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王珪陪着唐太宗李世民用餐,忽然看见李世民身边有一位容貌艳丽的女子在殷勤侍奉,他不禁感到疑惑不解。
原来这位美女是庐江前王李瑗的妃子。李瑗出身唐朝宗室,与李建成关系密切。玄武门事件发生之后,李瑗以叛国罪被处死,仆人和家财全部被没收。这位美女就这样进了皇宫。
其实她原本就是李瑗杀敌之后再强抢来的,如今已经是换了好几次主人了。
王珪出身贵族世家,幼年丧父,自幼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隋炀帝时,其伯父王颇卷入了汉王杨谅的叛乱,导致一家人受到牵连。王珪遂逃跑到终南山,隐居10余年。一直等到李渊入关,王珪才进入唐朝,被指派协助太子李建成。
后来,由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闹矛盾,李渊责怪王珪玩忽职守,遂将他流放边疆。隋唐时期,王珪被这种皇权斗争牵连,真是命运多舛。
好在李世民是个智者,不计较个人恩怨。他登基后,不仅没有把与自己的竞争对手有联系的人处死,反而是量才录用。譬如魏征和薛万彻等人都被委以重任,王珪当然也被录用之列。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把王珪收到自己门下,并对他信任有加,十分重用。唐太宗李世民鼓励大臣谏言,王珪也积极谏言,多次提出重要建议。
李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比李建成大三岁,比李世民大八岁,他们属于同一个曾祖父。可能是因为他和李建成年龄相仿,而李建成又是唐朝的太子,也是未来的皇帝,所以李瑗一直跟李建成关系不错。李渊称帝后,对家中的族人十分照顾。李瑗的父亲不仅封济南王,还封李瑷为庐江王,担任朝廷刑部大臣。
武德4年,李瑗随着名将李靖攻打萧铣,由于李瑗胆小懦弱,在此次战斗中并没有建立功勋。由于是自己的家人,李渊在626年本着信任和重用自己家人的原则,让李瑷成为幽州刺史,并专门请王俊阔协助他,希望他能有所建树。
然而,王俊阔阴险狡猾,梦想着自己能够独自控制幽州。如果时机成熟,他就起兵反唐,自己成为皇帝。
这个机会很快来了。
玄武门更替,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被处死,京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搞得人人自畏。
因为李瑷之前一直和李建成私交甚好,因此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夺王位之战中,李瑷一直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他万万没想到李世民会赢?
李世民即位后,立即宣李瑷进殿面君。李瑷接到诏书,心中忐忑不安,他预感到自己见到李世民后不会有什么好事,于是,他连忙把王俊阔找来商议此事。
此时的王俊阔见李瑷大势已去,心中暗自决定出卖李瑷,以换取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一再给李瑷说,李世民已经开始对他清算。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事情或许还有转机。
李瑷闻言,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他不仅命人把皇上派来的大臣囚禁起来,甚至动员军队发动了叛乱。
由于李瑷用人不当,李瑷的叛乱注定以失败告终。还没等到李瑷动手,王俊阔就把他的军事机密泄露出去,并对李瑷的将士说:“你们是愿意跟着我享受荣华富贵,还是跟着李瑷被灭杀九族?”
众将士闻言,大家不假思索地说愿跟着王俊阔。李瑷很快就被处死,他家里的所有女眷被带进宫里当奴隶。
李世民从李瑷众多的女眷中间发现一个妃子长得很风姿绰约,仪态万千,就把她收在自己的后宫。不过李世民对此事并没有刻意隐瞒,一天,李世民当着王珪的面,指着美女说:“这是庐江王李瑷的妃子,李瑷先杀了她丈夫,然后娶了她。”
王珪闻言,立马反问:“陛下,您认为庐江王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李世民回答:“杀敌抢妻自然不对,何必问?”
王珪答道:“今日庐江王以叛国罪被杀,而他的妃子却被陛下据为己有,因此臣认为陛下一定认为李瑷做对了。”
接着王珪对李世民说:我曾读过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把郭国灭掉,齐桓公在总结郭国灭亡的原因时,语重心长地说:“郭国国君喜欢大臣谏言,但却很少采用,故郭国灭。”
但管仲心想,齐桓公屡次抛弃好言之人,与郭公无异!换言之,你能看到别人的问题,但很难看到你有同样的问题。
李世民何等聪明,王珪的意思他心里清清楚楚,于是立刻安排人把美女还给她家,从此之后李世民对王珪更加器重,后来王贵成了真正的丞相。
有趣的是,它的历史记载却大相径庭。《贞官政要》里这样记载:李世民欣然接受了建议,将美女送出宫,让她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
而《旧唐书》则记载:李世民觉得王珪虽然言之有理,但他太喜欢这个美女了,最终还是把美女留在了身边,但他更看重王珪。
这两个陈述中到底哪一个是真的?我们不得而知,真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