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和齐桓公都凭借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强大的国家,跻身行业龙头中,但个人认为魏文侯略胜于齐桓公,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作为君王,二者都是十分成功的,齐桓公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魏文侯则使魏国跻身战国七雄的行列中,虽然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但二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却出奇的一致。
比如说从用人方面来说吧,二者都能善用人才。
齐桓公在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在王位争夺战中,管仲亲自阻挠公子小白即位,甚至用弓箭射公子小白,索幸小白聪明,用假死骗过管仲和他的竞争人公子纠。
但当齐桓公即位后,击败了拥护公子纠的鲁国,但他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想要成就霸业,必须要管仲的协助,于是齐桓公既往不咎,将管仲请回国内,并委以重任,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更是在管仲改革期间,起用大批人才,包括被后世人所熟知的“桓管五杰”。
再来看魏文侯,他也同样对手下的人很好,任用大臣不看出身看能力,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
在鲁国被迫害的吴起听说魏文侯的态度,前来投靠魏文侯。手下有些大臣对吴起的人品带有怀疑,但魏文侯以吴起“用兵如神”为理由,排除众议,命吴起为主将。
而吴起也不负众望,在公元前409和408年两次率军进攻秦国西河地区,一路攻城拔寨,使得秦军被迫放弃西河防线,被迫放弃渭河平原等一大片土地,甚至一度打到了秦国首都。
而为什么魏文公这么积极扩张呢,因为他起用了一位来自卫国的平民,李悝。
李悝支持魏文侯向外扩张,认为只有扩张才是魏国唯一的出路,魏文侯听取了他的建议,而事实证明,李悝的想法十分超前,正是因为积极扩张的战略,魏国称霸了中原一百年。
但齐桓公看人并没有魏文侯那么准确,齐桓公身边的庸臣不少,比如易牙,厨子出身,把自己的儿子煮了献给魏文侯吃,魏文侯被他感动,将他招入朝中担任大官。
但此人却在齐桓公后期专权作乱,使得齐国内部大乱,也间接导致齐桓公被饿死。
二者不仅重视人才的使用,而且不喜欢守旧,都积极推行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按土地的好坏来进行收租,发展工商业,盐铁经营的方面。确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大幅提高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使得齐国一跃成为春秋第一大国。
对外管仲则强调“尊王攘夷”,在周天子影响力越来越小的春秋拥护周天子,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与各诸侯国沟通,真正做到了“九州同”。
再来看魏文侯,魏文侯重用的李悝提出“选贤举能”,积极吸纳各国人才,像乐羊,西门豹等人才都在此时进入魏国朝廷,同时颁布政策促进农业的生产。
最重要的是,李悝规范了法律,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规定,就连贵族也无法逃脱法律,这为魏国的生产生活和军事训练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李悝不仅对魏国的变法有很大贡献,而且对整个战国时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因为李悝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内容就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李悝的变法内容。
这时的魏国在李悝和吴起的改革下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为魏国称霸战国时代初期和称霸中原百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而在二者在军事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者都很重视盟友的作用。
齐桓公借用周王的名义进行多次会盟,将听话的国家拉入联盟,进攻不加入或反对联盟的国家,集合联盟内部的力量,不断地巩固齐国的霸主地位。
而魏文侯则与邻国赵国,韩国因为共同的利益结成“三晋联盟”,因为三国所处位置尴尬,容易被其他国家包围封锁,再加上三国本来同属晋国,相同的文化认同更有利于促进联盟的形成。
二者都积极地谋求对外扩张而不是偏安一隅。
齐桓公借周天子之名,不断地向外拓展齐国领土,但在过程中齐国对其他国家的帮助也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再加上对周天子的尊重,不欺负弱小的行为,使得齐国收获了相当好的评价。
但魏文侯扩张完全是为了本国利益,为了自身利益戏耍盟友,明里暗里入侵他国,在多次入侵秦国的同时,派出间谍渗透秦国释放谣言,使得秦国动荡。
只因为赵国不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魏国就进攻这位多年的盟友,这些事件使得魏国在道义上相当被动,但如果站在魏国人的视角来看的话,魏文侯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明君,也是当时最被认可的中原霸主。
二者都很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
魏文侯在位时注重文化的发展,他开创了著名的西河学派。他重用著名的大儒师子夏,又聘用谷梁赤和段干木等人在西河讲学,这些人都是儒家的人,使得儒家在当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西河学派的发展使得魏国对西河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固,使得魏国成为了当时各国的学术中心,为战国各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甚至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
而齐桓公创立了规模最大的官办学府,名为稷下学宫,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库,各种文人在这里交流学习,让齐国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发生的,可以说齐桓公促进的是整个中国文化水平的发展。
从上面来看,二者似乎在治国理政方面都很优秀,那么究竟怎么得出魏文侯要略胜于齐桓公的结论呢?
首先,齐桓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
齐桓公晚年昏庸无度,暴政频出。在管仲将要逝世的时候,嘱托齐桓公不要重视易牙,常之巫等人,但正如上文一样,齐桓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仍然重用这些人,他们得到了君主的许可,开始专权,使得齐国每况愈下。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可悲的是,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齐桓公的位置,展开了惨烈的争夺,使得朝堂停摆,公务也不再处理,就连自己父亲齐桓公的尸体也没有人管理,在床上放了六,七十天。
直到公子无亏担任新君,才处理了自己父亲那已经腐烂的尸体。而随着齐桓公的去世,他苦心经营的联盟破裂,各个诸侯彼此相互进攻,而齐国也在动乱中衰败许多。
相比之下,魏文侯的结局就要好很多,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即位,他也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他沿着魏文侯规划的强国之路一直走着,虽然在用人方面赶不上自己的父亲,也命吴起全盘管理西河事务,但最后他的性格仍然逼走了如吴起,公孙鞅等一众人才。
在军事方面魏武侯则成果颇丰,在公元前389年,他亲自来到西河前线鼓励士兵,魏军士气大振,在阴晋城外大败秦军,使得魏国横扫河西。
魏武侯忠实的按照父亲的规划,一步一步地推进魏国的强盛。
其次,魏文侯是魏国强盛的幕后大老板,能力优秀,齐桓公则略逊一番。
魏文侯为魏国的强盛制定了宏伟的计划,并且善用有能力的人为自己的计划保驾护航。计划的前期非常成功,魏国成功巩固了自己的后方根据地,得到了坚实可靠的盟友,甚至使得魏国在之后百年一直成为思想文化中心。
魏文侯和他的儿子魏武侯为魏国称霸中原百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可惜计划所花时间太长,最后在后代君主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无法继续主持大局,计划随后破产,但这也充分说明了晋文侯的能力之强,一般人无法继续他的计划。
虽然上文已经说明了二者的军事成就相当,但也只是在大方向上一致。魏文侯的军队质量和作战水平却要显著高于齐桓公的军队。
采取了武卒制的魏国军队在吴起的带领下碾压一众诸侯国,就连长期与西戎人作战而养成强大素质的秦国军队都不是魏国军队的对手,更别说像中山国这样的小国。
而齐桓公的军事成就部分是凭借着盟友的力量,甚至因为郯国人曾对自己无礼便发兵进攻,蔡国人与自己的夫人蔡姬闹翻就进攻蔡国,这种侵略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只是为了维护齐桓公自己的脸面,十分可笑。
魏文侯还做到了齐桓公做不到的事,他打破了传统的贵族政治,启用了大量的民间人才,使得普通老百姓也有机会进入朝廷施展自己的抱负。
仅凭这一点,魏文侯就已经高于历史上绝许多君主了。
齐桓公虽然名声较大,但细究下来他在个人素质和称霸难度方面的成就其实并不如魏文侯,笔者认为,魏文侯略胜于齐桓公#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