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长达41年,诸葛亮临终才发现他的城府很深
三国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位长达41年,却常被历史书籍批评为昏庸无能、仓皇失措。
如果我们冷静观察历史,也许可以发现这个看似“扶不起的”君主,也有他出人意料的一面。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对蜀汉的影响究竟如何?直到诸葛亮临死之前才发现,原来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竟然隐藏着这么深的城府。
白帝城托孤
遥想当年的桃园三结义,仿佛还历历在目,时过境迁的当下。关羽被杀后荆州也成为了敌人的腹中之地,后随着张飞的去世,刘备早已从当年的呼朋唤友变成了独身一人。
223年春,刘备率军在夷陵之战大败给吴军,不久病重,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刘备此时最担心的,是自己死后,蜀国的前景。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刘禅才十多岁,次子刘永和三子刘理都年幼,难以接班。刘备决定传位给长子刘禅,但担心刘禅政事经验不足,便将他托付给心腹大臣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的谋主,协助刘备取得不少胜利。刘备深信诸葛亮忠心耿耿,能够辅佐刘禅稳定局势。在白帝城,刘备当面告诫刘禅,要将诸葛亮视如父亲,听从他的指导。又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无能,他可以取而代之。
这段话也被记载道三国志中: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这番托孤之言,无疑给蜀汉的前途蒙上一层阴影。
刘备似乎对儿子刘禅不太看好,担心他无法有效统治。刘备的隐忧也预示着,蜀汉国运已非全盛,很可能在他死后衰败。
事实证明,刘备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223年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为帝。在诸葛亮辅政下,蜀汉国力尚可维持,但诸葛亮于234年北伐时病逝,蜀汉开始走下坡路。
诸葛亮生前曾五次北伐,意图夺取中原,实现刘备的遗愿,但均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虽然智勇双全,却也无法改变乾坤。蜀汉仅占有巴蜀一隅,无险可守,三面环敌。刘禅能力不足,诸葛亮又死去,蜀汉国力大衰,终于在263年被灭。
白帝城托孤,成为蜀汉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207年,刘备在长坂坡惨败,刘禅和母亲糜氏差点落入敌手。糜氏抱着刘禅不愿离去,最后献身枯井,才保住刘禅性命。赵云7进7出救出刘禅,令刘备激动不已。
后来,孙权设计,差点将刘禅扣留在东吴。还是赵云及时发现,和张飞将刘禅救出。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作为刘备的长子,刘禅自然而然被很多人觊觎,也是经历过无数次九死一生才能继续成长。
刘备对儿子刘禅寄予厚望,从小就严格教导他学习文化和习武,盼望他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代明君。
为此,他从刘禅童年时期就开始全方位严格培养他。刘备请最好的老师给刘禅上课,教他学习典籍,习字识文。刘禅还要练习书法,诗词歌赋。
刘备特意让诸葛亮为刘禅抄写了大量典籍,让刘禅早早学会读书识字,积累知识。
同时,刘备也重视刘禅的武艺教育。他请武将手把手教刘禅习武,学会使用各种兵器,练就过硬本领。
可以说刘禅还没有完全学会说话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习武之路,骑射、习枪、舞刀等不说样样精通,但也绝非普通人可比,因为在那个乱世当中,只有这样能统帅三军,
为了培养刘禅的军事才能,刘备也会亲自带刘禅去观摩军队训练,说明治军之道。
而且刘禅从小生活简朴,刘备不允许他铺张浪费。叮嘱仆从服侍刘禅的衣食起居,切不可溺爱他。
可即便如此,长大以后的刘禅能力并不算出众,相较于父亲刘备、孙权、曹操、又或者曹丕还是有一段的差距。
但对于其他人来讲,刘禅已经很不错了,何况他还有个诸葛亮能帮助他治理国家。
诸葛亮是蜀国丞相,但对于刘禅而言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可不仅仅只是君臣关系,两人既为君臣,又为师徒,但更像是父子关系。
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可以安心吃喝玩乐,因为他知道,诸葛亮可以帮助他处理好朝堂上的一切事务。
但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手段,要知道刘禅在位42年,除去诸葛亮辅佐期间,剩下的29年时间,都是刘禅在独自治理蜀汉。
在这29年期间,他先后平定了魏延与杨仪争权的纠纷。刘禅没有直接介入其中,而是挑拨两人关系,导致两人自行内讧。两败俱伤之时,刘禅再出面处理,削弱了两人势力,巧妙达成自己的目的。
之后,刘禅进行朝政改革。
对内政方面,刘禅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努力恢复国力。即使在前期战乱频繁的情况下,国库到刘禅投降魏国时依然丰盈。
刘禅还减少无谓开支,未大肆修建宫殿,将资源用于民生。加之他对臣民仁慈,蜀国国内安定祥和,没有发生任何叛乱。
外关系上,刘禅主动修复同东吴的关系,两国重新建立同盟,一定程度上抗衡魏国。
文化上,刘禅提倡简朴节约,但并不抑制文学艺术。蜀汉文学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文学作品。
在相关历史资料中,刘禅善待民众,大力实施仁政,在位期间,刘禅仅下令处死过以下犯上的刘琰和诋毁诸葛亮的李邈两人。这在征伐不断,时局混乱的三国时期,是极为罕见的。
刘禅的城府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因操劳过度,身体素质日益下降。
刘禅派出近臣李福前来探望,也正是这一探望让诸葛亮意识到,刘禅已经长大了,也开始有着自己的城府了。
《资治通鉴》中对于诸葛亮和李福的问答有着详细的描述: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在这一段记录中其实有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中话”。
我们都知道,刘禅在位期间可以说的上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而且刘禅非常反对北伐,但因为北伐大计是诸葛亮提出来的,所以刘禅才没有阻挠,反而全力支持。
在诸葛亮快不行的时候,刘禅才派出李福过来,摸一摸诸葛亮的底,看看诸葛亮是怎样打算的。
因为刘禅也怕诸葛亮临终前,还想将自己的权势交给他的长子诸葛瞻,然后等到诸葛瞻长大之后继续把持蜀汉朝堂。
凭借诸葛亮这么多年来在朝中的权势,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而诸葛亮看见李福,也明白了刘禅的担心,所以就向刘禅推荐了贤臣蒋琬和费祎,丝毫不提在自己死后,让刘禅优待自己的儿子。
同时为了打消刘禅的疑虑,诸葛亮又主动上表,表明了自己的财产,史书记载: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就废除丞相职位,设立尚书令、大司马等职位分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同时把最高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