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夫羞把诗怀袖,只为明公是秀才”,古代各时期秀才入仕之路
迪丽瓦拉
2025-07-06 17:36:47
0

何谓秀才?它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记载的极为“秀士”相近,当然它也只是一种泛称,当然也指那些不限於饱读经书的读书人。及至到了汉晋南北朝时期,秀才则变成荐举人才的方式科目之一。

人们只知道秀才叫秀才,可对他只停留在,“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提起他们,我们总会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读书人,不过,秀才到底是什么身份由来,还是不知道。可以说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其实,在之前秀才并没有和读书人有太大关系,它仅仅只是指“才之秀者”(才能出众的人),当然也特指别有才干的人。最早关于描写秀才诗句出现在《管子·小匡》:就记载了两种人的关系和所处的地位“农民之子常为务农,朴野不慝也,其秀才之者能为士者,其则足赖也。”

一、起秀之才

1、汉朝之启

前言说道,东汉要避讳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号,秀才别称茂才。就像唐代避讳皇族姓氏李字,“李通鲤,是谐音”江河湖海的鲤鱼不能宰杀,在饥荒时期,湖中鲤鱼肥却无人捕捉,真是可笑。太学代表了汉代当时最高学府.太学中的教官被称为博士,而博士必须精通一门经学.博士的选择必须更严更广。而孝廉是当时的一种选官制度,它需要人进行举荐,选举孝廉则是当时汉朝察举制的举措之一。

孝廉指的是孝顺父母、做关于廉正的事情。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当然其中不乏世族之间互相吹捧,一起弄虚作假,在当时都有童谣来讽刺当时风气:“举秀才,却不知书;举孝廉,求父别居。”而当时的“二十四孝图”就是当时的,对于其中的几个表示可笑,拿新生骨肉来换取声誉,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恒公时期一样,“烹子献糜”正是庖厨祖师易牙所为。

孝廉科则正是察举孝子廉吏的方式。西汉的汉惠帝和吕后都曾有大力诏举孝悌力田之举。至汉朝以来就以成荐举人才的来为科目之一。科目就有孝廉和秀才两种。西汉朝廷就曾经广举诏举贤良方正,在州郡进行举孝廉和秀才,再到了东汉时期为增加人才的质量,与其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诸多选举的标准,广泛搜罗人才。当然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直到后来两科连称为一科。

秀才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到了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就曾经下旨来进行求贤,大致是:“在其令州郡群体察吏民,凡有茂材异等者尚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因为当时汉武帝刘彻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的方案,选拔统治人才极其特别重视人的品德。。

2、三举招贤士

三举分为察举、诏举、岁举,岁举为当时的常科,每年都进行推举。察举则是根据皇帝当时下诏令所规定的科目试题,再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的方式来分别向中央推荐士人或着下级官吏晋升的一种特别的选官制度。当然它也正是汉朝当时荐举制的精髓所在。当然诏举则是皇帝的特权通过方式来下诏选取特殊人才。

岁举则是由地方官员长官定期向朝廷推荐和输送人才,所以当时不用担心人才的输送问题。对于察举的考试科目则有它特殊选举方式,当然主要方式是由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来进行选举。有时皇帝则会对于贤良方正等使用不一样方式来进行,分别使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逐一考核。

到了东汉后期选拔官吏的系统出现问题,贪腐之人在其中通过钻营请托、结党营私方式和那弄虚作假之风逐渐的盛行,使那察举、征辟制腐朽直至败坏。

二、时代的更替

1、科举的兴盛

从隋朝开始兴起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名为秀才。则到了唐朝初年,秀才在当时是科举中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因为秀才科被废除后,秀才一词一度成了当时风靡朝野的读书人的泛称。在到了宋朝时期,但凡经过各地府试的人,无论名次排序,都可以称为秀才。因此就有了当时不第秀才之称。在隋唐初期,秀才就被细化分出为贡举科式的头魁:《杜氏通典》曰:“选秀才科第划分详细,可划分为四等,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之列.”秀才代表着是博识,高才,强学和策问无失的俊选者.但因秀才标准过高,隋代中举着可是少之又少。

成为秀才,在唐代科举是获得做官的重要也是最快的途径,体现了古时的“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它使当时的地主官僚和商贾艺人的子孙敛志于科举,一旦金榜高中提名,不但可以自己使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直上,而且能光耀门庭,显赫乡闾。但在安史之乱以后,使门第和官位数量也不再成正比.当然如果怀有门第名次的,想要再得到更高的官职,相对应的还需要有相匹配的才能,通过才能担任的高级官吏,对于那些想要依靠祖荫入仕,继续任官的现象早巳大幅度减弱。

当然科举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因为重视人才选择和对文化知识认知的了解标准,这就体现了科举制在当时拥有较为公正的原则和严格的竞争标准。当然通过它,使本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吏通过任命,来不断地对那些通过门荫入仕的功臣贵戚子弟的蚕食的过程,使得本就是官宦世家的弟子的学识文化水平不断与寒门之间的距离不断提高。又由于当时社会的驱使和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使得那些不少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竞争才能的方式来一跃成为当时政界和学术界的声威显赫的人物。

2、地位的变化和提升

到了明、清时期,秀才是要经过院试,只有通过入学资格的测试才能得到“生员”这样的俗称。只有得到秀才俗称资格,那也仅仅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标准。在成为秀才后就有了代表“功名在身”的头衔,在地方上会受到一定的尊重,和各种特权。例如:免除一些苛捐杂税,又拥有仅只是见县官时不用下跪、县官不能随意对秀才使用刑具、遇到难以解决的公事可面见县官等等。

因为大部分秀才都是寒门出身的男子,但并不是得到秀才功名就一定会伴随着财富的到来。那也只有拥有生员资格的秀才是没有俸禄的,但是如果没有通过乡试来获得提名中举的,都不能以为官。因为有很多秀才在功名面前无法再更进一步,只好回乡通过教书育人来维持生活。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的秀才,但又是因为社会上地位仅仅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统称为“穷秀才”。

到了明清时期,秀才成了地方乡绅阶层的极其重要的一派。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搭礼”“能言善辩”的读书人。因为他们能在地方官吏面前使用他们特有的权利,故此经常会成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在遇上地方百姓发生争执时,又或者平民要与当地地方官衙打交道,就需要秀才来出面进行才行。在当时如果有平民家中如遇有婚丧事,亦或过年过节,都要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的习俗习惯。

三、谈古今文秀才

对于我国古代在最初选拔人才方面都会对贤者的赋予一个特殊的称谓。到了今天人们现在还经常把一些才学之士冠的称号赋予一些人。最先有此称号的,就要当属战国时期的贾生。

在《史记·贾生传》说:“贾生,年十八,便能吟诗著书,闻名郡州内外,其吴廷尉为河南郡守,闻其贾生秀才。”在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并实行了的推崇儒学的文教政策,并视贤者为国之重器。它的出现促使了封建时期的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以后对于人才的选拔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在汉代选才,基础可分为三样:才学,道德和才干。秀才要偏重于经学,并且要求秀才拥有宽厚的胸襟和深厚的谋略,身世必须清白清高。

当然,这样荐举人才的方式,也必然存在着许多弊端漏洞。不少人承一时的儒宗或家学渊源而世袭博士,策试博士时,其中当然有“私相容隐的,开生奸路的”,不在少数,对于“不依章句,任意穿凿”的现象,对于现在举孝廉的制度风气‘重德轻才’,对于那些一些无需考试便可获得功名的人,提供了营私舞弊方便之所,东汉的科学家张衡曾经批判过了这一现状:“虽有至孝,尤不应科,此弃本而取末……”,其则违背选举孝廉原来的意思,虽然荐举制是当时的主流,它的进步性和成功价值是可以得到肯定。但是时代的变换是它,千疮百孔。

四、结语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秀才的出现给当时产生了促进作用,他们像谋士但又不一样,他们巩固王朝政治文化统一,科举的出现,提升了人们的阶层地位,只要通过入学资格的测试才能得到“生员”这样的称号,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只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但也给了他们一定的尊重,每逢大小事都要找他们,秀才制度的不断演变,使我们认识到各朝各代科举制度的变化,认识到它被不断的完善的样子。

参考文献

1、《汉书》

2、《史记·贾生传》

3、《前唐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国... 在研究解放战争的时候,曾有过这么一个段子:“蒋介石开作战会议,作战计划还没有发到国军将领手中,就先到...
原创 李... 在毛主席十个子女中,李讷无疑是与毛主席最亲近,也是享受父爱最多的一个。正因为如此,她有机会在很长时间...
原创 刘... 刘基自己不当宰相,也不同意别人当,用意何在? 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曾经是一心忠于元朝的。他成为朱元璋集...
原创 慈... 慈禧太后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提到她,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她在执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伤害国家利...
原创 耶... 作者:陈二虎 一、赤峰市元宝山区的辽义州 内蒙古赤峰市是历史上契丹人的发源地,亦是契丹人建立大辽帝...
原创 许... 许世友长征时享一“特权”,别人不服,政委:你有他那两个本事吗 许世友,是我军著名的上将,他的一生历经...
原创 汉... 汉武帝是创业进行时的皇帝,需要军功来对文武大臣进行分工行赏,集权成为他本人干政的资本,也是积累人脉的...
原创 商... 商鞅,张仪,魏冉和范睢,谁对秦国的功劳最大?这个问题就问题本身而言,答案并不复杂,但问题却隐藏了一个...
原创 世...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喜欢文章的话请点击上面的“关注”哦!可以的话当然也不要忘记点赞,小编在这谢谢大家...
原创 魏... (以下为个人观点,欢迎交流、点赞、吐槽,如果您觉得还有意思,请点击右上角"关注") 喜欢历史的人们...
原创 毛... 前言: 一个最普通的农民,正在院子里晒谷子,突然跑出来一个少年,说被人追杀,他急中生智,救下了少年。...
原创 长... 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如一颗闪亮的明珠,璀璨夺目地绽放着独特的文明光芒。五千年的光阴深深承载着...
原创 《... 吴明彻列传 吴明彻(504—580年),字通昭,南兖州秦郡(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陈朝名将。 屡...
原创 中... 侵华日军将领中村忠英少将,是日本陆军中少数以少将军衔代理师团长的将领,日本全面侵华之初,就曾以华北方...
原创 都... 网上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辱明段子,那就是所谓的“72个倭寇打南京”事件,据说这72个日本人一口气干掉了4...
原创 1... 说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就不能不提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位人物,他们从抗日初期就开始在一起合作,...
原创 难... 一、明教的辉煌与衰落 随着阳顶天的逝世,明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长老们围坐在大殿中,面色沉重。他们...
原创 为... 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今天是辽宁省地级市。在明代,这里是辽东巡抚的驻地,同时明王朝还在这里驻扎了大...
原创 陕... 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王夫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经历了数代王朝更替,可是只出了一位正统...
原创 李...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皇位上已经13年的时间,大明王朝也初步稳定下来。但朱元璋直接发动胡惟庸案,不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