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学良和翁万戈,为何都把文物捐给美国?背后的心酸不敢说出来
迪丽瓦拉
2025-07-04 18:32:46
0

中国的文物流失问题,从有海外贸易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这一段,流失情况尤为严重。火烧圆明园、孙殿英倒卖盗墓赃物再到东北小白楼,严重的事故一件接着一件。如今欧美的博物馆,中国文物的规模和质量,甚至都超过了故宫博物院!不过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这种情况就得到了遏制,甚至在郑振铎等人的努力下,还出现文物回流的好事情。然而让人痛心的是,不少的美籍华人收藏家,都选择把多年的珍藏捐给美国的博物馆。为何会如此呢?

我们先来看两个最著名的收藏家:

首先是张学良。

对于这个名字,在中国人范围内应该是家喻户晓。张学良以不抵抗的姿态丟掉了东北,让日寇在当地横行14年,这是他的罪过。但是如果没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全面抗战何时会到来就很难说,中国的历史可能会转向另一个方向。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随即便被蒋介石扣押,度过了五十年的软禁生涯。但是,当初张作霖留给他的遗产,以及他多年来自己所赚的钱,并没有被蒋介石没收。再加上妻子于凤至经商有道,这些都让张学良十分富有。

一个失去自由的富翁,平时能干的,也就是买一些珍贵的文玩字画,消遣一下了。张学良在这方面,是真的下了大功夫。他的收藏中,有包括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舍内贴》,以及瘦金体开创者宋徽宗的《敕书》等珍贵字画。这些东西的文化价值,无法估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学良曾经想给自己的这些收藏找一个归宿。可能的捐赠道路只有三条:分别是中国、台湾两地的博物馆,还有一个就是继续带在身边。张学良当时的首选,还是给中国。于是他找人和大陆的东北博物馆联系,想要捐赠。但是大陆方面,正在和蒋经国商讨和平统一问题。考虑到此时的张学良还是一名囚徒,如果大陆舍弃官方渠道而接受捐赠,可能会让台湾方面不高兴,最后导致来之不易的统一机会就此丧失。于是,东北博物馆婉言谢绝了这笔捐赠。谁能想到,这是这批文物回到国内的唯一机会。

对大陆的答复,张学良表示很遗憾。但是如果真的把文物留在台湾,他也不愿意。台湾是他半生的囚笼,对这里的一切他都已经厌烦。早晚有一天他是会走的,一旦他走了,绝不会把自己的收藏留在台湾。

1990年,张学良获释。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他就开始运作前往美国。由于前任妻子于凤至的铺垫,他在美国可以直接获得很舒适的生活。那么一切就都顺理成章,张学良前往美国定居。他的大量收藏,也跟着他一起前往美国。

在自己临去世前,张学良将自己的所有藏品捐赠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也让他的身后,充满了争议。

其次是翁万戈。

翁万戈,听起来不太著名。但是若提起清末两朝帝师、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想必知道的人不少。而翁万戈,正式翁同龢的五世孙!他同样有一笔价值部分、十分珍贵的文物。

翁万戈的文物,是从他的高祖翁同龢开始积累的。翁同龢不会洋务,不懂世界,不会办实事。但在收藏上,却是一个真正的大师。比如说宋本的《集韵》、元写本《楞严经》、南宋梁楷《道君像》等等,都是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翁同龢没有儿子,所以到了晚年,他丰厚的藏品无人可以托付。于是,便从哥哥翁同书那里,过继了儿子翁曾翰来。后来又接连有两代人没有儿子,都从旁支过继。而翁万戈,也是这样被过继来的。当时他仅仅两岁,就继承了祖上五代人的所有藏品。

翁万戈一开始走的时候工业救国的路线,学的是机电专业。到了1938年,抗战的烽火烧到了上海,翁万戈为了躲避战火,赴美国普渡大学继续读书。取得学位后,他没有再从事机电专业,而是转行学起了艺术。

抗战结束后,中国又开始了解放战争。翁万戈再次为了躲避战火,将家藏的精品文物打包运往了美国。所幸的是,有一部分藏品还是留了下来,在解放后进入了我们的博物馆。而翁万戈运走的那一批,此后就很难再回国了。

以这一批文物开路,翁万戈很轻松的就拿到了美国绿卡。这之后,他一直从事文物的收集和中美文化交流方面的事情,应该说还是很有成效的。不过,后来的一桩交易,给他留下了骂名。

那是在千禧年,上海博物馆联系上了翁万戈,希望能得到他他手上的80种、共542册的横跨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的珍贵古籍卷轴。翁万戈当时就开价450万美元!这在当时,可以很大的一笔钱。最后上海博物馆为了能文物回流,答应了这笔交易。翁万戈用笔钱购置了不少房产,从此成了一个富翁。

然而在2018年,波士顿博物馆突然发布消息,称翁万戈已经把自己的的183件珍贵藏品,全部无偿捐赠给了他们。中国的好几家博物馆听到消息后,立刻联系上了翁万戈,希望能够出高价购买这些藏品。但是翁万戈一律拒绝,并放出一句很傲慢的话:“中国博物馆的保护能力不足!”

而事实上,中国的博物馆,才是世界上保护能力和责任心都最强的博物馆。相反美国的博物馆,却经常出现文物损毁甚至失窃的事情。翁万戈所说完全没有根据。也因此,翁万戈被骂上了热搜。

如果说张学良曾经捐赠收藏未果,是有时代的原因,那么翁万戈的做法,就有些让人无法理解了:183件珍贵文物,祖国的博物馆已经说过要花钱买,难道他真的对国内的博物馆已经鄙视到底,放着发财的机会都不要了吗?而且,为何他捐赠的消息,是波士顿博物馆先公布的,而不是翁万戈本人呢?况且,翁万戈本人身体健康,而且有儿有女,继续在家族内部传承收藏一点儿都没有问题。这些情况,都让这次捐赠时间显得不合逻辑。

联想到最近的世界局势,我们其实可以想象,有可能张学良和翁万戈之所以会把自己的收藏全部捐赠,很可能是遭到了无耻的“抢劫”!

美国社会,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像翁万戈这样的收藏家,如果想在美国获得一定的地位,并且能保持住的话,就需要持续地为美国“做贡献”。这个时候,美国对他来讲就是天堂;但如果不再做贡献了,或者没能力做贡献了,那么对不起,这里就是如假包换的地狱!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翁万戈不把东西交出去的话,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美国自己的博物馆安保尚且成问题,那就不要说个人了。兴许来一个“怀璧其罪”,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那么,为何翁万戈和张学良不选择将东西捐赠给中国,或者卖给中国呢?这也是不可行的。这些高价值的东西想要走出美国海关,信不信海关会以各种理由进行扣留甚至是没收?到时候不仅是捐赠者本身钱物两空,东西还依然是回不到祖国!如果是卖给中国,信不信美国的税务部门能通过一些奇特的手段让售卖人倾家荡产甚至是坐牢?况且以美国的舆论压力,面对别人的抢劫,他们又怎么敢说自己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采用捐赠的方式弃车保帅,给自己留下一个比较好的晚年,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我们从近些年的文物回流情况能够看出,如果文物流失到了欧洲,还有返回的可能。可一旦进入美国,再想回来就难了。不管是个人的藏品,还是交易品都是如此。美国人很聪明,什么东西是好的他们都明白。他们也是很有手腕的,有的是办法让一个人低头!奉劝所有希望去美国生活的人,一定要考虑清楚,一旦踏出那只脚,你的东西就有可能不再属于你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她... 一个官宦世家的富家女,偶然看到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一见钟情,不顾家人反对,自带嫁妆出嫁,倾其所能,...
原创 楚... 前言 前205年四月的彭城之战中,项羽大破刘邦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汉军元气大伤,反楚联盟分崩离析,很多...
原创 宇... 千百年来,宇文化及一直被视为杀死杨广,篡位夺权的罪魁祸首,人们将他称为隋末的枭雄。其实,宇文化及压根...
原创 朱... 楔子: 公元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傍晚,明仁宗朱高炽病重。临终前,朱高炽留下遗言,《明史·列传第五十...
原创 鸦... 清朝最窝囊的一仗,当属晚清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把大清朝打回原形,还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一个堕落腐败的...
原创 有... 庙号是后世皇帝用来祭祀祖先的称呼,祖先多了,祭祀的时候总得有个称呼,又不能直呼直名,所以就得弄个庙号...
原创 越...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无疑是中国历史舞台上最精彩的一场...
原创 这... 朋友们晚上好,我又来瞎扯了。今天要跟大家瞎扯的是,在世界历史上,差一丢丢就统一了世界,雄霸全球的三个...
原创 能... 作者:杨万功 李贺(公元790年~816年),河南府富昌县昌谷乡(今河南宜阳县)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
奸雄曹操的女儿们结局都挺好,未... 提起曹孟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了他的雄才大略,更多为人所熟知的是孟德总喜欢霸占其他人的老婆,可能...
原创 三... 在古代社会里,战争和狩猎行为使得对身体的防护变得十分必要,因此人们发明了甲胄,最初的甲胄用的是天然材...
原创 武... 战国时期是风云激荡的乱世,而乱世盛产名将,战神白起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都在为秦国...
原创 李... 前言 单雄信生于山东济阴,这位军界奇才最擅长使用一种叫做槊的长柄武器。槊长达两丈有余,轻如鸿毛,威力...
原创 1... 也许现在许多人并不知晓“禹作敏”这个名字,但在改革的浪潮席卷中国之际,他的名字曾经家喻户晓,他是将“...
原创 李... 前言 李世民与武则天,两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然而关于他们的民间传说,往往充满神秘色彩,...
原创 海... 在1949年,百万大军渡长江,这次的作战目标很明确,解放江浙,直捣蒋介石的老巢南京。在这样的背景下,...
原创 苏... 在新切尔卡斯克的黎明,街道上还残留着昨夜混乱的阴影。太阳尚未升起,一群身着制服的人已经在城市的心脏地...
原创 1... 邓公赫赫功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邓公在全国解放后,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邓公曾...
原创 战... 在战国初期,魏国因为最早变法,使得国力冠绝天下,就连秦国、齐国都不是它的对手。然而,在魏惠王时期,魏...
原创 乾...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这是乾隆皇帝曾对英国正使马戛尔尼说过的一句话。 大概意思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