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朝起源——颛顼的后裔,靠养马发家,和西戎斗争,登上历史舞台
迪丽瓦拉
2025-07-04 15:32:14
0

初露头角——颛顼大帝的后裔

重峦叠嶂,云雾缥缈,在这青山环绕、绿水悠悠中,一名女子正在院中织布。突然,一只玄鸟拍打着翅膀呼啸而过。女子闻声抬头望去,只见一枚玄鸟蛋从天而降,不偏不倚,正好落入女子口中。随后,这名女子便产下一名男婴。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在古代,但凡有大人物出生,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惊奇的怪象记载。

当然,生下男婴的这名女子也绝非寻常之辈,她是远古时代的颛顼大帝的后代,名叫女修,也是有身份的人物。

颛顼大帝是谁?他可是位响当当的了不起的人物,他是黄帝的孙子,遐迩闻名的“三皇五帝”之一,他的丰功伟绩流传已久,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女修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大业,在女修的悉心教导下,大业慢慢长大成人,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华为妻,并生下一个儿子,唤作大费。

听着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管是大业还是大费,跟我们的主角秦朝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朝的先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颛顼大帝,是颛顼大帝的后裔,这个身份就注定了秦朝不是一般的朝代。

别看大业的出场气氛十足,他在历史上却不是很有名。要说厉害的,还得是他的儿子大费。

在《史记·秦本纪》的记载中,大费曾与大禹一同治水,寥寥几字,明确地表示了大费的才能与功绩,非常人一般。相传,治水成功后,舜帝对大禹的功绩十分欣赏。

大禹是位有良知、谦逊的人,并没有独占功绩。他十分谦虚地向舜帝禀明:“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史记·秦本纪》)舜帝听后,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欣赏的笑容,随即赏赐了大费,并把一位姚姓贤德之女嫁给了他。大费连忙跪地拜谢舜帝,感激地接受了赏赐。

从此,大费便为舜帝驯养禽兽、管理山林。在大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有条不紊的管理之下,森林茂盛,禽兽大多被驯服。大费便被人称为“柏翳”,叫的人多了,渐渐地变成了“伯益”。因为大费的政绩突出,舜帝十分欣赏他,便赐姓“嬴”,以示奖励。秦朝,从此便有了自己的姓氏。

舜帝十分看好禹,认为他为人宽厚、德才兼备,于是身体力行地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禅让制”,他将帝位传给了禹。禹得知后,很是惊讶,这算是躺赢了吧。

如果禹真的继承了帝位,那就不是他了。在舜帝去世后,禹并没有直接继位,他想让舜帝的儿子商均继位,奈何天下诸侯只朝拜他一人,纷纷上前劝说,禹这才接下了这帝位。

晚年时的大禹也想效仿舜帝,将帝位传给贤良之人,他思前想后,选中了伯益。在去东方视察的时候,禹帝于会稽山去世。

虽然禹帝生前将帝位传给了伯益,但是最终建立夏王朝的却是禹的儿子——夏启。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禹帝去世后,虽将帝位传给了伯益,但是伯益辅佐禹的时间不长,臣民都不拥戴他,天下诸侯还是更看好启,于是启就继承了帝位。

而《竹书纪年》中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是说夏启与其党羽从伯益手中夺下了政权。不管是哪种说法,历史呈现给我们的结果就是伯益输了王位,启建立了夏王朝。伯益虽然没有坐上帝王的宝座,但是他的后代在夏朝和商朝时期都出现过不少名人。

其中,伯益的后代孙蜚廉(又称飞廉)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说起来,蜚廉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蜚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恶来,一个名叫季胜。秦国便是源于恶来一族,赵国则源于季胜一族。

“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史记·秦本纪》)

恶来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从小力气就特别大,而蜚廉擅长奔跑,父子俩凭借着才能和力气被商纣王重用。这父子俩也是站错队了,因为效忠的是商纣王,所以在史书中多以反面人物出现。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蜚廉正在为纣王出使北方。等他完成任务回来的时候,得知儿子恶来已被诛杀,纣王也死了。这可怎么办?他的工作还没汇报呢。蜚廉是个工作狂啊,儿子死了没见他多伤心,可是工作没汇报,那是不允许的。于是他在霍太山筑起了祭坛,对着空气,向纣王汇报工作成果。《史记·秦本纪》中说,在蜚廉修建祭坛的时候,挖掘到一具石棺,石棺上刻着:“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

蜚廉一看,这是让我不要参与殷朝的动乱哪。那我还瑟啥?好歹也有个石棺,算是光耀门楣了。蜚廉死后,便埋在了霍太山。

而恶来虽然是作为战犯被诛杀的,幸运的是,当时西周的政治文明程度较高,他的子孙并没有因他受到株连,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经历了女防、旁皋、太几、大骆四代之后,直到五世孙非子出现,终于开启了秦国的大幕,非子成为秦国的开国之君,大秦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历史舞台。

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名唤季胜,也是个厉害人物,赵国王族便是季胜这一支衍生而来的。《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

季胜的儿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信赖,也被称为“宅皋狼”。皋狼的儿子是衡父,衡父的儿子叫造父,便是季胜的四世孙。

造父很有名,他曾师承著名车手泰豆氏,有一手驭车的绝活,是当时最好的车手。

造父在跟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天赋显露无遗,也因他驾车技术了得,深得周穆王的赏识。相传,周穆王一下子得到了骥、骅骝等八匹骏马,开心到起飞,强烈地想展示一下他的骏马,于是周穆王决定驾车西游。

浩浩荡荡的车队向西出发,谁知车队走到半路时,部下匆忙来报,徐国趁周穆王巡游,发动叛乱。周穆王听到消息后,瞬间怒了,命令车队立即返回。关键时刻到了,造父以熟练的驾车技术,仅用了一天时间,便把周穆王安全地送回了镐京,及时平定了叛乱,相当给力。周穆王惊叹之余,为了奖赏造父,便把赵城赏赐给了他,从此造父一族便以“赵”为氏,赵国就这么出现了。

叔父的成功显然对非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非子的斗志。当时,非子居住在犬丘,他十分喜爱养马,并且善于饲养。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马匹作为特殊的战略资源是十分重要的,非子看着眼前的一匹匹马,仿佛见到了成功的曙光在向他招手。于是非子更加潜心养马。

彼时的西周已是周孝王时代,也是西周走向衰败的开始。由于多次遭到戎人的进攻,战争频发,马匹的稀缺和重要性显露出来。周孝王每日愁眉不展,他想找个养马能手管理牧场,犬丘的人便把非子善于养马的这项技能告诉了周孝王。

周孝王十分惊喜,于是召见了非子,听到非子的管理计划,周孝王满脸赞赏,随即将非子派去管理汧河、渭河之间的牧场。非子特别珍惜这个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决定大展身手。终不负所望,在他的悉心管理下,牧场马匹得到了大量的繁殖。

周孝王对非子做出的成绩十分高兴,为了奖励非子,很大方地把一小块叫秦的地赐给他作为封邑,并让他接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非子开心得简直要跳起来了。

秦国的历史,由这一块小小的封地,拉开了序幕。

谁会想到,此时还只是西周的一个小小的附庸国,国土面积方圆不超过五十里的巴掌大的秦国,日后会发展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大秦帝国呢?

历经波折——秦国历史拉开序幕

非子顺理成章地成了秦国的第一任国君。国君之位的背后,代表着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尽管现在的秦国还只是个不起眼的附庸国,却肩负着周王室的边疆重任,搞好和西戎部落的关系,是其重中之重。

西戎是当时西周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外患问题,在周孝王继位前,戎狄就屡次侵犯西周,《汉书》中记载:“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公元前906年,即周孝王五年,西周终于与戎人达成和解,双方的战争得以暂时告一段落。可是对于刚刚开国的秦国来说,却并非一件好事,作为周王室的先锋部队,秦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抚西戎。像西戎这种野蛮的部落,跟他们打交道实属不易,不仅要有头脑,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他们暗中胡来,当时的秦国每天都生活在刀尖上。

周厉王时期,发生了一件令非子痛苦难过的事。非子的哥哥,名字叫成,他的家族遭到了西戎的进攻,几乎全族被屠灭。当非子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悲痛万分,所谓血浓于水,西戎屠灭秦之亲族,便是与秦国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非子誓要为兄长报仇。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仇,秦国世世代代都铭记于心,非报不可,可见秦人的血性。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上台。他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位中兴名君,一心想要重振周王室往日的风采。此时的秦国已经历经四代,作为第四任君主的秦仲在周宣王中兴事业的感召下,主动请战讨伐西戎,欲报亲族被灭之仇。

周宣王被秦仲的勇气、义气所感动,随即任命秦仲为大夫,率军出征,讨伐西戎。但是,就目前秦国的国力而言,他的这种行为却是草率了。西戎是很强大的,强大到什么程度?连周王室都没有把握能打赢,更何况是秦国这种实力弱小的附庸国呢?

秦仲的勇气并没有给这场战争带来任何加持,一场开始即结束的战争早已注定,在西戎凶猛的反攻下,秦军溃不成军。

公元前822年,即周宣王六年,西戎大军攻破秦国,秦仲战死沙场,秦国全军覆没。从开国到灭亡,仅仅用了数十年时间,着实令人唏嘘。当然,这不是秦朝最终的结局,只能说是秦朝历史上跌宕起伏的一个转折点,如果秦国真的在这时候领了盒饭,哪还有后面的大秦帝国什么事。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接下来就是峰回路转的时候了。

秦仲被杀后,他的五个儿子仓皇地逃到周都镐京。周宣王得知秦仲战死的消息,很是悲痛惋惜。念在秦仲的英勇牺牲,周宣王召见了他的五个儿子。秦仲的五子在朝堂上激动万分,誓要为父报仇。周宣王被这五子要为父亲报仇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借出一支有七千人的军队,交给了秦仲的长子,史称秦庄公,用来鼓励支持他们英勇奋战,努力收复家园。

当时,西周的军制是这样的:周王室拥有六个军的兵力,每个军整编人数是一万两千五百人,六个军是七万五千人。而周宣王直接借给秦仲儿子们七千人,相当于中央军十分之一的兵力。以当时秦国的附庸国的地位,周宣王的出手已是相当阔绰了。借兵与借钱可不一样,借兵那是有借无还。因为周宣王的慷慨借兵,在以后的岁月里,秦国对周王室时时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

即使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一步步走向衰落,辉煌不复存在,秦国仍念及周王室之前的滴水之恩,勤王的义举就是对周宣王的涌泉相报。

秦庄公,他是秦仲的长子,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君主。他率领着只有七千兵力的军队,奋勇抗战。被周王室视为最危险的敌人,西戎的凶猛、强大可想而知。

但是秦庄公却没有丝毫的退缩,他指挥着仅仅七千人的军队,势如破竹,异常勇猛,如疯了一般冲向西戎军队,西戎人看秦庄公的架势,着实有点儿忐忑了。

战果如何呢?那必然是秦庄公大胜,击败西戎,夺回了失去的土地。秦庄公在这场反击战中表现得冷静自持、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战绩出色,令周宣王刮目相看,连连称赞,更加倚重他来阻止戎人的侵犯。为了表彰秦庄公,周宣王这次的赏赐可谓大手笔了,把他们先祖大骆的封地犬丘封给了秦国,并任命秦庄公升任西陲大夫一职。

胜利并没有冲昏秦庄公的头脑,反击、胜利、收复失地、加封,对秦庄公来说仅仅是个开始,他所面临的问题要比反击战更加严峻。国土面积狭小、少得可怜的人口数量、没有了七千王师的助力,凡事只能靠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身先士卒,努力拼搏,而这一搏就是四十四年。

公元前797年,周宣王讨伐太原之戎,战败;公元前792年,周宣王伐条戎、奔戎,战败。

公元前790年,西戎大举进攻,灭姜侯之邑。连连战败的周宣王彻底被激怒了,这是欺负他手底没人哪,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哪。恼羞成怒的周宣王于公元前789年召集南方诸侯的军队,拼凑起一支联军,即“南国之师”,誓要征讨姜戎。

在千亩之战中,周军惨败,这支“南国之师”几乎全军覆没。自此,周宣王一蹶不振,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再也无力讨伐西戎,中兴事业被迫就此结束。周宣王心中郁结,没过多久就死了,周幽王继位。新官上任三把火,周幽王刚登上王位,就命伯士为统帅,率领六个师的兵力,于公元前779年大举进攻六济之戎,周军依旧没能逃脱战败的魔咒,不仅惨败,连统帅伯士也战死沙场。

这一场场周军与西戎的战果,无不展示着西戎的强大,与秦国的弱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当时秦国的处境是很艰难的。值得庆幸的是,秦国有一个坚强的、努力的君主,秦庄公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与西戎的战争中,将朝中政事都交给弟弟,自己则带着三个儿子奋战在前线。这英勇无畏、不恋权势的品德值得赞扬。

后世秦人以尚武而著称,这种尚武精神正是从秦庄公时期开始的。秦庄公把而不舍、坚定不移的精神注入每个战士的灵魂中,这就是秦国的血脉精神。

秦庄公去世后,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应当是长子世父继承君位。但世父一生戎马,只想复仇,无心君位。他曾经立下誓言:“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人邑。”(《史记·秦本纪》)

世父誓要为祖父报仇雪恨,若不杀死戎王,决不进入封邑。随即,世父便把君位让给了弟弟,自己则扛过父亲的大旗,继续血战沙场。

公元前778年,秦襄公继位。此时的西戎势力日益壮大,已经对周王室的政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而秦国作为周王室的附庸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军事责任更加严峻。考验人品的时刻到了,秦襄公该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呢?和亲,是古代王权贵族常用的一种社交手段。

秦襄公元年(前776),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了西戎丰王,希望以联姻来缓和与西戎紧张的关系。秦襄公的这步棋走得没毛病,只是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一步。公元前777年,即秦襄公二年,秦国遭到沉重一击。

西戎军队如暴风般席卷犬丘,一心想报仇雪恨的世父看着眼前的死敌,一鼓作气,亲自率领大军迎战,结果惨败,世父沦为西戎的俘虏,这简直就是世父的耻辱。好在戎人并没有杀掉世父,也许是敬重世父的骨气,也许是出于外交的考虑,世父被关押了一年多后,戎人便把他释放回国。

这时,秦国与西戎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暂时友好相待。休战不管是对秦国还是西戎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起码百姓能过一阵子的安生日子了。不过,有一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就是周幽王,一个自作孽不可活的君主。

周幽王是西周末代的天子,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他是典型的作死型选手,要说他的昏庸史,怕是得讲个三天三夜,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为了博美人一笑的“烽火戏诸侯”了。更荒谬的还在后头,他废掉王后(申后)与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也是众所周知的荒诞事迹。也因他的此举,引来申后的父亲申侯的愤怒,导致申侯与犬戎(西戎的一支)合谋进攻镐京。

周幽王为他的胡作非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危难之时,诸侯们都拒绝出兵勤王。

在周幽王的生命受到威胁之际,不在诸侯之列的秦国如天使一般降临在周幽王面前,伸出了援手。《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秦襄公始终记着若不是当年周宣王出手相救,秦国怕是早已亡国,大恩大德没齿难忘。但是单靠秦国的力量,终究无法救出周幽王。周都镐京最终被犬戎军队攻克,周幽王在骊山脚下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骊山之变”。

骊山之变后,前太子宜臼登上原本就属于他的王位,即周平王。而周都镐京历经浩劫,千疮百孔,破烂不堪。

于是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开启了东迁之路,迁都到洛邑,这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代已经结束,东周时代悄然开始了,这也是周王朝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曾是天下共主的周王室,经过骊山之变后,往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完全丧失了领袖地位。而一直扮演配角的诸侯们终于有机会翻身做主人,于是群雄并起,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幅群雄争霸的画面出现在历史上。至此,天下已不再是周天子一人的独角戏,中国由此进入万千气象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各方诸侯全力争霸的时候,怀揣着报恩之心的秦国还在进行着自己的义举,默默地守护周平王东迁。周平王对秦襄公的义举感激涕零,想要赏赐一番,但实在是囊中羞涩,这可如何是好?好在天子的身份还在,气场不能丢,周平王急中生智,架势十足,大笔一挥,封秦襄公为诸侯。

别看周王室已经落魄,可名义上还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册封个虚名的权力还是有的。有了诸侯的名号,秦襄公也算扬眉吐气了一回。别看只是个虚名,起码他可以名正言顺地与东方诸侯们平起平坐,成就诸侯之霸业了。秦国从此也摆脱了附庸国的称号,政治地位那是直线上升,这对秦国来说,好事一桩啊。

名有了,地也得跟上啊。可谁能想到,周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赏赐给了秦国。这不是空头支票吗?来看看周平王是怎么说的:“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这叫赏赐吗?周平王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被封赏的岐西之地,早就被西戎占为己有。受封的地竟然还要自己去争夺回来,周平王这波操作,属实难看了点儿,不知道秦襄公心里作何感想。不过,凡事有利有弊,经此一封,秦国也算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公元前766年,即秦襄公十二年,秦襄公率领大部队欲讨伐西戎,到达岐山后,秦襄公病亡,夺取岐西之地的重任便由他的儿子秦文公扛起。

而此时的秦国,处境有些许的尴尬,空有诸侯国之名,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土地,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要夺取岐西之地,无疑是虎口夺食,艰难得很,一场拉锯战就此展开。直到公元前750年,即秦文公十六年,秦文公再次派兵攻打西戎,皇天不负有心人,秦军大胜,西戎兵败仓皇逃走。

秦文公终于扬眉吐气一回,他将周朝的遗民收为己有,将地盘扩展到了岐山。秦文公是位讲诚信的君主,他按照当时周天子的赏赐,将岐山以东的土地还给了周王室,岐山以西的土地则归属于秦国。秦文公真是太实在了,周王室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心里乐开了花。

这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领土扩张,不仅土地面积增加了,人口数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无论是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军事的需要,人口是极其重要的发展因素。加之文明程度较高的周人归入秦国,也大大提高了秦人的文化水平。

战争告一段落,能让秦文公喘口气,想想该如何治理国家了。

秦文公于公元前753年,即秦文公十三年,设立了记载大事的史官。受到教化的百姓很多,显然秦文公不愿意让秦国被视为毫无文化的诸侯,他也是有追求的。秦国开国以来,一直被戎狄势力包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秦国的文明程度是远远不如东方诸侯的。

公元前746年,即秦文公二十年,秦文公在律法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制定了诛灭三族的刑法。秦文公制定的律法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是更加野蛮、残酷的。秦文公之所以采取严刑峻法,也是情有可原的,秦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强敌环伺,用这么严厉的手段也是求个自保。以前还是附庸国的时候,秦还有周王室作为靠山,如今周王室衰微,秦只能依靠自己单打独斗,稍有不慎就有灭国之患。

秦文公在位期间,秦国扩张了版图、营建了城邑、设立了记事史官和诛灭三族的刑法,这一项项举措初步奠定了秦国的制度基础。在秦襄公之前,秦国只是个小小的附庸国,根本谈不上什么国家管理、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秦国在文化方面极其落后,经常被东方诸侯们嘲笑、蔑视。非子开国之后,秦国的任务是养马。

自秦仲去世以后,秦国在七十多年的时间里,每日为了生存而战斗,加上地狭人少,只需要简单的管理就可以了。如今成为诸侯,秦国在内政上就必须认真对待,下点儿功夫了。

尽管秦文公的制度建设是粗糙的、野蛮的,但毕竟是从无到有,已经是很不错了。因为秦文公的政绩卓著,所以,秦文公去世后,他的谥号为“文”,这是对他文治成就的肯定。

在秦文公长达五十年的统治下,秦国终于进入到一个较长的政治稳定期,但凡事有利有弊,秦文公在位的时间太长,太子等不及继位就领了盒饭,秦文公只能把君位传给孙子,但是孙子年幼,这又埋下一个安全隐患。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年仅十岁的嫡长孙秦宪公(《史记·秦本纪》中喚作秦宁公)継位。秦国令人担忧的一幕出现了,执掌国家的权力落入权臣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这三人之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正... 女将秦良玉,如何力挫皇太极吓傻张献忠? 公元1629年,秦良玉接到命令,率兵奔赴北京阻击皇太极的突袭...
原创 明... 皇帝姓朱和老百姓杀猪吃猪肉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现在看来两者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在古代,这确实是关系...
原创 把... 如果说从制度上为曹操上位而铺路的大臣,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董昭了。董昭字公仁,是济阴定陶人。他被推举为孝...
原创 回... 在明代历史上,除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将侄子建文帝赶下皇位这一不正常的皇位更迭外,还有一个著名政...
原创 抗... 1910年一群革命志士设计暗杀大清王朝的摄政王载沣,但因为行动泄密这群革命志士中有不少人被捕。其中一...
原创 1... 1691年,13岁雍正与那拉氏大婚,洞房花烛夜俩人正挽着胳膊喝交杯酒,雍正扭头见陪嫁女秀美,非要3个...
原创 “... “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千古奇冤还是罪有应得?明朝的袁崇焕,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都不陌生,他...
原创 年... 说年羹尧4大特点,第一特点是杀人如麻,心狠手辣,屠杀江夏镇不留一人,连妇孺也不放过;第二大特点是贪财...
原创 1... 1843年,道光传召曾国藩,见他衣服打着补丁,遂大怒。岂料,曾国藩却说,每年俸禄只有129两,实在太...
原创 从... 引言 “逆袭人生”,是当今社会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汇,意为在逆境中取得成功,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发奋图强...
原创 回... 【我虽姓钱,可我不爱钱!】 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艾跃进教授曾经有一段关于“富过三代”的演讲,...
原创 西... 01 古龙在《大人物》里写道:笑得甜的女人,将来运气都不会太坏。 望见诸侯带着滚滚烟尘,从四面八方集...
原创 大... 一、从河东薛氏说起 公元614年,隋炀帝杨广坐在龙椅上,对着下面的群臣,正慷慨激昂的阐述:第三次征伐...
原创 1... 1900年,65岁慈禧一份诏书单挑所有列强。8天后,她慌了,立马拟电报想通电各省勤王。不料,电报被盛...
原创 上...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瞎扯一下,大唐才女上官婉儿,男女通吃的风流史。 武则天称帝,女权主义成了唐朝...
原创 张... 万历皇帝让张居正推荐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再三考虑,推举了礼部尚书吕调阳。吕调阳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担...
原创 模... 隋炀帝杨广是史书上著名的昏君暴君,翻开史书,我们看不到隋炀帝的优点,即使有,史官也加了主观定论:全是...
原创 巴... 公元626年夏,太白经天,昼见长庚,“天下革、民更王”的谶语让皇宫里的大唐皇帝李渊惴惴不安。这时候太...
翔子:考古界元老早就做出震撼论... 近年来,关于黄帝及其家族的起源地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黄...
原创 隆...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晚清的最后一任皇后,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大姓。 慈禧太后是她的姑母,叶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