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65年,叶剑英力荐杨成武担任总参谋长,林彪:要添上一个字
迪丽瓦拉
2025-07-06 15:35:19
0

1965年,正值新中国面临着发展道路的困局,至关重要的总参谋长一职却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一直悬而未决。

为了尽快敲定最终人选,毛主席广纳八方意见,召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议,此时叶剑英极力推荐的杨成武进入了众人的视野。

杨成武将军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有着十分瞩目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被授予开国上将,论资历和战功,担任总参谋长也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为此,毛主席特意召开会议,询问众人的意见。

就在众人纷纷点头认同的时候,作为杨成武“老首长”的林彪站出来表示:“应该在总参谋长前加上一个字更加妥当。”

那么叶剑英为何推荐杨成武?这个字究竟是什么?

杨成武1914年10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县张屋铺(今宣成乡)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家庭的贫苦养成了杨成武坚韧的性格,他无时无刻不想摆脱这旧社会的束缚,让和自己一样贫苦的农民过上正常的生活。

因此在他14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就跟随自己的启蒙老师张赤男,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也就是在这时,杨成武第一次见到了时任红四军党代表的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和住的带领红四军一举攻占了长汀县的郭凤鸣部,对发起暴动的战士们进行慰问。

当年轻的杨成武从张赤男那里听到毛泽东的名字后,当即兴奋地蹦了起来。

毛主席走进来后,面带微笑地一一和众人握手问好,和他们亲切地进行交谈,走到杨成武面前时,毛主席看着这位年轻的将士,眼中满是赞赏,他十分和蔼的询问了他的性命、年龄,然后又问道:“战斗艰苦,你有缴过枪吗?”

杨成武十分自信地答道:“我们一起缴过两次民团的枪。”

看着杨成武年轻力壮的杨成武,毛主席握紧杨成武的手:“好!真是人小鬼大,缴过民团的枪,千万不能骄傲,还要缴白军的枪啊!”

两人第一次见面,杨成武就给毛主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同时毛主席对革命形势的条理有据的剖析也让杨成武对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充满了敬仰。

1930年,杨成武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

此时比杨成武大了整整十七岁的叶剑英刚刚从苏联学成回国,革命的洪流使他们走到一起,成了彼此最忠诚的革命战友。

1931年,从苏联回来不久的叶剑英被派往了中央苏区工作,先后担任了中央革命军委总参谋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

不久之后,叶剑英就第一次见到了杨成武,这个虎头虎脑、做事机灵的年轻人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而杨成武也从叶剑英身上看到了革命前辈成熟稳重的一面,因此对叶剑英也是十分尊重。

此后的几年间,叶剑英和杨成武也有过多次接触,两人始终坚守初心,为了革命事业奔走在第一线。

蒋介石发动“清剿”红军的战争之后,杨成武又跟随红军队伍踏上了长征的路,这时在红四军的军队中表现出色的杨成武再一次走进了毛主席的视野。

1935年8月,正值红军长征的关键时期,杨成武忽然接到消息,要他前往毛主席那里接受任务。

接到军团首长通知后,杨成武心中十分激动,自己带了几年的兵,还是第一次亲自从毛主席那里接受命令,于是他几乎是用飞一样的速度,赶到了毛主席驻扎的毛儿盖中央驻地。

在中央保卫局邓发局长的带领下,杨成武来到了毛主席的房间,毛主席一边热情地握着杨成武的手,一边请他坐了下来,然后缓缓开口说道:“是这样的,这一次你们红四团还是先头团,你们有经验,要在前面探路,这个任务艰巨,有信心完成吗?”

听到毛主席的话,杨成武当即站起来说道:“是!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三天后,杨成武就带着红四团的军队,向一片云雾缭绕的沼泽地走去,他们的目标就是从这一片荒无人烟又寒冷刺骨的草滩上找到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彻底打破国民党的包围。

这个任务关乎红军的生死,杨成武一路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面对千里茫茫的险境,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最终杨成武带着队伍顺利完成了任务,为红军主力部队在国民党的围剿中找到了一条生路。

到达陕北延安后的杨成武又领导了吴起镇战役,再一次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成武作为“红大”第一期毕业生,他很快就整装上阵,奔赴抗日战场,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功勋。

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平型关战役中的驿马岭阻击战以及黄土岭战役。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115师对日军发动的一场伏击战,而杨成武的任务就是在驿马岭方向阻击前来支援的日军,切断敌人的运输线,保证正面战场的顺利推进。

但是当杨成武带领军队急匆匆赶到的时候,却发现驿马岭竟然已经被日军的一个骑兵侦察队率先占领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杨成武只好另辟蹊径,命令部队占领公路两旁的山头,加班加点的修筑防御工事。

他深知,这将会是一场生死决战,受阻的日军势必会拼尽性命发起反攻,因此战斗打响前,杨成武一再向将士们强调:“必须死死顶住日军,绝对不能放过日军的一兵一卒!”

8月25日早上七点多,日军占领驿马岭隘口之后,杨成武当即命令1营1连正面阻击、2连右侧袭击,三连迂回至更高的山峰进行火力压制。

在日军冲过来的时候,1连率先开火,冲在最前面的几十个日军应声而倒,双方的交战迅速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战斗最烈的时候,平型关战役打响,远处的炮火声传到驿马岭,负责支援的日军知道为时已晚,顿时士气全无。

杨成武趁机命司令员吹响冲锋号角,顺利拿下驿马岭。

这次战役独立团一共消灭300多名日军,同时有保证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算得上是杨成武将军的成名之战。

黄土岭战役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和120师在河北涞源黄土岭地区对日军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彼时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可谓是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驻守张家口的日军混成旅第2旅团的辻村宪吉带领1000多人,兵分三路向涞源县城进行“扫荡”。

在此危急时刻,杨成武查看过地形之后,于11月3日凌晨,趁着薄雾笼罩的时候,带领大部队埋伏进山中。

从早上七点多一直到晚上,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游击队一共消灭了600多人,活捉了13名日军。

后来忍无可忍的日军阿部规秀中将亲自带领1500人,准备向来源发动疯狂的反击。

结果这个接受过德国正规山地战培训的军人,却在黄土岭的山谷中,被我军一炮击毙。

这次战役一共剿灭了900多名日军,也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

在这次战役之后,杨成武的名字迅速在军中流传起来,成了众人争相学习的榜样。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杨成武和政委罗瑞卿又先后夺取了多方位的胜利,清风店战役中,他们一举歼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1.4万多人,张家口战役中更是直接歼灭了6.5万多人。

1951年2月,杨成武再一次接到毛主席亲自发布的命令,这一次他担负起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的司令员,奔赴朝鲜战场,一次又一次地在朝鲜战场上传回捷报。

“五五授衔”上,杨成武凭借卓越的战功,被授予开国上将的军衔,同时也是中央对其功绩的认可。

1965年,随着中央军委秘书长兼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卸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便空了出来,为此中央曾召开多次会议,商议由谁担任总参谋长一职比较合适。

总参谋长一职对于新中国而言十分重要,之前担任总参谋长一职的基本上都是开国元帅或者是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可是这个时候开国元帅们基本上都已经进入花甲之年,不太适合担任这种劳心劳力的工作。

因此即将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在综合考虑过军中将领的情况之后,将目光锁定在了杨成武身上。

红军时期他们在中央苏区共事之时,杨成武给他留下的印象迄今仍历历在目,他相信,这位开国上将一定不负所托,能够担负起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个职务。

毛主席对这个有勇有谋的战士也是印象深刻,因此他当即点头同意了叶剑英的提议,同时为了了解大家的意见,毛主席专门召开会议,想要听听其他人对这件事的意见。

就在众人都点头同意由杨成武来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时,杨成武的的老上司林彪忽然发话了:“我认为还是要加上一个字,先担任代总参谋长,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对于这个决定,众人皆是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作答,这时还是毛主席亲自站出来,点头通过了这个意见,周总理才在会议上正式宣布:由杨成武担任代总参谋长。

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杨成武也是受宠若惊,他当即恳切地向中央请示道:“我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资历尚浅,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我申请由叶帅或者是其他的老同志来担任才比较稳妥。”

不过他的要求很快就遭到了否决,毛主席对他担任总参谋长一职给予了十分的信任,为了不辜负毛主席,杨成武很快就调整状态,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随后叶剑英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之后,两人再次“联手”,在新中国的军队建设上发光发热。

后来杨成武虽然被调往其他地方工作,但心中却始终惦记着军委的工作,也惦记着叶剑英元帅的身体状况,两人即便身处两地,也始终保持着书信来往。

1979年,随着中央军委重新调整三总部,邓小平由于身兼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已经是分身乏术,因此需要重新选举一名总参谋长。

此时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再次提名杨成武,他认为杨成武年龄不算大,身体也还健康,先前又有过工作经验,熟悉军队的情况,因此由他来担任再合适不过。

尽管后来确定杨得志为解放军总参谋长,但是杨成武在工作过程中尽心竭力地奉献精神却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叶剑英对他在总参谋部的工作也是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他曾表示:“杨成武在总参工作多年,比较熟悉中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比较熟悉参谋的业务,他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对于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以及军队的安定团结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

两人的革命友谊令人动容。

1986年叶剑英元帅逝世后,杨成武将军悲痛之余,亲自在《光明日报》撰文《丹心向党炳千秋——缅怀叶剑英同志》,以此来传达心中的悲痛,同时传颂叶剑英元帅的功绩。

尽管两人已经逝去多年,但从可察的文字记录中,仍旧可以看到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共同奋斗的真挚情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毛... 1976年9月9日下午4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毛主席逝世的消息。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吴吉清听到后放...
原创 夷... 如果一个大臣或皇帝一生中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和动乱,他的生命就是不完整的,就像一个婴儿。如果世界局势稍...
原创 毛... 新中国成立以后,战争逐渐减少,人民生活也渐渐稳定下来,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有了不小的发展。中央认为,是时...
原创 粟... 粟裕司令陈毅政委:这个组合现实吗?答案是不,看看他们的经历! 陈毅和粟裕的组合在我军历史上鼎鼎大名...
原创 隋... 在古代历史上,隋末唐初也是比较有名的乱世。在这一历史阶段,出了不少割据一方的诸侯。伴随着《隋唐演义》...
原创 此... 对于将领来说,胜负并不是绝对的,往往与当时的地理、人心、精神,甚至政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冰家常说...
原创 他... 他临死前哀叹:“我若一死,大清亡矣!”果然,10天后清朝灭亡 我们都知道自从始皇帝开创秦朝之后,中国...
一份报告中的“纪律密码” 城口县红军公园 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 城口,踞三省门户、扼四方咽喉,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创 郭... 在郭汝瑰的心中,铜梁县的郭家庄园仿佛是一个沉淀了千年历史智慧的宝库,充满着昔日辉煌的记忆和古老的学问...
【有声海报】被珍藏在枕套内的红... 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 在甘肃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革命文物见证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为...
原创 栗... 日军将领在菲律宾莱特岛战死的,有铃木宗作、山县栗花生、牧野四郎等人,本文主要介绍栗栖猛夫,此人以陆军...
原创 董... 在《康熙王朝》中董鄂妃更像是与顺治帝相依为命的患难夫妻,二人互相取暖,谁也离不开谁;看着董鄂妃与顺治...
原创 山... 相对而言,在我党的各个战场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是比较晚的。 其实,山东的共产党组织还是成立的比较...
原创 为... 说水浒,就不能不提武松。许多人都很推崇武松,客观来说,武松并不完美。父母早亡,所以他是武大郎带着养大...
原创 枪...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历史总结不光伟人有,以下两个政党也有类似的念头。他们说干就干,在民国时期闹出了不...
原创 民... 民国时期,日本人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军首领张学良以为日军只是小规模的进攻,为了不让事态扩...
原创 兵... 世友上将原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与粟裕麾下的叶飞、王必成、陶勇等人同列为纵队级司令员。在华野已...
原创 陈... 【前言】 说起陈赓啊,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心里真是难过,总是为他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他啊,还不到60岁就...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自努尔哈赤开始,清朝历史上一共有12个皇帝,其中有在位时间最长的康...
原创 邓... 1980年,中央军委决定将海军副政治委员杜义德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任命前,他的老上级邓小平与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