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着关于炎黄二帝许多传奇故事,黄帝打败了蚩尤和炎帝,成为了一统华夏族的先祖,此后中华民族因这两个强大部落的融合,成为华夏族。
炎黄之中的黄帝,是北方戎狄人的祖先,后来随着中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在历史的演变中,北方游牧民族成了中原农耕民族眼中的“狄人”,双方也展开了长时间的磨合和交融。
一、狄人的历史由来
古人总是以华夏族为中心,把四裔之民叫蛮夷戎狄。其实所謂華夏只是相对而言,在我国的民族发展融合之中,华夏族、夷族早就已经难舍难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而研究中国民族发展史,只研究华夏族不注重夷族的话,得出的结果必然是片面的。
1.狄人的分布
其实早就在先秦时代,狄人和华夏族的人就来到了中原,只不过先后顺序不一样。华夏族的祖先率先在中原两河流域建立起国家,而后来的狄人也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进来,双方的文明在彼此的相处之中得以交融贯通。
在我国的考古进展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狄人的分布大概还是在中国的北部: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北京、河南等地都考古出了狄人的居住痕迹。而关于狄人的起源,我们还可以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找出蛛丝马迹。
关于狄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起源于北方的细石器文化之说,也有来源于鬼方与亘方之说;更有出自戎与羌之说。但究竟狄出自何处,中文古籍资料对狄的记载总是与戎在一起,并称为“戎狄”。
记载的时间也大多在周、春秋、战国时期。
如“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服之叛国以事纣”;“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春秋时期,“晋文公欲修霸业,乃赂戎狄通道,以匡王室。”
而这个狄人关系密切的戎(犬戎),则是生活在自尧舜起至西汉生活于蒙古高原和关中平原的族群,而且据史料记载,犬戎一族经常参与到中原王朝的政治变革当中来。那么由此可以推断狄人就是如此历史悠久的草原犬戎的分支。
戎狄南下,分布在甘肃、河北、陕西等地,狄分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和赤狄活动于晋陕峡谷东侧和太行山东西侧,而后迁居河北。在与夏商王朝统治者互通婚姻之后,逐渐出现在中原政坛之中活跃起来,也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原诸侯国争取一统时率先考虑的盟友。
2.狄人的民族历史
古语说“戎为游牧,夏为农耕”,我们考究了狄人的生活区域和活动范围,再追溯狄人的历史血脉可以看出,狄人是和华夏民族同宗同源,只不过是因为不同的生活地域,加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狄人和华夏族的生活习惯和交流方式才会逐渐拉开差距。
黄帝的阪泉之战、逐鹿之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融,也为后世的民族一统奠定了基础。
狄人在中原以北的地方生活,开始依靠水草游牧来维持生计,在一个个民族群落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和中原农耕文明完全不一样的游牧文明。但无论是从历史、还是血统的角度来讲,狄人毫无疑问属于炎黄一脉。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日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可见黄帝氏族的谱系,苗龙、弄明、白犬都是黄帝子孙后裔,被统称为犬戎。而黄帝的血脉是出自少典,少典也是北狄的一支。。
《说文》:“狄,赤狄,本犬种。”狄为犬种,实即以犬为图腾的种族,狄族亦即犬族。从狄人的姓氏来看,隗姓是赤狄,隗字表示居住于高原地区。鲁僖公五年,晋公子重耳奔狄,狄人妻以叔隗、季隗,重耳娶叔隗,而以季隗归于赵衰。
白狄的族姓,为姮姓,与隗姓一样,亦为“太古之姓”。《史记·匈奴列传》载:“晋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齿、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从行文上看,居河内者为赤狄,居圁、洛之间者为白狄。由此可知,龙姓白狄为商代亘方之后无疑。
除此之外,白狄之中尚有姬姓、子姓:《春秋左传集解》载成公十三年:“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重耳之舅家白狄狐氏在今山西交城县……为姬姓”;
《国语·晋语》载:”狐氏出自唐叔”,并有注云:“狐氏,重耳外家,与晋俱唐叔之后,另在犬戎者。”狐氏姬姓非白狄族姓,只是这部分白狄统治者。入主白狄部落,作为统治阶层的还有中山中的周裔姬姓与鲜虞中的商裔子姓。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狄人和中原民族互通婚姻,来往密切。
二、狄人与华夏民族的融合
西周中期之后,狄人的势力发展规模壮大,从而发展成为可以和戎人相持平的地位。狄人的崛起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有利有弊,那么就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说,华夏和狄人之间的融合交流、和谐相处才是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
1.狄人的崛起
穆王时大臣祭公谋父说:“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幽王时太史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幽王末年,强大的犬戎联合申、缯等国,一举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迫使周王朝东迁。春秋时期,狄人灭邢、卫两国,先后入侵周、齐、晋、鲁、郑、宋,狄人的势力在此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尤其是晋国,在其四周都是狄人建立的国家,国土广袤,远超晋国,毫无疑问成为晋国最大的威胁。晋国大夫范文子在论及春秋前期的形势时说:“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狄族在此时已经雄踞北方,成为中原诸国不可轻视的存在,因此成为北方民族的代表。
狄人有如此成就其实并不意外,在就在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狄人在面对华夏族的进步文化时,展现出了强大的消化、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和当时被誉为礼仪之邦的鲁国互通往来,狄人的礼仪竟然丝毫不落下风,在与鲁国几番来往对照之中,狄人的努力难以让人忽视。
春秋时期,战争总是免不了的,但是狄人和鲁国之间的相处相对来说竟然显得比较轻松自然。本来在那个时候,国与国之间互相侵犯,是正常现象,可这支狄人部族在鲁国境内居住至少半个世纪,侵犯鲁国,更多意义上是开放姿态的体现。
通过没有死伤及战争经过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出狄人分别与惠公、隐公、桓公建立友好关系,他们并不封闭,对于另外的人群,保持着相互沟通的愿望,并付诸行动,我们可以将此认定为戎人的开放性,也可以看作是文化较低的部族向文化较高人群的趋近。这样的民族,很难说不会有实力爆发的时候。
2.狄人与中原民族的融合
周至秦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存在着南、北两条文化特征和内涵有本质区别的文化带。根据我们的考古工作显示,每条文化带既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的相同之处,也体现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格局。
每一条文化带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人群生活于不同的种群。狄人分有多支,其人群体质特征以蒙古人种古华北类型为主;戎人也分有多种,如义渠、乌氏等,其人群体质特征以蒙古人种北亚类型为主,也有少量的古华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
不管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后期中原国家的北扩及中原原文化的强势北上,直接造成了南、北两条文化带的消失。但是相比军事行动来说,文化的交融必然是具有滞后性的。
后来,秦朝万里长城的修建标志着长城内外两大势力集团,游牧集团与农业帝国的最终形成。在匈奴崛起之前,中国北方地区已经被秦帝国纳入版图,春秋战国时期多元文化格局就在秦统一下终结。
草原部族被中原国家所征服,在中原国家的统治管理下,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不断地与迁居过来的中原居民发生融合,逐渐放弃自身的草原文化传统,接受中原文化而被华夏化。
反言之,游牧民族的刚猛勇敢等出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魅力也同样感染了中原民族,比如“胡服骑射”等,都反映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良性融合。两个民族逐渐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成为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总结
尽管现在狄人的文明已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我国历史中依然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统政权。
在中原和草原文化在历史中碰撞,交融之后,我国的民族文化拥有了更加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色彩,就历史发展的滚滚潮流来看,各民族之间求同存异,互相交流、融合中进步,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才得以在世界之林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春秋中期北方部族融入华夏国家的精神历程》
《东周秦代中国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格局——论戎、狄、胡与华夏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