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初冬的一个晚上,北京中南海走进来一对毛泽东主席请来的客人。看上去,他们和主席很熟悉,聊起家常来一点都不拘束,而且还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从九点多钟聊到了午夜12点。于是,主席便叫秘书安排这对夫妻和他一起吃宵夜。来人客气地说:“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了,”可主席却执意不肯:“一顿家常饭而已,随便吃点,你做供给部长,管了我这么多年饭,今天还不能让我管你一回?”盛情难却,这对夫妇只好和主席一起共进了晚餐。这对儿能与毛主席走得如此亲密的夫妇,就是开国上将杨至成和他的夫人。
说到杨至成,许多人都不熟悉他,有些人甚至觉得他根本就不应该评为上将。现在,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将军吧。
他是个“学霸型”将军。杨至成从小就喜欢读书,7岁上私塾,11岁就读于县高级小学,14岁考入省立农业中学,1926年他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39年抗战期间,他还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学习。可以说,扎实的文化基础,为他在后来工作中顺利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是一个“资历深厚”的将军。黄埔军校毕业后,他便在贺龙的部队里任连政治指导员并于1927年8月随贺龙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接着他又参加了湘南起义,并随起义部队登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他先后担任红四军连长,留守处主任。1929年1月随红四军挺进赣南、闽西时,他担任任军部副官长。1930年他又转任红12军副官长、在中央苏区,他先后担任红军军校校务部部长、红军总供给部部,随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会议后,他又担任中革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随后又担任了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从抗战爆发到解放战争期间,除了去苏联学习治病期间外,他都一直工作在总部机关或野战军司令部的后勤部长的岗位上。从他的这些履历看,杨至成将军是一位参加了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全过程的将军。
他是个有“专业技能”的将军。杨志成将军自井冈山时期起便开始从事我军后勤保障工作。他从事后勤工作甚至可以追溯到他考进黄埔军校前在滇黔联军时曾任的军需官。从井冈山反“会剿”斗争时期,他就作为留守处主任负责组织伤病员管理,解决部队的给养和医药供应。此后,在他所参加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程中,他一直都工作在我军不同单位的后勤保障部门,筹粮草,办医院,兴邮政,建工厂。可以说,在他参加人民军队的全过程中,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都强有力地为我军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他是个为我军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军。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奠基人,在长期从事我军后勤保障工作过程中,杨至成将军先后创造了我军后勤保障的六个第一:
1929年4月杨至成任红四军副官长时筹建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并生产出了4000套军装,使红四军首次穿上了统一的军装。
在瑞金中央苏区时,杨至成相继兴办了一批为红军提供军需的后勤工厂,为了保障这些工厂生产的军需品正常运转,杨至成组织出台了我军第一套有关军需生产的“规章制度”,同时还出台了我军第一套后勤供给标准。
也是在瑞金中央苏区,在杨至成的主持下,创建了红军自己的红色邮政。
他还相继在红区开通了红军的首个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系统。
他还在苏区创办了第一所“红军后勤学校”。并组织编写了我军第一本“红军簿记学”,作为军事后勤学校的教材。
建国后,1958年杨至成在北京筹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科研城。为后来我军开展军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杨志成将军所创造的这些我军的第一,都在我军后来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是个信仰坚定,为官清正的人。杨志成将军自从1926年经周逸群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后,便终生信仰共产主义。哪怕是在因故失去与党组织联系的情况下也从没放弃过自己的信仰。1941—1945年间,由于苏德战争爆发,他被迫中断了在苏联的学习和治疗,因回国路线被日军封锁,他和刘亚楼、卢冬生等人被迫滞留在蒙古的乌兰巴托。在失去组织帮助和联系的情况下,他们硬是靠出苦力和讨饭一直坚持到了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党的怀抱。
杨至成将军一直在军中从事后勤工作,经手的财务不计其数,但是他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为自己谋求一点私利。建国初期,他的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亲戚到武汉找到时任中南军区军需部长的他,请他帮忙找工作。杨至成和他说:“我现在管钱,管物 ,管工厂,手里是有权,可这权利是人民的呀,我怎么好拿来为自己谋私呢?共产党是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的,我看你还是回去吧”。没办法,这位亲戚住了几天后就只好打道回府了。
这就是我所介绍的杨至成将军,了解至此,你还会对他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有疑问吗?
八一建军节到了,让我们向在革命战争和历次保家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致敬!并热烈祝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