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文帝开创元嘉之治,为何要杀檀道济?绝非功高震主那么简单
迪丽瓦拉
2025-07-04 12:32:18
0

檀道济,南朝刘宋一代名将。他出身南朝王牌军北府军,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起兵时,檀道济便是创业元从功臣之一。

檀道济一生在历史和文化界留下两个著名的成语,其一是唱筹量沙,其二是自毁长城。唱筹量沙说的是他率兵北伐时,因为部队缺粮,他便在夜里用沙子假作粮食,一边用斗称量,一边高声唱数,用以迷惑敌人。

自毁长城则是说他身为名将,立功无数,却惨遭皇帝杀害,国家因此损失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檀道济既然如此英雄无敌,怎会被皇帝杀死?是因为他太能干吗?历史真相其实没这么简单。

檀道济一生的悲剧,都要从他参与的一场政变开始。

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去世后,太子刘义符即位。刘义符年少无知,只会享乐,不理国政。受命辅政的四位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感到这位小皇帝没资格继续当领袖,因此密谋废昏立明。

刘裕有七个儿子,如果废掉长子刘义符,义符的儿子太小不能立,按长幼次序该立义符的长弟、老二刘义真。但刘义真举动轻佻,德轻于才,谢晦当年受宋武帝之命考察过刘义真,结论是义真不适合担当重任。徐、傅、谢三人取得共识,为避免废掉一个昏君又立一个昏君,便先找了个借口把义真杀死。当时檀道济在外镇带兵,徐、傅、谢三人遣使询问他意见如何,檀道济闻讯大惊,坚决反对。

为人臣者,随意废帝已是天大的罪过,又擅杀先帝的子孙,将来如何见容于刘姓皇族。檀道济屡屡致信反对,表示决不能先杀刘义真。但徐羡之三人计议已定,把檀道济的意见搁置起来,先杀了刘义真,又废掉刘义符。然后傅亮亲自率领台省贵官,到荆州迎接刘义隆入京即位。

宋文帝刘义隆是第三子,时任荆州刺史,品德、才能、口碑都不错,故而徐、傅、谢三人选中了他。刘义隆虽然贵为皇帝,但大权都在辅政大臣手中,他日夜担惊受怕,唯恐表现不好,重蹈大哥二哥的覆辙被杀掉,故而对几位辅臣都十分尊重。

宋文帝即位的当年,马上封赏了五位有功的大臣。徐羡之、傅亮二人继续在中央秉政,谢晦则出居外镇,执掌荆州,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率重兵镇守广陵。只有王弘——原系刘义隆在荆州时的心腹,升为中书监。

表面尊崇的背后,是宋文帝对几位辅臣的深切恐惧。虽说他在政变中得益,但他从头至尾都是被动的,对时局根本无法掌控。何况以臣废君,于理于义不正,如果继续容忍几位辅臣,也就是默认了臣废君的正确性,以后皇权还有什么威严可言。特别是谢晦出镇荆州之事,令宋文帝如鲠在喉。

荆州是文帝的龙兴之地,按理说不该让重臣接任,兆头不好。谢晦到荆州还有另一番用意,他亲自镇守荆州,压服文帝在荆州的旧势力。即使有一天辅臣再度和皇帝闹翻,文帝的人马在荆州无法动弹,就没有力量反抗辅臣。

文帝焉能不知这些心思。故而局势稳定后,他立即动了杀心。元嘉三年,也就是文帝即位的第三年,皇帝罕见地下诏斥责徐羡之、傅亮、谢晦擅杀宗室,显戮其罪。而后下诏收捕在京的徐、傅二人,徐羡之闻讯上吊自杀,傅亮被逮捕后处死。

文帝随后派檀道济和到彦之领军,到荆州逮捕谢晦。

不得不说,文帝的政治手腕还是挺成熟的,特别是在对四位辅臣的态度上。

徐羡之是废少帝、杀刘义真的主谋,不仅要他本人死,他的一帮儿孙全部处死,一个不留。

傅亮到荆州迎接文帝,好歹算是功劳,故而只杀本人,儿孙亲属一律免罪。

谢晦胆敢到荆州领军,必须斩尽杀绝。

檀道济常年在外领兵,杀刘义真时又表示异议,故而有可原谅之处。而且如果四辅臣全杀,文帝即位的正义性未免随之倾覆,故而命檀道济与文帝的心腹大将到彦之一同领兵征谢晦。这既是戴罪立功,更是给他摘清自己的机会。

檀道济遂抓住这个机会,尽力表现自己的忠诚。他给文帝夸下海口说,当年谢晦随先帝(指宋武帝)北伐,十次胜利,九次都是他提出正确的建议,但他长于谋略,短于领兵,我檀道济保证兵至功成。

果然,到彦之先率军至荆州被谢晦击败,檀道济继至,大败谢晦,生擒送至京师。

这一场大功劳下来,檀道济自以为此后将彻底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划清界限,终于摆脱受猜疑的尴尬。然而这位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将军,却低估了帝王心术。

谢晦一死,檀道济立刻被调离原防地广陵,扔到江州当了个刺史。广陵是京师建康的北大门,调离檀道济,足见文帝内心仍然对他不放心。

但是乱世之中,有本事的人,即使皇帝想埋没也埋不住。

元嘉八年,宋文帝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其心腹大将到彦之为统军元帅。结果宋军先胜后败,在河南山东方向接连败退。眼看北伐大军就要被北魏打的渣都不剩,万般无奈,宋文帝只好起用已经半隐退的檀道济。

檀道济倒也没什么怨言,二话不说北上救火。名将就是名将,檀道济一到前线,宋军将士立刻军心大振,仗还没打,精气神便有了起色。檀道济指挥宋军以进为退,连战二十余日,暂时打击了北魏的嚣张气焰。著名的唱筹量沙便发生在这段时间。

后来檀道济虽然未能起死为生,毕竟把部队完整地带回宋朝,已算天大的功劳了。

然而政治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越是这样,宋文帝就越对檀道济不信任,能力太大了,当年又有嫌隙,哪个皇帝能放心。

到了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生了场大病,几乎要病死。恰巧北魏大举进攻,文帝便借口御敌,把檀道济征召入京师。但檀道济到建康后,文帝并不与他见面。过了大半年,文帝病好了些,感觉自己只要活着,檀道济应该翻不起什么浪,便开恩让檀道济回江州了。

檀道济终于明白了文帝的心术,想起当年被杀的徐、傅、谢三人,自己染上过废君的底色,这一辈了就别想再洗干净。

此刻见皇恩浩荡免他一死,他赶忙登船起程。没想到刚一上船,宫中来使,召檀道济还朝。原来文帝老病又发,猜忌檀道济的心病也一块发作,他生恐檀道济趁着自己病重发动兵变,下令收捕檀道济。随后文帝下诏痛责檀道济的罪过,将檀氏满门,连同檀道济的一干心腹大将,全部处死。

檀道济被抓时,情知无幸,气的拿下头巾怒掷于地说:乃坏汝万里之长城!

北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高兴地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后来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大军杀到瓜步,宋文帝登城望敌,甚是忧惧,脱口而出:如果檀道济尚在,岂容胡虏如此猖獗。

然而虽如此说,文帝杀檀道济却毫不后悔。政治斗争就是能动刀子绝不动笔,能肉体消灭绝不留活口。

而檀道济,似乎到死也没明白这个道理。

作者:票非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姜... 前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神话史中,《封神演义》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其间的故事线索错综复杂,人物关系丰...
原创 罗... 王伯当突围之后,孤身匹马,径直奔向燕山。不日便至,进城寻了个落脚之处,稍作歇息,王伯当便问那店主:“...
原创 从... 清文宗咸丰四年(太平天国子寅四年,1854年),在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今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冬官又...
原创 秦... ——【·前言·】——» 秦始皇,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不仅以他的雄才伟略统一了六国,结束...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但他杀戮过重,也为后人带来了灾祸,在民国和解放后,曾氏子孙出了很多近现代的名人...
原创 光... 1881年,光绪在后宫闲逛忽见一宫女姿容秀丽,拉到没人处就临幸。不料,忙活半天竟失败了。光绪无奈悄悄...
原创 为... 自1928年夏天,军阀孙殿英首次盗挖清东陵之后,就开启了此后清东陵屡次被盗的悲剧。 其实清东陵只是属...
原创 民... 提起曹锟,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是历史上唯一靠贿赂当选上中华民国的总统。 但是大多数人,对他...
原创 武... 一提到唐玄宗的后宫,大多数人想起的,都是四大美人之一、风华绝代的杨贵妃。 后世演绎和评论最多的,也都...
原创 康... 古代帝王狩猎就如同现在的富二代飙车一样,基本都是标配,康熙也不例外,有一次他带领大队人马上山狩猎,突...
原创 海... 1936年,27岁的海兰珠正拉着妹妹孝庄聊心事,皇后姑姑突然派人传旨,“今日起,皇上由庄妃侍寝!”海...
原创 回... 宋学文原本是一个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成年男性,但只因为在路边随手捡了一根链子,就让他先后经历7次手术,...
原创 大... 导语: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每次御前会议,无论规模大与小,嘉靖总能搞出点事情来。 这一次...
原创 柔... 文/寂寞的红酒 柔然是我国古代活跃在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这个民族曾在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
原创 民... 提及民国,人们都会想到电视剧《金粉世家》中穿着整齐中山装的大少爷,以及旗袍的大小姐。诚然,在民国的富...
原创 年... 在1980年时,国家文物局曾批准对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清世宗雍正皇帝陵寝清泰陵地宫进行发掘,但前提...
原创 大... 导语: 果然,沈一石暗渡陈仓闹出“奉旨赈灾”一事后,事情的发展如胡宗宪预料的那样,国库亏空,朝廷不能...
原创 弘... 弘昼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第五子,钮祜禄·讷亲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后人,世袭一等公爵位,也是清高宗乾隆皇...
原创 东... 孙殿英 孙殿英曾经有很多头衔:第五师师长、第十二军军长、第十四师师长、察北保安司令、安徽省主席、新五...
原创 乾...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期间经历了上百个王朝的兴衰更迭,总共有408位帝王登上过宝座。在这些帝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