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或许都了解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但实际上,清朝的辉煌也不容小觑。
据数据显示,清朝的存在时间长达200多年之久,人口数量更是达到了四亿之多,单单就满族人,就有上千万。
由此可见,满语似乎也算是大众口语之一。
然而我们现在几乎就听不到满语,它似乎仅在清王朝灭亡一百年后就销声匿迹。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皇室“掌握”的文化
文化要想得到长久传播,其领导人的努力功不可没,而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少数民族掌握着种种大权,其少数民族文化也就随之兴盛。
事实上,清朝也确实算是由少数民族领导的王朝,并且统治时间长达两百多年之久。
在这之中,满族算是彼时种种少数民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其原因是因为皇太极这个皇上他本身就是满族人,其对待自己民族的种种政策也就有很多是偏向满族文化的了。
而对于语言,在清朝除了皇帝老家的口语满语、人口众多的汉族汉语,还有一个蒙古语。
这算是和满蒙两个民族的关系有关,毕竟当时的满族与蒙古族关系十分不错,其不管是文化交流还是联姻什么的也就十分频繁。
而两民族既然如此频繁沟通,其语言互相也就变得十分了解,蒙古语和满语随之也就被抬上了台面。
在大清年间,不管是皇帝颁布的各种律法,还是什么记录手册,它们所记录传播的语言也基本都是这三种语言,只不过满语和汉语偏多。
而在清王朝统治数十年之后,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几乎还是这三种语言,语言主体依旧是满语和汉语。
这不禁让我们好奇,既然是满族人已经“占领”了朝廷,他们为何还要使用汉语,而不是统统使用满语呢?
实际上,皇帝并非不想让自己的民族在大众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是汉族人实在偏多,在那时汉人的人数数量就已经是满族人的好几倍了。
而要想彻底终结掉汉人文化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而既然自己作为领导者,不去顺应民心也很难在将自己的盛世延续下来,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嘛。
于是乎,与其彻底抛弃汉族文化,倒不如选择接纳,以包容的姿态让汉族文化继续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的时候存在。
当然,那些少数民族帝王也没想放弃传播自己民族的种种文化,皇太极这位让人印象深刻的皇帝也是如此。
在皇太极在位期间,他也想过将满族文化传递给大众,但翻阅书籍时发现其文字大多都是汉语,为了从基本的语言传播自己的文化,皇太极下令让自己的文官们将汉族书籍翻译成满语书籍。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行了满语,然而推行的速度相当缓慢,尤其是到了顺治帝时期,他虽然也想继续推行满语,但连自己手下的官员都不懂满语,何况是让他们将汉语书籍翻译成满语书籍呢?
这其实还是人口数量差异较大的问题,要是满族人口比汉人人口多的话,他们肯定会顺应局势,仅仅靠潜移默化,满语就会流行其中。
然而事实却是与之相反,汉人远比满族人口多,以至于自己再怎么推行满语等满族文化,其也是仅仅能在一小部分范围里让民众们接受。
一些皇帝虽然了解满语不能发扬光大的原因,但也不想就此放弃,于是就加深自己的传播力度,让自己的官员们都重视起满语来,不管是奏折还是律令,一概以满语书写,有些时期还特地为不学满语设立的专门的刑罚。
这让满族文化得到了很大的传播与发扬,但其文化还是被汉人文化所局限,不过能做到彼时的地步,满族文化已经可以说是能被理解的了。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有一部分人会学习并传播满语,那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就能将满语发扬光大,那为什么现实却并非如此呢?
文化融合
虽然说满族文化在朝廷官员的推动下到达了鼎盛时期,但这种“鼎盛”也远远不及汉族文化。
既然连皇帝煞费苦心都难以让满族文化代替汉族文化,那只要他们稍有不努力可能还会遭到汉族文化的融合。
这其实还是因为汉族人口多于满族人口的原因,而至于为什么会被汉族文化融合,也与这满汉两族人口差异较大的原因有关。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自己只要拥有一种文化就够了,他们所想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温饱,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如何努力学习另一种文化。
这就导致那些民众虽然有时会被强迫学习满族文化,但他们也是极不情愿的学习,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运用的还是汉语或其他语言。
在这之中,汉人依旧占据多数,他们只认可这一种语言,因为周围人几乎也都是汉人,至于那些满族人,他们或许也能听懂,但基本的交流也都会用汉语交流。
以满族人的视角来看,汉人也是占据大多数,他们平常所见到的基本也都是汉人,为了能够与其更好地交流沟通,他们是自愿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的。
而本来汉族人就比满族人要多很多,彼时连满族人也都开始学习汉语,其满语的传播与发扬也就很难继续进行,甚至还有倒退的风险。
除此之外,满族人被汉族文化融合还要说到满族与汉族的日常生活。
在满族人还未进入中原前,他们一般都生长在高原地区,那里农作物耕种不是很现实,以至于他们基本都以畜牧为生,每天的日常生活也几乎是和牲畜打交道。
而汉族基本在平原,他们的土地非常适合务农,其也就以发展农业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就没几个不会耕田的,毕竟这是能够解决他们温饱至关重要的手艺。
而到满族到中原发展之后,他们要想做到“既来之则安之”,那肯定是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他们来说,“天时”也就和节气有关,“地利”就是考察这些地区适不适合放牧,单看这两点,满族人就发现,比起放牧,务农更加顺应这两点。
而对于“人和”,那也是更偏向汉族一点,因为汉族人口实在太多,强行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畜牧业,其认知程度的高低能否让他们愿意学习不说,就连是简单的温饱,他们在摒弃农田选择畜牧之后也是很难继续维持。
所以说,那些满族人选择了顺应汉族文化的种种,其语言也就慢慢想汉语转变,虽说满足人口在不断增多,但满语的传播也就仅仅局限于皇室之中。
文化的局限
其实语言的兴起与没落还与它“自身实力”有关,毕竟“优胜劣汰”才是一种事物能否延续下来的首要准则。
而满语能够在百年间没落,其语言所蕴含的底蕴也确实比汉语略逊一筹。
毕竟汉语可是上古时代就已经发展并传播下来的语言,而满语却在1599年才开始创立,而且还是由努尔哈赤命令自己的手下参考蒙古文字创立满文。
就单单说文化的发展路程,汉语就已经发展传播了数千年之久,其文字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也就相当复杂、意义深广,也就有了“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这么一说。
而满语更像是为了创立语言而创立的语言,其在创立之初也仅仅是想让它成为一种交流的语言,对于文化而言也就不怎么上心。
也就可以说,汉语能够成为众多朝代的主流语言,并影响满族人学会汉语,也确实是因为汉语的实用性等诸多优点比满语要好。
当然这也不是在批评满语“一无是处”,只是满语所发展的时间要比汉语要短很久很久,其文化底蕴还没有赶上汉语,虽说也算是一门比较优秀的语言,但在汉语面前,只能说还不够优秀。
而在清王朝覆灭之后,满族人数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波动,但汉族人口是在显著增多,而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加上“满族王朝”的覆灭,再想让汉人学习满语已经相当不显示,满语也就慢慢从汉人的眼中慢慢淡出,从而销声匿迹了。
小结
总的来说,清王朝虽然有很长时间是由满族人统治的,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将满语发扬光大,反而让满族人自己学会了汉语。
而满语之所以会早早就销声匿迹,也是因为其中人口与地域的原因。
不过满语发展到如今,其实也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珍宝”,能够传承下去,或许才能让人们理解到满语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