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抗战神剧中,主人公往往只需要敢拼命就能取得胜利,无论跟谁打仗都是一窝蜂。而历史上的民国军队火力变化很大,只会玩命的人或者只有老经验的家伙会死的很惨。
民国军队和满清末年的北洋六镇有着极大的变化,在炮兵和机枪上的变化最为明显。北洋六镇的火炮力量碾压民国时期的其他师级单位,每个镇都装备54门75mm山炮或野炮。它们的具体火炮编制是:第1镇转呗日造75毫米野炮18门,德造格鲁森57毫米野炮18门,德造格鲁森57毫米山炮18门;第2镇装备日造29倍径75毫米野炮36门,日造13倍径75毫米山炮18门;第3镇德造克虏伯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第4镇日造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第5镇拥有德造克虏伯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第6镇装备法国产克鲁苏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北洋六镇的火炮都是不打折的54门,混成旅也要装备36门火炮。
北洋军的火炮数量吊打后来的国军,抗战前的1935年国军的火炮家底是各种火炮567门,退役了110门后,国军只有456门火炮,其中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就是到了1940年国军火炮数量依旧是勤俭节约的典范,口径勉强达标的山炮不过是662门,野炮数量是252门,轻榴弹炮只有97门,重榴弹炮更惨只有57门,总数不过是1068门。抗战时期国军装备最好的教导总队也只有75毫米以上火炮32门,当时哪个国军师长手里有刚刚超过两位数的火炮就绝对是主力。
民国时期师级单位的炮兵缩水了好几倍,但轻重机枪数量却增加了上百倍。清朝末年的北洋军机枪火力标准时每个镇装备重机枪24挺,3镇共计144挺,而轻机枪当时虽然有,却没有在世界各国得到普及。1924年直奉战争时期,直军彭寿莘的第15师就配备重机枪72挺,机枪火力已经是民国初年的三倍。民国的各路大帅们都争先恐后地购买重机枪,拥有上千只重机枪成了各路军阀的标配。
同样火力大增的还有轻机枪,轻机枪因为可以伴随步兵冲锋成了30年初民国军队的新宠。在轻机枪上,东北军、中央军和红军都走在了前头。东北军1个步兵连即装备有12挺轻机枪,1个步兵营装备48挺轻机枪,1个步兵团则装备144挺轻机枪。东北军一个主力旅至少装备有重机枪36挺,轻机枪432挺,合计装备轻重机枪468挺,九一八事变东北军被日军缴获的机枪就有2724挺。可惜的是东北军机枪火力冠绝民国,却被日军打得闻风丧胆,被红军当成了地主家的败家儿子(长征后的红军最喜欢打的就是东北军,他们奉送的机枪数量已经达到了红军总装备量的三分之一)。
民国时期的中央军机枪数量也非常强大,每个连步兵连配有轻机枪9挺,每营有一个装备6挺重机枪的重机枪连。红军尽管每个连机枪不足两挺,但也远超地方军阀部队,对川军刘文辉、黔军形成了火力碾压。
而在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重机枪缴获了31088挺,轻机枪168809挺,民国时期的机枪数量变化了数百倍。“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这是民国大部分战斗的经验之谈(对上日军就不一定了),围绕着机枪和火炮的变化,民国时期的军人们绞尽脑汁展开竞争,那些死脑筋只会猛冲的家伙则被历史无情的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