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转变对明态度
随着明朝与朝鲜外交矛盾的解决,朝鲜文人们开始改变对明朝的看法——明朝对朝鲜的友好措施,意在消除朝鲜的反感心理,使朝鲜文人完全接受和认同明朝的统治地位。自元朝残余势力败退漠北开始,长期以来高丽、朝鲜文人们处于适应新环境的状态。
文人们对明朝认识的改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明朝、对其产生心理认同的过程。而且这种认同过程,也是朝鲜将自己的政权逐步正当化历史进程。朝鲜文人群体之所以能完成这个过程是由于诸多复杂的原因。
首先,朝鲜达成扩张领土目标。李芳远即位后,趁明朝内乱加强向北扩张领土和招抚女真的力度。
朝鲜逐渐恢复元朝时期所占领的高丽领土,并为其寻找历史依据。自辛禑出兵辽东到“靖难之役”结束为止,朝鲜半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领土边界从朝鲜半岛上的铁岭山一线向北推进到了图们江流域。李芳远通过积极发展同明朝的关系,并利用第一个承认明成祖统治等有利条件,通过隐瞒、欺骗等手段,逐步迫使明朝承认朝鲜对该地区女真和领土的统治权。
运用最为柔和外交手段,达到了高丽辛禑、朝鲜太祖李成桂、文人郑道传等人希望通过武力达到的目的。将中原王朝与朝鲜王朝的领土边界,从朝鲜半岛铁岭—慈悲岭一线向北拓展到了图们江流域。其次,反明文人被铲除。
对于文人来说,高丽是国运将尽,结束了近五百年的统治。
通过高丽的覆灭,朝鲜文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对朝鲜半岛政权本身的益处。所以,朝鲜国王与文人们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与明朝的关系。朝鲜是新兴的国家,朝鲜的兴亡关系着每一位文人们的命运。
但郑道传作为高丽遗臣,在高丽、朝鲜更迭过程中通过背叛自己的国王和国家换得个人前途。
而且,他持有深刻的反明态度,积极主张与明朝争夺辽东、扩张朝鲜领土。
经过第一次“王子之乱”,李芳远不仅铲除了郑道传及其党羽南訚,而且为其提供支持李成桂也被迫让出王位。至此,朝鲜极大削弱了对明强硬派,扫除了缓解明鲜关系的障碍,朝鲜上下一心希望尽快发展同明朝的关系。最后,明朝改变对鲜强硬态度。
明朝态度的改变
李成桂回军之后,明太祖对其弑逆的行为深恶痛绝,通过表笺问题向朝鲜施加压力。但是,随着“靖难之役”爆发,势单力薄的建文帝不仅没有实力干预朝鲜内部,而且需要朝鲜李芳远的支持,以平定国内的叛乱。
虽然,建文帝采取“听其自为生教”的对鲜态度,但是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采取明太祖时期对朝鲜高压政策。甚至承认通过弑逆行为上位的李芳远对朝鲜的统治,并对其予以册封。等明成祖即位后,由于两位“太宗”私交甚笃,深刻影响了明鲜关系的走向。
至于,明成祖朱棣对朝鲜好感原因,笔者认为与明成祖朱棣的身世有着一定的关系。
关于朱棣生母的问题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傅斯年为首的部分学者认为,明成祖为碽氏所出,之后由马皇后抚养,因“碽氏为贱妾,故不彰也。”而朱希祖对此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是,碽氏的真实身份现已无据可考。元末农民起义进程中朱元璋从1352年开始加入起义大军到1360年之时,已经掌握了“略取元朝大官妻孥之机会”。
所以,当时朱元璋极有可能在征战过程中纳在元高丽女子—碽氏为妾,并生下燕王朱棣及其同母弟周王朱橚。但是,朱棣为了掩盖自己非嫡出分身、巩固自己的皇权,同时其本身由马皇后抚养长大,称自己为“高皇后第四子”。
据此,笔者推断朱棣生母碽氏有可能是高丽女子,在这影响下朱棣对高丽和其后朝鲜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好感。
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李芳远出使明朝过程中不仅受到燕王朱棣“旁无卫士,唯一人侍立,温言礼接”,而且其后两人还“温言良久。”可见,朱棣对朝鲜有特殊的情感。加之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各种分歧得以有效解决和管控,致使双方关系步入正轨。
在这个过程中,朝鲜文人们逐步发现明朝对朝鲜政策上友好的一面,使文人们逐步卸下对明朝的戒备,产生并增加了好感。随之而来的是明朝建立初期开始高丽、朝鲜文人对明朝秉持的反对态度产生松动,开始真正对明朝“事大以诚”。文人群体是兼具政治身份的朝鲜王朝官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朝鲜王朝对外态度。
这一群体中,自高丽末年开始以郑道传为首的部分文人对明有着强烈的不满和领土扩张欲望,并持续到了朝鲜开国。但是,随着李氏家族在朝鲜的统治落地生根,以及达到扩张领土的目的,以李芳远为首的一部分人希望借助明朝的册封以及影响力,巩固对内统治。
所以,他们不再允许持有反明态度的文人们破坏明鲜关系。
在明朝与朝鲜共同努力下铲除了这部分人后,留下的是均为与李芳远有着相同对明态度的文人,希望缓和双方关系。至此,朝鲜文人和整个王庭已经做好了推动明朝与朝鲜关系上新一个台阶的准备。
朝鲜加入明朝宗藩体系
明成祖即位后,李芳远为了促进明鲜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令其世子李褆出使明朝,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李褆本性惰学、无礼、沉迷酒色、专心武事。直到朝鲜太宗统治末期,李褆依然“今已须髥髣髴,亦旣有子,不好学问,荒淫日甚。”
愈发偏离朝鲜王世子的标准,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朝鲜文人大臣们不得不向朝鲜太宗进言“历代人主之于太子,以私意易之者有之,用谗言废之者亦有之,予尝鉴此,誓不爲之。然世子之行,至于如此,奈何奈何?以太祖宽仁之大器,开国未久,至其孙已有如此,其将奈何?”
其后,朝臣思量许久“议政府、三功臣、六曹、三军都摠制府、为各司臣僚上疏,请废世子。”
朝鲜太宗最终决定废世子褆、流放于广州。相比之下,朝鲜太宗第三子李裪,更具备继承王位的潜力。他不像李褆那般贪图玩乐,而是爱好读书,生活节俭。
谴责李褆着华丽服饰,认为世子应该“愿先正心,而后修容。”常常劝诫李褆“造物有与齿去角,附翼两足之殊,圣人明君子、野人之分,莫不各有当然之则,不可乱也。岂可与细人、玩细娱乎?”这与李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由于李裪此般品格,在李褆被废除后被立为世子。
朝鲜太宗十八年(1418年)六月,李芳远遣同知总制元闵生如京师请封世子。其书曰:臣长子褆于永乐三年钦蒙奏准立为世子,见今年既长成而其所行多有不堪,为后者不获已出置于外。第二子補资质柔弱难付重任。第三子讳性颇聪慧,孝悌好学,一国臣民悉皆属望,请立为后。臣不敢擅变,为此谨具奏闻。
朝鲜太宗在奏文中对自己的三个王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评价并最终推举第三子裪为世子,称其为臣民所望。向明朝遣使后,未等明朝准许更换世子的咨文到达之前“殿下(笔者注:李裪)以父王之命,权摄国事。”同年八月,为奏报更换世子而出使明朝的元闵生,带回了明朝准许更换世子的消息。次月,再次向明朝遣使“上表谢恩,并陈已年老,请以裪理国事。”
传达禅位于世子的请求。李芳远的请求再次得到了明成祖的积极回应,不久之后明朝遣光禄少卿韩确、鸿胪丞柳泉至朝鲜奉李裪为朝鲜国王。
而本次明朝将李裪封为朝鲜国王与之前不同的是,正式标志着朝鲜国王最终以藩属国首脑的身份加入了明朝宗藩体系,完成了自李成桂开国以来最宏大的梦想。所以,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点在当时文人所作诗句中也得以体现:贺皇恩曲贺皇恩,受赐命也。殿下以父王之命,权摄国事,寻受皇帝诰命,国人欢忭,作皇恩曲也。赫赫始祖,造我东方。传子及孙,世有哲王。金玉其相,天赋聪明。既孝且悌,既仁且诚。缉煕圣学,惟日亹亹。明昭父王,允也知子。迺倦于勤,迺托国事。皇帝曰俞,锡是明命。
王拜稽首,皇帝神圣。皇帝神圣,恩溢朝鲜。小大舞蹈,感极天渊。绵绵宗社,弥万亿年。该诗句中,完整展示了朝鲜国王自立国以来,首次以朝鲜王朝首脑的身份加入明朝宗藩体系,完成朝鲜太祖李成桂毕生愿望之后,感到欢喜与对明朝的感恩。
总的来说,在笔者看来,对文人来说,产生更大感触的是自元朝末年以来持续近半个世纪动荡不断的双方关系,最终得以和解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