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历时数月,终于迎来了故事的谢幕。
这部“大秦帝国”系列剧在演员、剧情和装饰等方面备受争议,有人称其为“高开低走”。然而,我认为整体来说,这部剧还算合格,成功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文明史绵延了四千年左右,直到商周时期才初步形成一统的局面。 由于长期推崇分封制度,那个时期的统一只是名义上的,各个诸侯国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对中央政权也是摆设而已。到了东周时期,周就连这种名义上的统一也消失殆尽。列国相互争斗,导致社会陷入动荡,生产力长期受到阻碍。直到秦王嬴政的登场,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结束了五百多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制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的这一壮举当之无愧地赋予了他“千古一帝”的美誉。然而,尽管秦始皇的一统大业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他却在后世遭到了种种指责,包括生性残暴、滥用民力、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
甚至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通过《十批判书》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进行了激烈批判。对于这些过于夸大的指责,毛主席曾亲自参与辩论,创作了《读封建论》七律,劝人少骂秦始皇,指出焚书坑儒有其历史进步的一面。 历史大剧《大秦赋》最后呈现了秦始皇的生平,他在公元前240年开始对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发动灭国之战,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一统天下的伟业。这一时期,秦朝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变革政策,包括“焚书坑儒”。 但需要注意的是,“焚书”和“坑儒”其实是两回事。焚书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烧毁天下所有书籍,而是为了统一思想,保存秦国编写的史料,而将其他六国的史书收缴烧毁。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将所有书籍毁之一炬,实际上,《史记》中指出了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没有被烧毁。 对于焚书,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开始理性看待,认为这是为了实现思想的一致性,有其积极意义。而关于“坑儒”,从《史记》中的记载来看,并没有明确提到秦始皇坑杀儒士,更多的是关于坑杀术士的记载。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对士人的强力打压,让朝廷中几乎没有人敢于提出异议。
甚至他的长子扶苏也因为反对“法家”而被逐出咸阳,最终赴蒙恬的军中服役。此后,李斯和赵高在朝中权倾一时,为后来的秦朝短命埋下了隐患。在完成一统天下后,秦始皇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实现从“秦一世”到“秦万世”的传承。
他重用了徐福和侯生等人,希望能够追求长生之术。但徐福东渡求仙后杳无音讯,侯生炼丹不成悄悄逃匿失联。秦始皇意识到长生不老是虚妄想法后,下令严打术士和方士,甚至一次下令坑杀了近千名方术之士。在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进行重新审视时,我们不能忽视其历史进步性。
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助于思想的统一,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对其过于美化,而是要理性看待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