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6月30日,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继位,是为建文帝。天道或许是公平的,朱元璋心狠手辣,残暴好杀,他孙子朱允炆则是个谦谦君子,仁慈宽厚。
作为第2个皇帝,朱允炆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算是妥妥的“帝二代”。即位之初,他面临两道难题。
一个是如何改变太祖建国以来动辄杀戮的恐怖政治气氛;一个是如何解决藩王割据的局面。
建文帝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一批文人,推行任政,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由国家抚养等。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和官吏考察,曾经派侍郎暴昭、夏元吉等24人担任采访使,有点类似于巡视组,分别巡视天下,体察民情,考察百官。
很明显,朱允炆对第一个难题还是做得比较得心应手,经过几年的努力,肃杀的政治氛围得到改善。
但是藩王割据的难题,则让朱允炆寝食难安。尤其是他叔叔朱棣,长期盘踞北方,在与蒙古军的作战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俨然成为了皇权的最大威胁。
为了削藩,建文帝召集大臣商议。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软削藩”。也就是把藩王的权利分封给藩王的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个人,而且是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利就会逐渐削弱,不再能威胁皇权。
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将燕王朱棣迁封到江西南昌,这样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实力,一箭双雕。
而以黄子澄、齐泰为首的一派大臣则坚决主张“硬削藩“。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最后动手,先削弱小的周、齐、代等诸王,时机成熟后再削燕王。
而齐泰更强硬,主张擒贼先擒王,认为只要先铲除了燕王,其他诸王自然再也翻不起什么幺蛾子。
最后,朱允炆采纳了书生黄子澄的建议。
朱允炆先从周王开始,因为周王是燕王朱棣的亲弟弟,然后又先后废掉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四王,目标直指朱棣。
想法很好,可惜他一点不理解他叔叔朱棣。大侄子朱允炆的这些动作已经打草惊蛇,朱棣哪是任人宰割的主?紧锣密鼓的秘密准备造反。
就在朱棣造反前,朱棣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当人质。投鼠忌器,所以还不敢轻举妄动,万一绝了后咋办。
朱棣派人对朱允炆说自己身染重病,日夜思念儿子,希望皇恩浩荡,让三个儿子回去。齐泰听说这个消息,早就听到朱棣要造反的风声,更加坚定的相信朱棣要反了,于是建议朱允炆拒绝朱棣的请求,马上把他三个儿子抓起来严加看管,这样朱棣就不敢乱来,只有乖乖就范。
而害人精黄子澄的意见:遣返朱棣三个儿子,以便稳住朱棣,然后再出奇兵突袭,朱棣可擒。
朱允炆本就仁慈,不忍伤害自己的堂兄弟,于是再次听从了黄子澄的意见。
三个儿子毫发无损的回到燕国封地,朱棣再无后顾之忧,起兵造反。
实际上,在朱棣造反初期,朝廷的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由于李景隆指挥不当,明军屡屡被朱棣打败,就算是这样,燕军还是寡不敌众,难以速胜。
在后来的战争中,明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让朱棣的军队岌岌可危。在关键的时候,朱允炆的妇人之仁再次显示出来。因为他下了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让前线将士和朱棣对战时畏首畏尾,使得朱棣多次死里逃生。
1402年6月,朱棣反败为胜,攻入南京。朱允炆的皇位坐了4年,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赶下了台,结果还生死不明,有说自焚而亡的,又说出家为僧的,有说流落海外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反正就是失踪了,朱允炆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失踪的皇帝。
让人不胜感慨,“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仁”本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仁”成为自己行动的束缚时,一定要果断转变态度。
朱棣造反,在天下人看来就是叛军,天子之师是正义之师,理应毫不手软的剿灭叛军,居然奇葩的“要活的叔叔。”
只能说朱允炆是咎由自取,一味的妇人之仁葬送了自己的大好皇位,不知道当初朱元璋为什么要挑一个这样的继承人,朱允炆或许是一个好人,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