个为难的年代,我们不不能仅仅只看到课本上有限的知识和人物,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涌现了不少有才学、有谋略、有骨气的忠臣。只不过,他们最终都无法改变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事实。
《清史稿》中就提及过叶名琛这个人,叶名琛也是众多有骨气的人中的一个,他自诩是“上海苏武”。1807年12月21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浸泡在读书的氛围当中,并且被教育要做一个爱国的人,叶名琛也不负重望,成为了家里的天才少年,少年时就喜欢作诗,家中有才学的族人看了都佩服这孩子。
不到18岁的时候,叶名琛就考上了贡生,也就相当于举人副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当年的范进,刻苦学习,50岁还是童生,经历了20多次落榜,最后中了进士。由此可见,叶名琛这个人很聪明,成了贡生,他也就拥有了在清政府做官的资格,26岁他中了进士,到了38岁,他已经稳坐两广总督八九年了。
不过叶名琛是靠镇压起义军才起来的,而起义军,就像是《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们,叶名琛因为镇压有功,朝廷给他的官职也越来越大,在1856年10月,广州城不断被英法联军攻击的时候,他依然在不断地上交“剿匪”战报,希望靠着这一份份的战报,稳固自己的位置。因为他心中很明确地知道,等一个官,要怎么才能坐稳自己的宝座。
虽然他镇压起义军这件事情,自私功利,算不得什么好人,不过他也并非是个只会欺负起义军一事无成的恶霸,他也给英法联军摆过空城计,惹得他们很恼火。后来又发生了著名的亚罗号事件,当时亚罗号没挂英国国旗,只挂了信号旗,中国水师查了亚罗号,并且还捉拿了14名水师。这件事情传回英国,很多人都不高兴了。
后来叶名琛也解释了这件事,不过他很有骨气,坚决不道歉。因此,叶名琛的受到了很多西方舆论的谴责,但是那时马克思却发表言论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并且表示叶名琛是正确的。
之后英国人炮轰广州,叶名琛积极准备应战,用装满火药的沙船袭击了英军,这个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广东水师最后还是因为实力悬殊失败了,并且在应战时也出现了一些状况,最后失败了,在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被俘虏后的叶名琛一直保持着气节,英军也没有侮辱他。
据《香港纪事报》记载,当时的英军还很尊敬他,甚至有人向他脱帽致意,由此看出,叶名琛并非是英军严重的小丑,反而确实有点气节,叶名琛本来以为这艘船是开往英国的,他想借此机会像英国君主当面质问,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所以在这个时候,他还抱有希望,希望效仿文天祥这样有气节的人。写下:“零丁洋泊叹无家,雁札犹传节度衙。”的诗句。
可船开了48天,却没有来到英国,却被送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在印度一年的时间里面,常常看新闻,关心自己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之后直到自己的粮食被吃完了,决绝吃别国的食物,最终绝食而亡。他并非被人关在笼中放在闹市供人观赏的小丑,反而受到了尊重。
但是为了攻占广州,这件事情的真相不能让广州人知道,不然他们会奋起反抗,所以必须用舆论来败坏他的名声。这不仅是一场炮火的战争,也是一场心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