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却被西夏打得惨败,赵匡胤负主要责任
迪丽瓦拉
2024-06-29 09:05:07
0

原标题:北宋的兵力是西夏的3倍,却被西夏打得惨败,赵匡胤负主要责任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繁华的朝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化发展在宋朝达到了历史高潮,甚至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相媲美。而军事上,它的军事羸弱、版图狭小,也一直为后世所诟病,其在“武功”上的表现,远不及汉唐,甚至不及明清。

与北宋同一时期的西夏,这两个国家从最初的宗主藩属国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两个独立存在的强国,时而剑拔弩张,时而握手言和。就像两个相生相克的兄弟,北宋用尽一生之力都没有够将西夏覆灭。

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后,改国号大夏,始称西夏。宋朝不愿意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

北宋与西夏之战已无法避免,这之后的几年内,李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北宋精锐数万人。

在西夏统治的180年里,前期的北宋或许还有机会恢复宗主国的地位,而到了后期,北宋却就得毫无还手之力。

一直以来人们提到汉唐就褒、就捧:盛世、治世,而一提到宋就贬就抑:“积贫积弱。但这一切似乎都不应该算到宋朝的继位者身上,而这一祸根在立国之初就已经埋下。

在宋与西夏共存的百年中,多次交手,为什么宋一直没能战胜西夏呢?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属于游牧民族,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千年以来,常败多胜少,而像宋这样被压着打的倒也是少数,除了其自身的士兵作战能力存在差异外,其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两个王朝军事力量上的差异。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马背上得天下,深知唐朝将军事将到边疆大将手中所带来的藩镇割据,百年混战的危害,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让赵家江山能够万年流传,赵匡胤选择了文治。

杯酒释兵权后,天下兵权皆收于皇权,不再交给武将。

赵匡胤首先对军队进行了制度改革,将天下兵马分为“两司三衙”,将带兵权与调兵权进行拆分,带兵之权给了三衙,调兵之权给了枢密院。

而枢密院常驻京城,其负责人为枢密使,权力和宰相相当,理论上这一职位应由武将担任,但北宋这一职位却长期被文人霸占,如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晏殊就曾担枢密副使。枢密院虽然拥有调兵之权,但调令却出自于皇帝。

这个政策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极度愚蠢的政策,战场之事瞬息万变,而将调兵的权力给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枢密院,在没有无线通信技术的古代,等到作战指令下达到当地部队时,战机早已不在。要想在战场上能够调动军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帝御驾亲征,这样才能将带兵与调兵之权集中使用,达到御敌之效。

然而自宋仁宗以后,御驾亲征几乎就成了摆设,往往守成之君,多善文而不善战。赵匡胤这一制度虽然牵制了大臣拥兵自重的可能性,但也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后果,这也是北宋后期军事一直不给力的原因。

在重大错误政策之下,赵匡胤又精心设计了“强干弱枝”的养兵制度。

北宋的全国兵力为22万,而其中10万驻扎在京城,其余的则分布全国各地,京城之兵归皇帝直接管辖,一旦发生兵变,举全国兵力也不过与京城兵力相当,这样形成了京师之兵与地方兵力相互控制的局面,即防止了地方兵变,又防止了京城驻军的骚乱。

除了两部兵力人数相当外,还将重兵精英都分布在京城,而地方兵力则被削弱,形成了“强干弱枝”的效果,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兵势力。可以说这一策略从根本上避免了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除了“强干弱枝”外,赵匡胤还独创了“荒年养饥兵”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在灾荒之年,大量招募失去土地的流民入伍,由国家进行供养,这样即解决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又扩充了兵力,一举两得。而实际上,用这种方式招募的新兵,多是一些毫无战斗力的种地农民,反而增加了军队的开支,最多时招募了30万流民兵。

北宋最巅峰时期,军队人数达到了160万人,其中正规军--禁军占总数一半以上。

正是这种招兵、养兵政策,常使宋朝在对辽战争时,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反观西夏的军队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宋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真正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夏的最高军事机构也叫枢密院,下设有各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西夏属于游牧民族,全民皆兵,战时上马,和时种地。即使是豪门子弟也同样要上战场杀敌。西夏有一支专门由豪门子弟组成的质子军,这支部队归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号称“御内六班直”,分三班守卫。

除了质子军外,还有从各地部队选上来的精英骑兵,每300人组成一队,总共10队,形成皇帝的亲信卫队,这支部队主要随皇帝出征作战。

京城地区还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部队。西夏各地方兵力总和加起来有50万人次,主要以骑兵、步兵为主。

两个同时期的王朝,由于军事制度的不同,使得两个王朝呈现出不一样的军事实力。治大国若烹小鲜,油和盐必须并重,文、武是立国根本,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一个健全的民族,却将“武”这一部分进行阉割,使得宋王朝面对侵略时毫无还手之力。

【END】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李金凤:压缩现代化视角下日本女...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李金凤在《日本学刊》2024年第3期发表《压缩现代化视角下日本女性主妇化的...
原创 历...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长达41年,诸葛亮临终才发现他的城府很深 三国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是一个颇...
原创 他... 新中国成立后,党内有一些人没能经受住考验,开始利用职权为非作歹。面对这种变化,毛主席立即开展全面清查...
原创 清... 所有统治时间很长的王朝,统治者一定都特别擅长学习历史。他们会模仿过去最成功的制度,然后再修正点缀,弥...
原创 一...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诰命夫人”这个词,但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这个封号有多大的权力呢? 诰命...
原创 1... 西南局是建国后我党设在西南地区的代表机关,它主要领导西南地区的党政工作,曾为我国西南地区的解放做出了...
原创 太... 我们在讨论李世民时,经常会带着不一样的心态:从贞观之治来说,他是成功的。但从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兄弟...
原创 曹... 关羽兵败之后,经好友张辽劝说,答应归顺曹 操。 曹操是个爱才如命的人,对于关羽这样一等一的将才归顺,...
原创 “...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雄踞河北邢台。他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被誉为战神。然而,这...
原创 史...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印度图基教暴徒贝拉姆(Behram)保持着杀人最多的杀人犯记录。作为印度乌德...
原创 张... 有句话叫“娶上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这句现代的网络名言,放在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身上,也不足为过,...
原创 成...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统一蒙古草原,建立疆域辽阔的大蒙古国,不单单是他自己的力量,他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征善...
原创 “... 熟读汉末三国史,大家都知道,三国第一枭雄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而这些猛将中,曹操最喜欢无疑是...
原创 布... 布须曼人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狩猎—采集民族。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到达非洲南部之前,布须曼人至少...
原创 浅... #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虽然《普利茅斯报告》为殖民地问题的解决泼了一盆“冷水”,但是殖民...
原创 浅... 文|米勒尔的猫 编辑|米勒尔的猫 早在美国独立前, 分离主义思想 就在这片大陆上产生了,从英国漂洋过...
原创 刘... 因为就当时刘备手下众将来看,赵云是最合适的人选。首先说一下,刘备迎娶孙小妹时带赵云为保镖,是《三国演...
原创 苏... 二战后,虽然苏联是世界上第二号超级大国,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苏联解体后的15个加盟共和国,好像发展...
原创 他... 公元317年,晋愍帝向汉赵投降,西晋灭亡,国祚51年。 晋愍帝,是荀勖的外孙,本来,晋愍帝是没有资格...
原创 如...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在哪种情况下可以实现三分天下。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