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3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文官与武官之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王朝初年兴盛之时,武官总是成为一时显贵,和开国皇帝一起掌握着国家大权。但是当第一代和皇帝一起打江山的武官去世之后,祖宗所积累的军功就随着先辈一起消失了。
文官集团就在守江山的过程中慢慢崛起,他们通过国家的选拔机制升官,帮助皇帝统治江山。文官的存在本身就是皇帝权力的延伸,同时也是历代以来相权的执掌人,相权作为专制主义下的权力一极,限制皇帝的权力。武官总是作为皇帝的心腹之患,几乎历代所有皇帝都是通过军事造反上位的,对于同样拥有军权的武官,皇帝始终保持着警惕之心。所以在历代王朝,皇帝多重用文官,轻用压制武官,采用重文轻武的策略。
这确实做到了削弱武官权力,很好地稳固了皇帝的权力。但是武官被轻视,这就直接导致了王朝军事实力的软弱,王朝军事实力软弱,自然就难以抵御外敌。
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两个重文轻武风气浓厚的王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汉人王朝,宋朝和明朝。虽然同样是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
但是这两个王朝在军事实力上却是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探究宋朝和明朝在重文轻武政策之下,迥然不同的军事形势。宋朝诞生于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占了很小部分,仅仅只有五十年时间。但是在这短短半个世纪却在中华大地上涌现了多达十几个王朝,可以由此想象到五代十国的混乱。
在五代十国时期,皇帝的权利和威严低到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地步,在历史上有“兵强马壮者可为王”这样的话语。
就连宋太祖赵匡胤都是通过军事势力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北周的皇位,所以作为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的赵匡胤决心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上位登基几年后,已经巩固了自己统治,于是便发动了“杯酒释兵权”,将从前拥护自己上位的将领解除了兵权,给予他们荣华富贵。
同时赵匡胤采纳了丞相赵普的意见,将地方精兵收归中央,编制为中央禁军,这样子就实现了军权统一于中央。同时宋朝为了压制将领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在各种场合都重用文官,就连地方统兵的统帅都以文官为主,这就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几个文官懂得兵事呢?
况且宋朝本身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也就是古长城一带的地利,所以军事上持续的败北也是可以理解的。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崛起,率领部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起了汉人王朝。
而明朝最大的特点是,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君主集权到达顶峰的一个朝代,朱元璋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将君权空前的强化。
而且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登基为皇帝的三十年里,以各种方式清除开国功臣。在“洪武四大案”中,每一起案件最后都会杀死成千上万的人,多数开国老臣就这样死在了朱元璋的手里,其中就有著名的李善长和蓝玉等人。朱元璋在统治政策上继承了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大量任用文官,而压制武官。但是明朝的重文轻武和宋朝的重文轻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明朝的重文轻武并没有给予文官像宋朝那样大的权力,要知道在宋朝,文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十分之大,终宋一朝,鲜有文官被皇帝处死,多为被流放。
而明朝则大大不同,明朝继承了元朝的一部分政治风气,就是对于官员的奴化于不尊重,在一部分程度上将官员当作自己的家奴。所以对于官员的不尊重,导致了明朝皇帝在处死文官上是毫不手软的,这体现了皇权的高度强化。但是为什么明朝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依然有不菲的战绩呢?这是因为明朝和宋朝的立国之本是不同的,宋朝的建立是基于内部的军事政变上,而明朝的江山则是依靠军队一步一步打出来的,本身在军队基础上就大不相同。
而且明朝建立了卫所制和卫戍制,建立了一批强大的国防队伍。而且明朝的精锐军队在土木堡之变之前都是一直存在的,较宋朝军队是强大的。
而且明朝的疆域广大,收复了中原王朝一直以来的北方屏障——幽云十六州,因此在面对北方强敌时也不会屈于弱势。
更重要的是,明朝时确确实实的将军权给予将领,让专业的将领去率领军队,而不是像宋朝一样,让不懂兵事的文官担任军队统帅。合格的军队管理制度,才是明朝军事强大的重要原因。参考文献:《宋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