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允炆削藩丢了皇位,若是朱标没死,由他主持削藩,朱棣敢反吗?
迪丽瓦拉
2025-07-04 16:03:24
0

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得知叔父朱棣的大军已经攻入皇城,绝望的朱允炆一把火点燃了宫殿,等朱棣赶来时,只找出几具烧焦了的残骸。

据太监说,这几具残骸便是建文帝朱允炆以及他的妻子马皇后、太子朱文奎。

当然,这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而民间则流传有朱允炆并没有死的“流亡说”,即朱允炆在朱棣攻入皇宫时就已经扮作僧人逃跑了。

不管朱允炆有没有死,都改变不了朱棣是胜利者的事实,于是朱棣登基称帝,朱明皇位由朱标一脉转移到朱棣一脉,不仅如此,朱标被儿子追封的孝康皇帝名号也被虢夺。

世人都说朱允炆因为削藩丢了皇位,朱棣造反完全是被逼的,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初朱标没有英年早逝,由他主持削藩的话,朱棣还敢造反吗?

朱棣为什么造反?

朱棣造反归结于朱允炆的激进削藩手段。

首先,朱允炆对待削藩极其心急,上位之初便连削五王。要知道即使是汉武帝也不敢直接一下子废除那么多藩王,而是发布《推恩令》逐步削减众王的实力,而朱允炆在继位两个月后就对周王朱橚下手,此后齐、湘、代、岷四王相继被削。

如此密集地削藩极其容易激起藩王兵变,再加上朱允炆本身才刚刚登基,皇权不稳,以如此快的速度对藩王下手导致朝廷人心浮动。

其次,朱允炆对藩王叔叔们下手毫不留情,基本都是造反死罪。周王朱橚被儿子举报有异谋被捉到南京贬为庶人;齐王朱榑被告谋反,废为庶人;湘王朱柏遭人指控谋反,朝廷派人捉拿时自尽,代王朱桂以及岷王朱楩因罪被废为庶人。

朱元文强硬的削藩手段吓住了不少藩王,但“兔子急了也咬人”,作为一方实权藩王,突然要被废为庶人,甚至还有被处死的风险,恐怕谁也不能坐以待毙,燕王朱棣就是如此,所以他不得不反。

除了朱允炆激进的削藩手段令朱棣不得不造反以外,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挑拨”也是令朱棣下定造反决心的重要因素。

《明史·姚广孝传》: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虽是个和尚,但他也不像一般和尚那样只知道吃斋念佛,天文地理、阴阳术数乃至于兵家之学,他都有涉猎。

他因“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并成为其主要谋士,后来在建文帝削藩时,姚广孝时常劝朱棣造反,在他持之以恒地劝说下,朱棣终于萌生了造反的想法。

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可如果朱标没有死并由他主持削藩的话,他很可能不会采取如此激进的削藩措施,而是徐徐图之,因为他有震慑诸王的底气。

有人说,朱标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很对。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正领兵攻打南京,此时他寄宿在商人陈迪家中的妻子马氏诞下一名男婴,得知长子出生的消息后,朱元璋狂喜,刻石记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在其五岁时,朱元璋就请了宋濂等当世大儒教授学业,十三岁时,朱标被立为太子。

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都是相爱相杀的关系,但在朱元璋和朱标这里,情况却大不相同,朱元璋这位皇帝恨不得倾尽所有将朱标培养成一位合格接班人。

《明史·卷一百十五》: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一位位响彻大明的文臣武将成为太子府的属官,朱元璋将自己的全部班底都交到朱标手中,在朱标二十多岁时,朱元璋还放权给朱标,让他处理军国大事。

与朱元璋的残暴不同,朱标有仁爱之心,他的老师宋濂曾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朱标为保宋江一命不惜与顶撞朱元璋,结果朱元璋大怒,冷冰冰说了一句:“等你当上皇帝再赦免他吧!”

朱标听完训斥后,惶恐不安之下竟选择投河,幸亏得护卫相救才免遭一死,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骂“痴儿”,最终还是选择妥协,赦免了宋濂。

朱元璋愿意放下皇帝的面子与儿子朱标妥协,这实属不易,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为了给朱标铺路,扫清一切有可能的隐患,朱元璋炮制胡惟庸案,一万五千多人惨遭牵连,其中就包括曾经的左丞相李善长;为使大明传承千秋万代,朱元璋设想以长子朱标坐镇南京,其他儿子镇守边疆以为屏障,于是晋王赴太原、燕王赴北平……

从朱元璋的一系列安排中不难看出,朱标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其他一切安排都围绕着朱标进行,因此,朱标是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绝非虚言。

朱标若削藩,朱棣敢反吗?

如果是朱标坐上了朱允炆的位置,并且还计划削藩的话,给“朱老四”一百个胆子也不敢造反,而且他也没有必要造反。

前文说过,朱棣造反的主要原因是被朱允炆激进的削藩手段吓怕了,一个人被逼到绝路的时候才会奋起反击,如果朱棣能开开心心在北平当王爷,他何必拿脑袋来赌呢?

即使朱标也采取与朱允炆类似激进削藩手段,朱棣也只能无奈顺从,原因有三点。

首先,朱棣毫无胜算。如果朱标没死,朱元璋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对那些功臣悍将们赶尽杀绝,毕竟朱元璋铲除他们也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这就导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南京方面根本无将可用,只能让“草包”李景隆去前线。

如果朱标没有死,蓝玉大概率不会倒在朱元璋的屠刀下,其他将领尚且不谈,朱标仅派出蓝玉去平定朱棣造反就绰绰有余(毕竟朱棣起初只有八百将士),也就说,朱棣即使造反也毫无胜算。

《明史·卷五》:王(朱棣)密与僧道衍谋,令指挥张玉、硃能潜纳勇士八百人入府守卫。

其次,朱棣师出无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借此来表明自己造反是被逼无奈,这个理由在朱允炆时代都显得有些牵强,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素有贤名的朱标,他这个理由更加站不住脚。

最后,朱标是朱元璋的嫡子,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朱标继位的法理性无人匹及,朱棣深知朱标的影响力有多大,因此在继位之后,朱棣命人在修撰史书时经常给朱标身上泼脏水,比如在《奉天靖难记》中的记载:

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忽有声震响,灯烛尽灭,略无所惧。

朱标竟然成了经常忤逆朱元璋的不孝之子,甚至还意图谋反,可见朱棣心知肚明,若朱标不死,自己根本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

结束语

有人可能会说,朱标也就只有“仁爱”的好名声而已,与后来朱棣的文治武功相比完全不值一提,若朱棣真的造反,朱标和朱棣两兄弟之间谁胜谁负很难预料。

这种说法极其荒谬,要知道面对铁血的朱元璋,朱标都敢大胆施行自己的治国方略,即使经常与朱元璋意见不一,朱标仍旧受到朱元璋的倚重,这难道仅仅是仁爱二字就能做到的吗?归根到底,朱标依靠的还是对朝堂的把控力。

如果朱标没有死,可能他一道削藩的圣旨过去,朱棣就主动要求削藩,为其他藩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了,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明史》《奉天靖难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正... 女将秦良玉,如何力挫皇太极吓傻张献忠? 公元1629年,秦良玉接到命令,率兵奔赴北京阻击皇太极的突袭...
原创 明... 皇帝姓朱和老百姓杀猪吃猪肉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现在看来两者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在古代,这确实是关系...
原创 把... 如果说从制度上为曹操上位而铺路的大臣,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董昭了。董昭字公仁,是济阴定陶人。他被推举为孝...
原创 回... 在明代历史上,除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将侄子建文帝赶下皇位这一不正常的皇位更迭外,还有一个著名政...
原创 抗... 1910年一群革命志士设计暗杀大清王朝的摄政王载沣,但因为行动泄密这群革命志士中有不少人被捕。其中一...
原创 1... 1691年,13岁雍正与那拉氏大婚,洞房花烛夜俩人正挽着胳膊喝交杯酒,雍正扭头见陪嫁女秀美,非要3个...
原创 “... “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千古奇冤还是罪有应得?明朝的袁崇焕,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都不陌生,他...
原创 年... 说年羹尧4大特点,第一特点是杀人如麻,心狠手辣,屠杀江夏镇不留一人,连妇孺也不放过;第二大特点是贪财...
原创 1... 1843年,道光传召曾国藩,见他衣服打着补丁,遂大怒。岂料,曾国藩却说,每年俸禄只有129两,实在太...
原创 从... 引言 “逆袭人生”,是当今社会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汇,意为在逆境中取得成功,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发奋图强...
原创 回... 【我虽姓钱,可我不爱钱!】 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艾跃进教授曾经有一段关于“富过三代”的演讲,...
原创 西... 01 古龙在《大人物》里写道:笑得甜的女人,将来运气都不会太坏。 望见诸侯带着滚滚烟尘,从四面八方集...
原创 大... 一、从河东薛氏说起 公元614年,隋炀帝杨广坐在龙椅上,对着下面的群臣,正慷慨激昂的阐述:第三次征伐...
原创 1... 1900年,65岁慈禧一份诏书单挑所有列强。8天后,她慌了,立马拟电报想通电各省勤王。不料,电报被盛...
原创 上...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瞎扯一下,大唐才女上官婉儿,男女通吃的风流史。 武则天称帝,女权主义成了唐朝...
原创 张... 万历皇帝让张居正推荐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再三考虑,推举了礼部尚书吕调阳。吕调阳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担...
原创 模... 隋炀帝杨广是史书上著名的昏君暴君,翻开史书,我们看不到隋炀帝的优点,即使有,史官也加了主观定论:全是...
原创 巴... 公元626年夏,太白经天,昼见长庚,“天下革、民更王”的谶语让皇宫里的大唐皇帝李渊惴惴不安。这时候太...
翔子:考古界元老早就做出震撼论... 近年来,关于黄帝及其家族的起源地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黄...
原创 隆...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晚清的最后一任皇后,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大姓。 慈禧太后是她的姑母,叶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