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国里的藤甲兵刀枪不入,那藤甲是什么做的?它到底有多坚硬?
迪丽瓦拉
2025-07-05 00:02:35
0

在古代社会里,战争和狩猎行为使得对身体的防护变得十分必要,因此人们发明了甲胄,最初的甲胄用的是天然材料,后来随着技术发展才衍生出用人工材料制作的甲胄。

在天然材质的甲胄中,皮甲、藤甲、木甲、藤木皮合制甲居多,其中皮甲最为常见,中国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皮甲在整个青铜时代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藤甲、木甲、藤木皮合制甲则记载较少,更少见此类实物遗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其所用的原材料多生长于中国南方,藤、木甲多为南方“蛮夷”所制。

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与中原王朝联系不密切,所以鲜为历代正史所记。

藤甲的最早记载

古文献中关于藤甲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中期,越南人黎勛在《安南志·略卷一》中有以“古藤甲”和“甲”字后缀的古地名。

安南郡是今越南的北部,历史上曾藩属中国,其下属的这些古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藤甲的影响区域。

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中对蜀南蛮人的“藤甲军”有生动记载。

其中还有藤的生长环境、藤甲制作方法及其功效的描述,罗贯中之后,有藤甲记载的文献渐多。

但其中均缺乏对藤甲制作过程的描述,如《西南夷风土记》《广志绎》《滇考》《贵州通志》等只是简单提及西南各地“漆藤缠身”或“穿戴藤盔藤甲”的习俗,藤甲制作工艺和使用习俗则没有详细记载。

历史资料的匮缺使古代藤甲研究难以深入,但民族志和田野调查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007年,贵州省安顺市么铺镇歪寨村村民韦达泽,根据祖上遗留的藤甲残片成功复制出了两套藤甲,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社会关注。

考古藤甲发现地

中国贵州安顺市幺铺镇歪寨村位于东经106.19°、北纬25.32°,地处云贵高原腹地,位于长江水系乌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的分水岭地带。

这里山势陡峭,石芽、石林、溶洞发育,植被茂盛,属喀斯特地貌。年均气温141,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属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

“歪寨”是汉语的音译,在布依族中意思是“山水环绕、鸟语花香的地方”,歪寨村的常住居民是布依族人,《安顺府志》记载其历史有700年,但是当地村民认为他们是蜀汉时期“藤甲军”的后裔,所以其历史至少有1700年。

从歪寨布依族人的历史叙事中,可以发现藤甲这一器物长期以来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据当地人讲,1960年代“破四旧”之前,歪寨当地一直有供奉藤甲、跳藤甲舞、狩猎穿戴藤甲的习惯。

藤甲制作

在每年“正月十五”“六月六日”布依族节日中,当地人会把家中的藤甲供奉于香案之上,祈求神灵和祖先佑护,并且接连数日跳当地的藤甲舞,意在娱神、娱人,展示古代战争场面。

农忙之余,他们还会穿上藤甲上山狩猎,藤甲不仅可以抵御虎、豹等猛兽的袭击,还可以有效阻挡荆棘尖刺。

因此,即使在和平年代,藤甲也是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器物。

1966年全国兴起了“破四旧”运动,歪寨人流传千年的藤甲被付之一炬,与之相伴的祭祀和舞蹈也被取缔。

幸运的是,韦达泽家人保留了二片没有燃尽的藤甲残片,藏于箱柜中,三十年后,这成为韦达泽复制祖上藤甲的参照物。

安顺藤甲制作工艺

藤甲在歪寨的“复活”缘于韦达泽与朋友的一次出行,2002年的一天,韦达泽与来访的朋友一起在山上散步,山上的荆棘不时牵挂他们的衣服。

韦达泽不经意地说:“要是穿上我们以前的藤衣服(甲)就好了,身体只要甩动一下这些棘刺就脱掉了。”

朋友听后十分好奇,了解过详情后,劝他把以前的藤衣服重新复制出来,可是复制藤甲并不容易,仅凭家中的藤甲残片以及村中老人们的模糊记忆,韦达泽摸索了数年之久。

经历过多次失败后,2007年韦达泽在几位热心村民的帮助下,终于制出了两套最接近先前原物的藤甲胄。

寨里老人们“鉴定”后认为,这几乎就是当年布依族人曾经使用的藤甲胄。

经过韦达泽、韦永龙等人的允许,笔者对藤甲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现场观摩、记录,其基本过程如下。

藤甲由头盔、上体护身甲、左右上臂甲片、左右下手臂甲筒(袖筒)、下身藤裙、藤盾牌等构成。

歪寨人制作藤甲所用的藤条,是山上一种被称作“青藤”的植物,其生长于山上密林中,攀爬缠绕于石壁和高大乔木之上,直径4—6毫米,长度可达10—20米。

选藤、采藤一般在秋收之后,这时候藤条开始下垂,不再吸收水分,韧性增强找到适合编织藤甲的青藤条并不容易,除了要了解青藤的生长环境、分布情况外,还要掌握选择藤条的技巧。

选藤时要选择贴着土地、岩石攀爬,粗细适中、不易折断、没有太多节点的青藤条,而那些分叉较大、有节点、凹凸点粗大(超过6mm)、太细(低于1.5mm)、易脆的青藤条不能要。

青藤采回来后,还需要适度修剪,剪多了浪费材料,剪少了脆的部分容易折断,将修整好的青藤条绑扎成小捆,并用祖传秘方配制的草药水进行浸泡,以防虫、防蛀。

草药所用原料主要由在当地楠蛇山上采摘的野八角嫩叶(作用相当于箭毒木)、松啷、冬青等配制。

将浸过药水的藤条阴干,正常情况下,需晾晒六至七天,去除大约50%的水分即可,编制藤甲之前还要再次查验一遍藤条的质量。

由于身高、胖瘦不一,编织藤甲需要量身定制,藤甲编制没有图纸,全凭织工经验,编织时,首先要找好经线,再用纬线来固定经线;还要注意修理藤条上的小支,如果修坏了既不结实也不好看。

盔的编织从“盔尖”开始。先把长约60cm,直径约4mm的6根藤条对半折叠;再用一根直径约5mm、长度为20cm的藤条作为纬线将对折的藤条串联起来,使其紧紧环绕在一起。

将纬线错落穿插在由对折藤条所形成的12条经线之间,经纬交织、拉紧盔尖起步即成。

然后,通过通经回纬、曾经增纬、再回纬的编织方式,使“盔尖”高度增至约l0cm,直径约5cm,这时“盔尖”部分即告完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对成品藤甲定期检查,如发现虫蛀、发霉、变形等情况要及时处理,刷熟桐油是日常护理藤甲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还要定期做除尘、除污(霉)等工作。

藤甲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破损,一般采取“抽取”“替换”藤条方式处理,由于藤甲刷过几次桐油,硬度较高,不易拆解,所以还需经过特殊处理才能进行相关部位的修补工作。

对于变形的藤甲则要及时采取定型保护措施。

贵州安顺歪寨的藤甲文化是中国古代藤甲文化的一个缩影,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古代文化多元并存,再加上适合于制作藤甲的藤类植物分布较广,必然会存在多样化的藤甲文化”。

通过对比存世的其它“藤甲”样本,可以发现歪寨的藤甲制作工艺颇为精致,更为重要的是,歪寨的藤甲还伴随有集体的历史记忆,有固定的节日传统,有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因而是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如... 一,如果汉人杨坚没有从鲜卑人手中夺得北周大权并建立隋朝,那鲜卑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在消灭高氏北齐政权,...
原创 让... 东汉末年,乱世开启,天下又进入混战模式,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百年前的乱世,到了隋文帝杨坚出世,黑...
原创 楚... 楚考烈王长时间无子,相国春申君认为问题出在楚王身上。一后三妃六嫱九嫔不说,光是有宜子之相的美女送进宫...
原创 河... 三国时期,是一个大乱世。先是黄巾起义的出现,之后的东汉就彻底乱套了。战争接连不断的出现,一直到司马炎...
原创 丧... 《权力的游戏》,由于血腥、暴力甚至很成人,尺度之大,很多人都为之错愕。当然,也因为这部剧拍出了战争的...
原创 战... 魏文侯和齐桓公都凭借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强大的国家,跻身行业龙头中,但个人认为魏文侯略胜于齐桓公,接下来...
原创 上... 前言 说道上官婉儿,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位武则天时期的才女靠着自己的才情横溢和坚韧自信的性格在封...
原创 《... 《天龙八部》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家族成员一心为复兴大燕而往来奔走。慕容博为了复兴大燕,不惜引发宋辽开...
原创 1... 张宗昌是山东近代有名的大军阀,外号“三不知将军”,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更不知道...
原创 为... 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流传甚广,意思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集思广益,就算是三个皮匠的...
原创 张... 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蜀国五虎将的经典战例最为传神,尤其五虎将中的成员还互相大战过,比如关羽在长沙...
原创 战... 历史上的郭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割据,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涌...
原创 3... 公元638年,39岁李世民传召11岁徐惠侍寝,哪知徐惠磨蹭好久才来。李世民龙颜大怒,决定好好惩罚她。...
原创 荒... 荒淫无度的古罗马,到底有多混乱?为何会导致帝国崩盘? "祗言酬唱美,良史记王箴"——这句话一直贯穿着...
原创 钱...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原创 夏... 公元前1600年,商汤召开誓师大会,公开宣布讨伐夏桀。随后,双方在鸣条山附近展开了大决战,结果夏桀被...
原创 “... 《诗经》记录的不光是先秦人民传唱的歌谣,还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中“颂”的部分有两首特别著名的史...
原创 邓... 提到邓公,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对于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来说,邓公所做出的贡献不计其数,而正是基于...
原创 电... 周旋这个名字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一定都听说过,此人当时在上海滩是红极一时的大人物,当时中国的电影行业刚...
原创 1... 1965年中央对总参谋长的位置进行调整,原总参谋长罗瑞卿离职,转而由杨成武担任代理总参谋长。由杨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