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论刘醒龙新作《听漏》:打造当代长篇叙事新形态
迪丽瓦拉
2025-07-04 16:04:04
0

“这是2024上半年最重要的作品”,“有深沉的历史感,也有敏锐的现实感”,“在小说里写考古,让社会热点在小说里有了应有的表现”,“打造了一种集‘知识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抒情考古学’于一体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叙事新形态”……

2024年7月5日上午,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研讨会在北京市湖北大厦举行。专家学者围绕长篇小说《听漏》展开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现场。

《听漏》是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小说以半个世纪以来考古人的生活与命运为经,以青铜器九鼎七簋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纬,将个人命运、城乡变迁与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结合起来,通过田野考古现场呈现丰沛的考古和文物知识,通过两代考古人的命运纠葛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城乡变迁,通过对考古人精神世界的揭示追问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更通过对礼器制度的追溯探讨了历史变迁中的人心与伦理。

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出版处处长周凤荣。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国斌。

会议开始,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出版处处长周凤荣以及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国斌代表湖北出版界对各位嘉宾表示了欢迎与感谢,对《听漏》的出版表示了祝贺。刘醒龙是湖北文学的一面旗帜,《听漏》连接器物与人心、贯通历史与当下,是我们这个时代呼唤的文学精品。

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

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代表湖北省作协向与会专家长期以来对湖北文学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听漏》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展现了湖北的文物之美、山川之美、人文之美。

会上,嘉宾们对刘醒龙的《听漏》高度评价,认为该作品打通历史和当下、弘扬文化和文明,是生动践行“两创方针”、坚持“两个结合”的长篇佳作。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听漏》的节选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考古挖掘、文物鉴定是文明溯源与历史研究的基本抓手,展现了参与文明进程的力量的现代形态,重器的存在检验着人性的文化质量,《听漏》是这一类题材中不可多得的好看且耐读的长篇小说力作。听漏者不是场面上的主人公,但这个极少出场又绝技在身的人物,探听与表达有着巨大反差,甚而构成了作品结构的张力,在一个弹性空间里,历史和现实往来穿梭。作品环扣相衔、情节丰饶、舒展自如地揉进了养分丰沛的专业知识,既巧且妙地将各种疑案拿捏得隐显适当。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刘醒龙善于在小说中追溯历史,《听漏》有一套独特的处理历史、书写历史的方法,既勾连远古历史的褶皱,又深入现实人心最隐秘处,而且弥散着强烈的楚文化特色。什么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现实有何关联,刘醒龙通过《听漏》回应了这些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认为刘醒龙的小说是追求品质、追求格调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听漏》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是开辟了独特的叙事空间,人、事、情都有特殊的价值;二是对文物鉴定与考古挖掘的书写,极富文化价值;三是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表示,刘醒龙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听漏》这部小说是现代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古代的文化、传统、文明是很重要的写作资源,是文学创作的立足点,刘醒龙以此为题材,做得非常好。考古在社会上比较热门,而在小说里表现得比较少,《听漏》在小说里写考古,弥补了小说里考古的不足,让社会热点在小说里有了应有的表现。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表示,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开启了新的风格,可以称之为“青铜风格”。《听漏》的悬念设置和叙述技巧并不是纯粹的技术行为,而是包含着刘醒龙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出土文物携带历史文化密码,考古是要破解这些文化密码,刘醒龙把小说当成考古。《听漏》既有飘逸的一面,也有厚重的一面;既有深沉的历史感,也有敏锐的现实感。

中国作家协会原创研部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平。

中国作家协会原创研部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平表示,《听漏》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入选作品,作品题材立意都不同凡响。小说写考古,不是仅仅写学术,而是在努力通古今之变,发掘出古人的灵魂与今人的灵魂加以对照,目的是进一步关注和陶冶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这是非常大的格局。小说末尾,千年陶范上的“天子不灭天灭”,不仅揭开了九鼎七簋之谜,也是贯穿了时空的文化符号。

《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梁鸿鹰。

《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梁鸿鹰认为《听漏》是2024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作品,它在历史文化深度、文学表达和趣味的结合上,非常出色,体现了作家非凡的创造力。小说对社会的概括和对文化的理解,都非常有创见、有深度。新时代文化知识分子如何定位,如何传承文化,小说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听漏》既是听考古之漏,也是听生活之漏,小说对生活的观察既具深度也有广度,极具烟火气,举重若轻。

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遇春。

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遇春表示,从《蟠虺》到《听漏》,刘醒龙一直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讲述中国当代考古故事,此即“小说考古”,由此形成了“考古小说”,闪耀着强烈的知识分子文人精神,散发出浓郁的汉楚地域文化风味。这种“考古小说”将知识性叙事、文化性叙事与抒情性叙事相融合,打造了一种集“知识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抒情考古学”于一体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叙事新形态。

《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

《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表示,《听漏》显示了新时代文学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特色,揭开重器的千古之谜,牢牢立足楚文化,正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范本。《听漏》具有积极向上的能量与力量,这与时代语境、新时代文学自身的特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听漏》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彰显,鲜明表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特色与突出的连续性。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表示,《听漏》着眼于文物,文物埋藏于地下,不开口说话;作为小说主体的考古知识分子,也缺少具体的行动,如何在这两个“没有行动”的难度上展开叙述,《听漏》的解决办法,一是制造悬念,二是提供了神秘的意象,给小说赋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表示,刘醒龙是开疆辟土式的作家,《听漏》的关键词是“重与轻”。青铜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代表了礼仪、制度、文化甚至是道义之重。青铜器很重,但是听漏很轻、很静,要非常细腻,才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回音,这体现了小说的叙事之轻。

《光明日报》文化周末主编饶翔。

《光明日报》文化周末主编饶翔表示,《听漏》通过文物结合了地上世界与地下世界,结合了实与虚,那么敦实的青铜器,寄托着文明感、秩序感、价值感。《听漏》里,身世的秘密、人心的秘密、历史的秘密,一层层剥开,最后一剑封喉,这是小说大家才具备的本领。

《听漏》作者,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

专家研讨之后,《听漏》作者,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对在座嘉宾表示了感谢,并介绍了这本书的缘起和成书过程。《听漏》以九鼎七簋为对象,缺失的一簋是历史留下的破绽,也是历史为小说家打开的一扇窗户。刘醒龙表示,对于小说家而言,最容易的就是守着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不断写下去,最了不起、最有味道的是不断在新的领域进行发现。小说在成长,文学在成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位作家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才能对自己有新的发现和认知。

三个多小时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听漏》做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听漏》以青铜重器理解历史,书写当下,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边界;对马跃之、曾本之等一系列知识分子的描摹,丰富了知识分子群像;以青铜重器探讨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本。

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志勇。

最后,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志勇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和支持表示了感谢。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通讯员谈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正... 女将秦良玉,如何力挫皇太极吓傻张献忠? 公元1629年,秦良玉接到命令,率兵奔赴北京阻击皇太极的突袭...
原创 明... 皇帝姓朱和老百姓杀猪吃猪肉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现在看来两者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在古代,这确实是关系...
原创 把... 如果说从制度上为曹操上位而铺路的大臣,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董昭了。董昭字公仁,是济阴定陶人。他被推举为孝...
原创 回... 在明代历史上,除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将侄子建文帝赶下皇位这一不正常的皇位更迭外,还有一个著名政...
原创 抗... 1910年一群革命志士设计暗杀大清王朝的摄政王载沣,但因为行动泄密这群革命志士中有不少人被捕。其中一...
原创 1... 1691年,13岁雍正与那拉氏大婚,洞房花烛夜俩人正挽着胳膊喝交杯酒,雍正扭头见陪嫁女秀美,非要3个...
原创 “... “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千古奇冤还是罪有应得?明朝的袁崇焕,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都不陌生,他...
原创 年... 说年羹尧4大特点,第一特点是杀人如麻,心狠手辣,屠杀江夏镇不留一人,连妇孺也不放过;第二大特点是贪财...
原创 1... 1843年,道光传召曾国藩,见他衣服打着补丁,遂大怒。岂料,曾国藩却说,每年俸禄只有129两,实在太...
原创 从... 引言 “逆袭人生”,是当今社会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汇,意为在逆境中取得成功,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发奋图强...
原创 回... 【我虽姓钱,可我不爱钱!】 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艾跃进教授曾经有一段关于“富过三代”的演讲,...
原创 西... 01 古龙在《大人物》里写道:笑得甜的女人,将来运气都不会太坏。 望见诸侯带着滚滚烟尘,从四面八方集...
原创 大... 一、从河东薛氏说起 公元614年,隋炀帝杨广坐在龙椅上,对着下面的群臣,正慷慨激昂的阐述:第三次征伐...
原创 1... 1900年,65岁慈禧一份诏书单挑所有列强。8天后,她慌了,立马拟电报想通电各省勤王。不料,电报被盛...
原创 上...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瞎扯一下,大唐才女上官婉儿,男女通吃的风流史。 武则天称帝,女权主义成了唐朝...
原创 张... 万历皇帝让张居正推荐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再三考虑,推举了礼部尚书吕调阳。吕调阳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担...
原创 模... 隋炀帝杨广是史书上著名的昏君暴君,翻开史书,我们看不到隋炀帝的优点,即使有,史官也加了主观定论:全是...
原创 巴... 公元626年夏,太白经天,昼见长庚,“天下革、民更王”的谶语让皇宫里的大唐皇帝李渊惴惴不安。这时候太...
翔子:考古界元老早就做出震撼论... 近年来,关于黄帝及其家族的起源地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黄...
原创 隆...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晚清的最后一任皇后,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大姓。 慈禧太后是她的姑母,叶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