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明清历史的关键人物,他的身影贯穿在明清时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在反清的过程中,吴三桂率军饮马长江,似乎要推翻秦王朝,但最终却功亏一篑。为何会如此呢?
吴三桂在明清之际,曾投降清廷,表现出对清兵的忠诚。他在中原地区残酷镇压起义军,甚至对明朝进行惨烈打击,彰显对清廷的效忠。清廷也因此对他封赏有加,任命他为平西王,掌管云贵两省兵民事务。
然而,吴三桂的兵马实力虽强,却在后期反清时缺乏主力的支持。他的行径引来投机者,而真正拥护明朝的人并不愿意为他个人的野心流血。吴三桂养兵需要大量资金,他通过养寇自重、谎报军情,以及横征暴敛、压榨属民等手段募集军资。这使得他在后来的战事中逐渐疲软。
吴三桂在云贵地位特殊,权力极大,但他对当地属民实行残酷压榨,甚至超过了明朝时期的税赋。他的手段引起了清廷的不满,但由于清廷未做好动手的准备,吴三桂并未感知到清廷的不满。
康熙登基后,他对三藩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等待时机。康熙十二年,康熙撤销了平南王尚可喜,吴三桂也主动请求撤藩,但康熙批准了他的请求。康熙的策略是逼迫吴三桂反清,而吴三桂并没有真正的反清复明的决心,只是想继续经营自己的国中之国。
吴三桂在反清的过程中并未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只是聚集了一些利益共同体,他的手中缺乏推翻清廷的资本。最终,吴三桂与胜利之间隔着一道永远也跨越不了的鸿沟。他战略上的短视、失去人心的行径、经济收入的不足,以及一盘散沙不受指挥的附和者,成为他战胜清廷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