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隆兴北伐——赵构退位当太上皇,宋孝宗主战金国,南宋最后的雄心
迪丽瓦拉
2025-07-04 15:03:28
0

金世宗对伐宋没有兴趣,他致力于金国内部的调整、发展、优化,因此有意与南宋议和。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金世宗以自己登基为由,向南宋派出使臣。

金国递来了橄榄枝,但不代表宋朝乐意接,而且双方的观念差异仍然巨大。宋朝认为完颜亮被宋军大败,如今金世宗传递来和平信息,是有求于南宋,宋朝在有巨大武力优势的前提下走到谈判桌前,地位肯定应与之前不一样才是。

南宋主战派的臣子认为,是时候要求两边平等相处,而不是宋为金之臣子了。

高宗倒不是很在意这些,他常说的四个字就是“不以为耻”,这一次也这样,高宗道:“关键是两国和平,这点小事,朕不为耻。”

虽然宋朝的“孝”字头号招牌是下一任皇帝宋孝宗,但高宗其实也是大孝子,在这个可以跟金国要价的关键时刻,高宗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如果可以提一下条件的话,最好请金国把宋朝皇家陵寝所在之地还给宋朝。

在那里,有北宋的列祖列宗,是隆祐太后想要归葬之处,此时,隆祐太后已经过世整整三十一年了。

高宗没有勇气收回北方故土,也就没机会再去看一眼列祖列宗埋葬之地的现况。

出使金国的宋使倒有一位悄悄地去看了,但他们不敢告诉高宗,各位北宋皇帝后妃的陵寝被挖掘得千疮百孔,隆祐太后的丈夫哲宗皇帝的尸骨甚至暴露在外,无人在意。这位使臣不禁失声痛哭,脱下身上的衣袍将哲宗的遗骨包裹起来,重新放入陵寝。

金世宗对议和倒是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他下令金军撤退时不得骚扰百姓,不得主动挑起与宋军的战斗。

金军撤退得很快,宋军紧跟其后收复了两淮地区的失地。但是金军这种表现,并不代表他们认为宋朝以后就能和金国平起平坐了。金国的使臣到宋朝来谈恢复“绍兴和议”的条款,要求宋朝接待的官员使用臣礼。

右相陈康伯当即拒绝,虽然当时金国的使臣们没有表现强硬,接受了两方使用平等的礼节,但等到宋朝的使臣洪迈去出使金国时,一下陷于劣势。

金人让洪迈行臣礼,洪迈不肯,于是,直接被金人关了三天三夜,饭也不给吃,水也不给喝。

高宗这边,在金人撤退后,打着“御驾亲征”的名义北上转了转,当然也不敢走得太北,只是去了一下建康。

此时,坐镇建康的是张浚。

但张浚得到诏令再匆忙奔到建康的时候,宋金大战的胜负已经分出,他的才干没能有机会发挥出来,但他个人在军中的声望依然极高,将士们看到张浚都会驻足行礼。

高宗亲切地慰问了张浚,张浚感激道:“若没有陛下,浚早就没命了。”高宗勉励张浚:“有爱卿在此,朕无北忧矣。”

高宗只在建康小住十日,就急匆匆回临安去了,不过在这十天里,著名抗金英雄辛弃疾投奔南宋,也赶到了建康,高宗非常高兴,立刻接见了这位才二十三岁的年轻人。

辛弃疾在绍兴十年(1140)出生于济南府历城。此时的济南已经不属于南宋,而被纳入了金国版图。辛家是世代仕宦之家,辛弃疾的父亲早逝,他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

辛赞考虑到家族安稳,迫于无奈在金人手下做事,还很得金人赏识,一路做到了开封知府,但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和孙子讲述靖康之耻和北宋的事情,并且表示如果能有机会一定要“投衅而起”,与金人“不共 戴天”。

辛赞有段时间在毫州任职,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处于黄淮平原南端,辛弃疾随祖父在此,耳濡目染了金人对汉人的欺压,这令年幼的辛弃疾立志要成为霍去病一样的大将,将这些金人赶走,为祖国收复大好河山。

十四岁时,辛弃疾北上燕京参加科考,准备通过科考进入金国内部,获得更多的情报,伺机而动。结果,辛弃疾没考上。他还年轻,三年后又再赴考,又落榜。但是没关系,通过两次北上,辛弃疾把沿途地理山川情况研究了一遍,后来都写入他著名的《美芹十论》等军事奏论之中。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带兵伐宋,辛弃疾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辛弃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散尽家财,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在金国境内起义。

当时金国还有一支起义军,人数较多,势力较大,领头人叫耿京。

辛弃疾带着队伍去投奔耿京,在路上又遇到另一个起义的小队,首领是个和尚,名叫义端。

两个人一起加入耿京的队伍后,义端却心生歹念,偷走了耿京的军印。辛弃疾受到牵连,被耿京下令抓住,要问斩。

辛弃疾道:“杀我不是问题,但请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然后再死!”

耿京也很爽快,当即同意了辛弃疾的要求。

辛弃疾立刻上马,快马加鞭追赶义端。而此时义端已经到了金营投降。

辛弃疾竟然带了身边的义士们,冲入金营内把义端抓了出来,而后手起刀落,砍了义端的脑袋回来交给耿京。

经过此事,耿京没有杀辛弃疾,反而更加欣赏他,后来辛弃疾成为耿京这支义军的核心人物。

“采石之战”之后,金世宗向宋朝提出遵循“绍兴和议”的条款,恢复和平,同时抽出兵力处理境内的各处义军。

耿京派辛弃疾南下,联络南宋,商讨南北夹击,讨伐金人之计。

辛弃疾因此南下,冲破一道道金军的封锁,抵达建康,随后被高宗召见。辛弃疾向高宗汇报了起义军在南宋境内的战果,高宗非常高兴,当即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

然而,此时的耿京因部下背叛,被杀害了,已经达到二十万人规模的起义军群龙无首,溃散大半。

辛弃疾在北上的途中听闻此事,没有马上掉转马头回到南宋,反而带领身边的人继续北上,直接冲入虎穴,将正在寻欢作乐的叛徒抓住,随后号召剩余的起义军与他一起南归。最后,有数千人同辛弃疾一起押着叛徒回到南 宋。如此壮举,令辛弃疾名声大振。高宗立刻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也自此开启辛弃疾在南宋的仕途。

这是发生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的一件大事,才二十三岁的辛弃疾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了展望。但当时的每一个人,包括辛弃疾自己,都没有想到,展望才刚开始,其实已经落幕,他从此再没有带过一兵一卒...

五月,高宗令张浚负责两淮事务兼沿江军马,好好负责沿江安全。

话说得好听,高官也给了,但是高宗依然忌惮张浚,没有准备重用张浚,高宗的算盘是等宋金和议差不多完成,时局稳定以后,再把张浚压下去。当然,高宗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个想法完全不一样的继承人,此为后话。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高宗实在厌倦了当皇帝天天提心吊胆的生活,他本来不是一个应该获得皇位的人,机缘巧合走到这个位置,面临繁杂的国事,频繁的战事,每天思考这么大的家怎么当,他对金国那般卑躬屈膝除了个人和环境的主观因素外,还因为只有身在最高位的他,才知道打仗有多费钱,他是多么迫切需要给南宋安稳的大环境,让这个虚弱的国家休养生息一番。

在位三十六年,高宗认为自己呕心沥血,没有一日睡过安稳觉,刚刚在五月才安排张浚做防御工作,战局似乎真的平稳下来以后,高宗在六月就提出了禅让,而此时,距离皇太子册立才刚刚十天,可见高宗禅让的心情之迫 切。高宗唯一的子嗣赵过世后,高宗再无所出。

不过,随着岁数渐长,他对后嗣的事情倒也没看得如其他的皇帝那般急迫和在意,宋朝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因为皇帝没有后嗣而传位旁支的事,连高宗的父亲徽宗都是捡了哲宗没有儿子的漏才当上的皇帝。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继位的也并非太祖的子嗣,而是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因为当时太祖明明就有已成年的儿子,所以太宗的登基留下了许多谜团和传说,比如太祖突然驾崩那晚奇怪的“烛影斧声”,以及太宗继位是因为他和太祖的母亲杜太后留下了要求“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

可是,显然宋太宗没有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这两桩悬案一直流传到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大家的心头盘旋,更何况是在宋朝当时。

据说,安葬太祖之后,掌管天象的官员就看出,太祖这一支的龙气还没有断绝,之后便有了“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传言。

百年后,仿佛就是要印证这传言似的,太宗一脉的后嗣除了高宗,都在靖康之变时被金人抓完了,以至于在之后的抗金战场上,继续与金人斗争的赵家人,几乎都是太祖一脉之后。

建炎四年(1130),宰相范宗尹向高宗提议寻找太祖之后,许多臣子也认为从追思宋祖的角度考虑,宽慰百姓之心,应该从太祖后代“伯”字辈中寻到合适的人,先放在高宗膝下,若将来高宗有了子嗣,可以再调整,进退都不是问题。

高宗令知西外宗正事赵令,负责寻找太祖“伯”字辈子孙。赵令是太祖次子赵德昭之玄孙,后来于绍兴十三年(1143)过世,年七十五,高宗追封他为惠王。

赵令不负众望,找到了上千个符合要求的孩子,再从其中精挑细选出两个人选,请高宗亲自选择。

这两个孩子一个叫赵伯浩,一个叫赵伯琮。

古时候的人都喜欢孩子胖一些,认为这样有福气,因此高宗本来属意胖乎乎的赵伯浩。结果忽然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一只猫,赵伯浩忍不住就伸脚想踢一下猫,而瘦瘦小小才六岁的赵伯琮目不斜视,身形不动,显示出了超越年龄的稳重。

高宗因此选择了赵伯琮,并在后宫之中寻找抚养赵伯琮的妃子。

当时,高宗的正宫邢皇后在遥远的金国,后宫地位比较高的妃子有三人,分别是生育过高宗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的潘贵妃,与高宗一起经历过海上漂泊岁月的张婕妤,以及后来的吴皇后,但是此时她的身份最低,尚且只是一个才人。

高宗将赵伯琮带到三人面前,暗中观察赵伯琮与谁亲近,赵伯琮最先走向张婕妤,因此被安排由张婕妤抚养。

潘贵妃看到赵伯琮,联想到自己死去的儿子,差点哭了。

倒是吴才人后来找其他的机会,与高宗提议也想抚养孩子。高宗随后又挑选了赵伯玖放在吴才人膝下。

温柔贴心的吴才人一直深受高宗喜爱,后来又与南归的韦太后相处融洽,封位慢慢变高。张婕妤过世后,赵伯琮也被放到她的名下。南宋的皇后之位本质上空悬了十多年,不论是大臣还是韦太后都希望高宗尽快册封皇后,吴氏是众望所归,被册封为皇后。

吴皇后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并没有因为赵伯琮是后来到身边的而厚此薄彼。

大家都知道,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将在吴皇后名下的两个孩子之间展开,但是高宗并没有给予两个孩子皇子的身份,一开始,是因为高宗还抱着生养自己儿子的期待,到后来是因为难以抉择,吴皇后劝高宗立年长的赵伯琮,而韦太后更喜爱赵伯玖,当时权倾一时的秦桧可能也是认为吴皇后的心底更倾向于赵伯玖,她口中说的希望高宗立赵伯琮不过是一种故作出来的姿态,因此秦桧也坚定地支持立赵伯玖为皇位继承人。

秦桧固然会揣摩上意,可他要揣摩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皇帝、皇后、太后、利益集团,甚至连家族未来的富贵都考虑上了,只有吴皇后才是真的了解高宗。

在这几十年来对两个孩子的考察之中,高宗其实一直更加欣赏生活简朴、勤勉专注、恪尽孝道的赵伯琮。但身为君王,有时候表现出喜欢一个人,反而可能是害了这个人。

高宗很聪明地表现得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没有偏好,这何尝不是对孩子们的保护,以及另一种考察方式呢?

绍兴三十年(1160),金军又有了南下意图,宋朝的神经再一次绷紧。此时,韦太后和秦桧都已过世,高宗终于下定决心,在这年二月封赵伯琮为皇子,更名赵玮,进封建王,而赵伯玖被定为皇侄,授判大宗正事,正式退出继承人之争。

次年,金军南下,两国再次开战,朝野内外求和或者再次南逃的声音不小,赵玮主动站了出来,要求与金军决战。后来高宗表示要亲征,赵玮又请命护驾,可以看出这位国家未来的继承人在对金态度上与高宗不太一样,有强烈的保家护国的意愿,而这个意愿在他登基为帝,有了主宰国家方向的权力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

绍兴三十二年(1162)初,金军已经明确要与宋议和,长江淮河一线的军事警报解除,高宗想要卸下重任,回归平淡生活的意愿越发强烈,他下定决心禅让,把这份肩负社稷和黎民百姓的重担交给继承人。

五月,高宗下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六月,高宗提前把赵昚叫到面前,说道:“朕决意让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吴皇后为太上皇后,退居德寿宫。”

赵昚顿时泪如雨下,坚辞不受。几日后,高宗再次叫来赵昚,表示禅让,赵昚坚决不肯,差点转身跑出门去,要回东宫。高宗一再劝说,表示这是他的真实意愿,赵昚才留了下来。而后,百官下跪,高宗下达禅诏。

礼毕,宰相陈康伯带着众臣请赵昚即位。赵昚多次推辞之后,才勉强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一个边沿,等大臣们下拜行觐见新帝的礼节时,他又慌忙站起来。如此几番,即位仪式才结束,赵昚正式成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宋孝宗。

仪式完成之后,孝宗换上帝王的衣袍,高宗乘车前往德寿宫。孝宗冒着雨送高宗到宫门外,高宗再三让他止步,且叫左右也不用再送,他环顾众臣道:“托付得人,我没有遗憾了。”

高宗后来的退休生活非常惬意,居住的德寿宫原本是秦桧的府邸。秦桧离世后,族人回到家乡,高宗将这座府邸收回,重新扩建。后来孝宗知道高宗爱游西湖,又命人引西湖水入德寿宫,在宫内模仿西湖景致,建成小西湖,如此高宗可以随时游玩,免去舟车劳顿。

孝宗也时常带皇后、太子等,前往德寿宫陪伴太上皇高宗夫妇,一家人泛舟摘莲,垂钓野炊,其乐融融。

如此惬意的退休生活,高宗过了二十四年,于八十一岁时寿终正寝。在古代帝王之中,能如此高寿的,寥寥无几。话又说回来,孝宗非常孝顺,但并不愚孝,在国家大事上,他有自己的主张,比如对金的强硬。

坚持“和议”的高宗倒是想说儿子几句,但是,温婉明理的吴太后拉了拉丈夫,让他别去管不该管的事了,还是想想明天和孙儿吃什么吧。因此,孝宗在执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时候,也没有遇到多少来自父亲的压力。

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有变革之志,上位之后积极整顿贪污、冗官问题,主张联合北方抗金义军,开始有计划地着手北伐,意图收回故土,一直被打压的主战派如张浚等人被大力提拔。

孝宗上位只一个月,就为岳飞平反昭雪,并削去了秦桧的王爵,岳飞是秦桧陷害致死这件事便在这个时期定调。其他被秦桧打压的忠臣也都被平反、复用,已经过世的赵鼎被追封为丰国公,赐谥号“忠简”,吕颐浩、韩世忠、张浚等也都有加封,而张浚本人更是盼来了他人生之中的最后一个高峰。

隆兴元年(1163),张浚重回两府大臣之列,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军马,并被封为魏国公。

孝宗诚挚地和这位已经六十六岁的老臣说:“现在朝廷就依赖您了!”

张浚请求孝宗能前往建康,鼓舞宋军士气,并向孝宗提出了战略部署:“应当用兵淮壖,并请在四川的吴璘声援。”

孝宗非常认同,并道:“朕依仗爱卿犹如长城,不论外界谣言如何,都不会动摇!”

三月,金国要求宋交出海州、泗州、唐州、邓州和商州,以及宋朝当年应该上交的岁币。

孝宗已经在考虑北伐,怎么可能应允。金国也预感到宋朝的变化,很快以十万雄兵屯兵河南,声称要南下夺取两淮。

宋朝朝野为之哗然。

张浚上请孝宗,奏道:“我朝也应做好准备,屯兵在盱眙、泗州、濠州、 庐州。”

而金国也送信过来,执笔者完颜宗弼的女婿、名将纥石烈志宁表示如果不依照之前和议条款执行,金国必然南下,兵戈相见。

见金国如此强硬,主和派不断弹劾张浚的意见,请求尽快履行和议条款。同时,高宗也找孝宗长谈,孝宗道:“大宋兵强马壮,不惧一战。”随后召见张浚等人,大将李显忠、邵宏渊也献计献策,甚至刚刚南归的辛弃疾也找到张浚献策,主战派激情高昂。

五月,宋军渡过淮河,对金国主动出击,史称“隆兴北伐”。

张浚调用八万宋军,一路由李显忠带领,出濠州,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带领出泗州,攻虹县。很快,李显忠顺利拿下灵璧,但邵宏渊方面却没有进展,久久没能攻下虹县。李显忠随后令灵璧降兵前往虹县,帮助劝降,虹县因此才被拿下,可是这个举动却令邵宏渊心生怨恨,给隆兴北伐的失败埋下伏笔。

随后,李显忠提议一起攻打宿州,但邵宏渊故意按兵不动,过了一段时间才姗姗来迟。李显忠让士兵休息整顿,为攻宿州做准备。邵宏渊却不从。之后攻打宿州时,李显忠令麾下将领杨椿出战,很快攻破城池,邵宏渊才随后入城。

宿州捷报传到临安,孝宗大喜,跟张浚说:“近日边关捷报,中外鼓舞,十年来都没有这么欢喜的事了!”

孝宗不知道前线两名将领之间有了心结,下令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而邵宏渊为副使,邵宏渊越发不满,甚至向张浚提出他不接受李显忠的指挥,而张浚竟然同意了,至此,北伐失败的结果已经难以避免。

很快,金国将领纥石烈志宁率兵来夺回宿州,先锋军被李显忠打败,可是随后十万主力抵达宿州城下,李显忠苦战金军,邵宏渊却在一边看戏不去援助,主将如此,宋军军心涣散,气势低迷。

入夜,金军又一次突袭攻城,宋军溃败,李显忠难以挽回溃势,只得带军后撤,史称“符离之溃”。

这场败仗给了孝宗沉重一击,孝宗不由自主陷入了当年高宗的困局,想要坚持雄心,但是现实并不允许。时任宰相陈康伯因病辞去相职,孝宗一面起用主和派的汤思退为左相,一面并没有马上放弃张浚,反而升张浚为右相,似乎想要找出一条平衡路线,又似乎是想先稳住金人,而后再动。

张浚就如当年的宗泽,太过刚烈,他没有给孝宗缓一口气的时间,坚决反对议和,同时加强江淮的防御部署,一面为再次北伐做准备,一面也考虑到金军可能会南下,准备随时应战。

此时,金人的议和条件也被送到孝宗手中:金宋关系可以改为叔侄关系(比以前的君臣好一些),宋必须归还占领的海州、泗州、唐州、邓州,归还之前降宋的金人,另外要补交一直没交的岁币。

朝野上,主和派和主战派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孝宗左右为难。再加上主和派有太上皇高宗的支持,隐隐有压倒之势。

隆兴二年(1164)三月,孝宗令张浚巡视两淮,张浚全力备战,还组织一万多人为“万弩营”,在上次“符离之溃”后,金军还有一些零星出击,实际上都在张浚的防御下没占到便宜。

这时候的宋朝还没有完全失去机会,但是汤思退等人却趁张浚不在临安,向孝宗弹劾张浚“说是准备防守,可防守也没准备好,说是要治兵,但是兵也没练成精兵”。

四月,张浚奉旨还京,随后江淮都督府被撤。他意识到孝宗已经选择了主和,顿感失望,向孝宗提出辞呈。孝宗准奏。

张浚离开临安,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却又觉得忠魂和雄心失去了方向,于是,一下病来如山倒。之前也不是没有病,但是靠着北伐意志强撑着的张浚,当年三十岁意气风发“以文趋武”的俊朗书生,原来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者,他最终在离京的路上病逝。

消息传到临安,孝宗震惊而悲痛,朝内主和之声也再难压制,一场隆兴北伐,最后演变为隆兴和议。

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宋金达成和议,主要内容为:

第一,两国以叔侄相称,金为叔,宋为侄。

第二,宋每年向金缴纳岁币银、绢各减少五万,为二十万两、匹。

第三,宋割唐州、邓州、海州、泗州之外,还要再将秦州、商州给金。因双方约定,此次和议内容于次年乾道元年(1165)生效,故而也称 “乾道之盟”。

和议后,受命前往金国的宋使是陆游的好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他勇敢地在金国向金世宗提出,要拿回宋朝先祖陵寝所在之地,并久跪不起,逼金世宗给出回复。金国没有同意归还土地,但同意南宋可以将陵寝迁走,并打算归还钦宗的梓宫。

孝宗为张浚举行了国葬,这位刚刚登基不久的帝王,不光是在安葬一位“忠贯日月”的臣子,也像在埋葬彼此合作时那份挥师北上的意气风发。

但如果主和派和太上皇高宗认为孝宗就此彻底死心,那便是大错特错了,孝宗的雄心还没有死,他只是更加明白宋朝要能奋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隐忍积蓄力量,励精图治。之后宋朝在他的带领下,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形成了真正的中兴之景,史称“乾淳之治”。

乾道三年(1167),孝宗重用有同样理念的虞允文。

孝宗跟虞允文道:“吴璘去世,其他人都不如爱卿你。军事上,还要爱卿一一亲临。”随后虞允文仍为知枢密院事,同时接替吴璘,担任四川宣抚使。

虞允文赶赴四川,临走时,孝宗将自己穿过的铠甲赐给他,可见对虞允文有多倚重。

虞允文到达四川后,立刻检阅川陕各路兵马,根据兵马能力的强弱,将之分为三等,上等作战,中下等做后勤,淘汰老弱,清算物资,为国家节约了百万军费。他重视义士,启动招募,为国家又招募两万多人。

乾道五年(1169),虞允文回到临安,拜为右相,他与左相陈俊卿和睦融洽,志同道合。在中国历史上,左右相能共同进退,是鲜少出现的情况。

当时,“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从北宋延续到南宋,陈俊卿和虞允文联手从负责三军统率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入手,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运作效率。只可惜两个人的合作到第二年便结束了,左相陈俊卿被罢,判福州,虞允文在之后的两年是唯一的宰相。

军国大事都由一人定夺,责任巨大,也深深地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艰难,虞允文屡次向孝宗举荐梁克家为下一任宰相。

梁克家是绍兴三十年(1160)的状元,年轻有为。虞允文非常欣赏他,在仕途上也竭尽全力提拔。

乾道八年(1172),宋孝宗将左右宰相的“左仆射”“右仆射”职务更名为“左丞相”“右丞相”,职责不变。虞允文改任左丞相。孝宗又提拔梁克家为右丞相。第二年,孝宗再令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使。此时的孝宗认为国家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再次对金出战,希望虞允文从西线打响对金的第一枪,而后由他亲率主力从东线出发,两路并驾齐驱,攻打金国。

但是,虞允文抵达四川之后,认为西线军备还不够完善,要与金对战,还需要继续准备,他对孝宗直言自己的担忧。

焦急的孝宗下旨催促,但虞允文一直回复还未准备完善。虞允文人生的最后两年,一直在四川积极准备,但他的速度令孝宗不满意,就在孝宗要震怒的时候,四川传来了虞允文的死讯,这位六十四岁的老臣死在四川任上。

四年后,孝宗亲临白石检阅三军,虞允文为他打造的军队全员精壮,气势如虹,但是帝王急迫的出征之心已经被现实磨灭,能与帝王一起出征的良臣也都不在,张浚、虞允文···

孝宗呢喃着这两个人的名字,眼含热泪,时间让他明白了现实,他的心态也归于平静,出师北伐之事再未被提上日程。毫无疑问,孝宗的转变在无形之中也使得两个人的雄心无处施展,一个是辛弃疾,一个是陆游。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被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初到江南,他意气风发,还没有体会到自己“南归人”的身份实际上很难得到重用,更不可能有领兵打仗的机会,不论是朝廷还是普通百姓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担忧,那就是万一这个人南归是假,实际上是奸细怎么办呢?

隆兴元年(1163),张浚主持北伐,辛弃疾向朝廷上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对于其中的见解,孝宗考量之后,采纳了部分。辛弃疾虽然没有得到大力提拔,但也算稳中有升,先迁广德军通判,后任建康通判。建康是军事要地,扼守江南,说明朝廷对辛弃疾的看重。

乾道六年(1170),辛弃疾建康通判的工作任满到期,有了一次面圣的机会。见到孝宗,辛弃疾赶紧向皇帝阐述自己的抗金建议,并递交了《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和《议练民兵守淮》两道奏折。

孝宗显然还算欣赏辛弃疾,随后任命辛弃疾为司农主簿,这是一个掌管农事的职位,虽然距离辛弃疾期待的军事职位相去甚远,但是辛弃疾上任后依然兢兢业业。他也因此被虞允文欣赏,随后被虞允文提拔举荐到滁州做知事,这个职位就是父母官了,一个地方的事务他都要管,接下去的岁月里,他被频繁调用,一会儿在临安任大理寺少卿,一会儿下湖南担任转运使,一会儿又去江西任提点刑狱公事··他没有忘记北上收复故土的壮志,不断地奔波途中又给朝廷提出了许多抗金建议,但都没得到朝廷重视···

提到“小李白”陆游,后人经常想到的是两件事:一是他和妻子唐琬的爱情悲剧;二是他在《示儿》中叮嘱儿孙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徽宗宣和七年(1125)陆游出生在越州,陆家是簪缨之家,高祖陆轸在仁宗朝位列太傅,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右丞,父亲陆宰担任京西转运使,职位也不低。靖康之变,金人南下,陆宰力主抗金,反而被朝廷罢免,只能带着家人辗转南下,最后定居越州。

绍兴十四年(1144),陆游迎娶表妹唐琬,这门婚事在古代属于亲上加亲,二人又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应该是非常欢喜才是。可是据说,虽然小夫妻二人感情融洽,可是陆游的母亲却不喜欢唐琬。成婚一年后,唐琬无所出。身为孝子的陆游在母亲巨大的压力之下,只能将妻子休掉。

爱情失意,仕途也失意。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参加“锁厅试”,因为文采出众,荣获第一,却因为触动了秦桧给孙子秦埙内定的第一名之位,而遭到秦桧打压。

心情低落的陆游出游沈园,在这里遇到前妻唐琬,然而此刻唐琬已经二嫁,身边站着丈夫赵士程。

仔细说来,唐琬并没有辜负陆游。二人分开之后,是陆游先娶妻王氏,很快得了一子。唐家和陆家是姻亲,本来也门当户对,是个体面人家。如此一来,唐家顿感被陆家打了脸,很快也给唐琬找了一门亲事。

唐琬二嫁的丈夫赵士程是皇族后裔、宗室子弟,虽然千年之后的名声没有陆游大,可在当时是不输陆游的名士,他温文尔雅,饱读诗书,更重要的是,他待唐琬处处体贴,治愈了唐琬的伤痛,两个人的婚姻生活非常甜蜜。唐琬温柔,也懂陆游,在沈园见到陆游,感知他的失意,后来差人送来一壶花雕和陪酒的小菜,她知道陆游此刻最需要什么。

陆游看到前妻送来的酒菜,心头更加惆怅,在沈园的墙壁上写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也许,他期许唐琬可以看到,可惜阴差阳错,唐琬看到《钗头凤》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春天,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也唯有寄于诗词,她在陆游的笔迹旁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年秋日,唐琬便离世了,这是她唯一留世的作品,也是她唯一一次公开出现在这场爱情悲曲之中。

秦桧死后,陆游在仕途上才有所起色,被任命为福州宁德县主簿。这个职位,与他的祖上比起来,确实微不足道,但陆游欣然赴任。

陆游一生的职位都不高,但是他反对与金议和,积极发声,上疏道:“江东自吴国以来都以建康为中心,临安靠近大海,运粮不便,以临安为都城本来就是权宜之策。陛下应当驻扎建康、临安两地。”他还找到张浚,提出自己的抗金建议,没有得到张浚的重用,反而在张浚北伐失败之后遭受牵连,被人弹劾说“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因此被罢去官职。

辛弃疾和陆游是南宋孝宗朝时期主战派的一个缩影,他们有激昂的爱国之心,却报国无门,屡遭打压,一个个爱国志士不得不在洪流之下,被时光蹉跎了雄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正... 女将秦良玉,如何力挫皇太极吓傻张献忠? 公元1629年,秦良玉接到命令,率兵奔赴北京阻击皇太极的突袭...
原创 明... 皇帝姓朱和老百姓杀猪吃猪肉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现在看来两者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在古代,这确实是关系...
原创 把... 如果说从制度上为曹操上位而铺路的大臣,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董昭了。董昭字公仁,是济阴定陶人。他被推举为孝...
原创 回... 在明代历史上,除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将侄子建文帝赶下皇位这一不正常的皇位更迭外,还有一个著名政...
原创 抗... 1910年一群革命志士设计暗杀大清王朝的摄政王载沣,但因为行动泄密这群革命志士中有不少人被捕。其中一...
原创 1... 1691年,13岁雍正与那拉氏大婚,洞房花烛夜俩人正挽着胳膊喝交杯酒,雍正扭头见陪嫁女秀美,非要3个...
原创 “... “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千古奇冤还是罪有应得?明朝的袁崇焕,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都不陌生,他...
原创 年... 说年羹尧4大特点,第一特点是杀人如麻,心狠手辣,屠杀江夏镇不留一人,连妇孺也不放过;第二大特点是贪财...
原创 1... 1843年,道光传召曾国藩,见他衣服打着补丁,遂大怒。岂料,曾国藩却说,每年俸禄只有129两,实在太...
原创 从... 引言 “逆袭人生”,是当今社会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汇,意为在逆境中取得成功,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发奋图强...
原创 回... 【我虽姓钱,可我不爱钱!】 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艾跃进教授曾经有一段关于“富过三代”的演讲,...
原创 西... 01 古龙在《大人物》里写道:笑得甜的女人,将来运气都不会太坏。 望见诸侯带着滚滚烟尘,从四面八方集...
原创 大... 一、从河东薛氏说起 公元614年,隋炀帝杨广坐在龙椅上,对着下面的群臣,正慷慨激昂的阐述:第三次征伐...
原创 1... 1900年,65岁慈禧一份诏书单挑所有列强。8天后,她慌了,立马拟电报想通电各省勤王。不料,电报被盛...
原创 上...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瞎扯一下,大唐才女上官婉儿,男女通吃的风流史。 武则天称帝,女权主义成了唐朝...
原创 张... 万历皇帝让张居正推荐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再三考虑,推举了礼部尚书吕调阳。吕调阳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担...
原创 模... 隋炀帝杨广是史书上著名的昏君暴君,翻开史书,我们看不到隋炀帝的优点,即使有,史官也加了主观定论:全是...
原创 巴... 公元626年夏,太白经天,昼见长庚,“天下革、民更王”的谶语让皇宫里的大唐皇帝李渊惴惴不安。这时候太...
翔子:考古界元老早就做出震撼论... 近年来,关于黄帝及其家族的起源地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黄...
原创 隆...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晚清的最后一任皇后,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大姓。 慈禧太后是她的姑母,叶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