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建国伊始之西南局往事
迪丽瓦拉
2025-07-06 18:03:55
0

1949年建国伊始,全国被划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六个大行政区。

大行政区的党务机构是大局(又称中央局),行政机构是大行政区人民政府,编制为副国级。

比如华东人民政府工业部部长汪道涵,其级别即对应中央政府的副部级,1952年调任一机部副部长。

五六十年代,大行政区的概念曾经历过多次撤销和建立:1952年底“五马进京”撤销,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重新设立,1966年又陆续被撤销。

干部定级是在建国初期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1949年11月23日,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成立。

大局是中央派驻机关,级别非常高,西南局的辖区包括云南、贵州、西康三省,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行政区,重庆直辖市以及西藏,局机关驻地在重庆。

与今天地方政府权限仅限于行政不同,大局的职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尤其是“军政合一”的模式,这是区别于一般机构的重要标志。

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任命文件

经中央任命,小平同志为西南局第一书记,刘伯承和贺龙分别任第二和第三书记,另有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陈赓、王维舟等21名委员。

三位主要领导中,刘伯承1892年出生,比小平同志大“一旬”,二人同属龙;再加上贺龙的名字中本身带“龙”字,故又被称为“三龙际会”。

在研究“刘邓贺”三位首长的排名问题时,刘伯承说:小平同志是西南局第一书记,理所当然应该排第一。

邓小平却说:伯承同志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应该排第一。

话毕,小平同志非常机敏地征求贺龙的意见,贺龙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小平同志借机果断地说:好!就这样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革命年代小平同志曾先后担任过四个中央局的第一书记,绝无仅有。

1943年10月,小平同志以一二九师政委的身份兼任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晋冀鲁豫地区党政军工作(1945年后称“晋冀鲁豫中央局”)。

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小平同志又被任命为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政委。

1949年渡江战役后,小平同志曾短暂担任华东局第一书记。

此番又出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直到1952年入京。

1950年初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开会现场

刘邓率二野解放大西南,这段历史大家一般都清楚,贺龙又是如何来到西南地区的呢?

这便要从当时进军西南的大战略说起了。

解放军渡过长江后,蒋介石苦心在重庆、四川一带构筑“西南防线”。

11月底,刘伯承和邓小平收到中央的电报,要求二野缓进重庆,“缓进”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敌军据守重庆,然后聚而歼之。

不过刘邓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认为应尽快攻取重庆,他们当即给中央回电,提出尽可能提前渡江攻占重庆,得到毛泽东同意。

11月30日,重庆解放。

由于解放军攻势凌厉,使得国民党破坏重庆的计划来不及实施,重庆的主要工业设施得以保存。

此后重庆成为二野解放大西南的后勤基地,形成了“依托重庆,经营全川”战略态势。

为支援刘邓大军、分散国民党部队精力,同一时期贺龙率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等部由陕入川。

十八兵团前身是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为徐向前。

1947年,晋冀鲁豫军区领导合影,左起为徐向前、周士第、王世英、滕代远

话说1947年夏天,在延安赋闲整整七年的徐向前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负责自己家乡山西的解放作战。

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十二万人已由刘邓率领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次一等的西路兵团由陈赓、谢富治率领挺进河南西部,留守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只剩下五万余地方武装。

徐帅就以晋冀鲁豫军区留守的第8、第13、第14纵队为班底,编成了华北军区第1兵团,归华北野战军下属。

他们先后组织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前期和中期),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解放了山西省除太原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

太原战役总攻前,身体每况愈下的徐向前把指挥权交给了前来探望的彭德怀。

城破后,徐向前遵医嘱赴青岛养病,在病床上与十八兵团的将领们告别。

接着十八兵团被转隶到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作战。

兰州战役结束后,十八兵团又由时任西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率领,从陕南进入四川,转隶第二野战军建制,这样便有了“三龙际会”。

西南局缙云山办公旧址。西南局正式驻地是重庆市中山四路中段36号,今重庆市委所在地。因重庆夏日炎热,故在嘉陵江温塘峡畔的缙云山上安排了一处夏季办公地

之所以花了一整段的篇幅来介绍十八兵团的渊源,除了让三人会面的脉络更清晰外,也是因为一位出自该兵团的大人物。

入川的十八兵团里有一位年仅35岁的政治部主任(副兵团级),在平定四川后,西南局成立川北工作委员会(省级行政区、公署驻南充),由他担任书记。

解放初的川北历经战火沧桑,百废待兴,长期从事军队工作的他迅速转变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安定社会、巩固新政的执政方针

凭借在川北的突出业绩,他受到了西南局主要领导小平同志的高度赞赏。

西南局是党组织机关,与之对应的军事行政机关是西南军政委员会,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是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是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1912年,二十岁的刘伯承考入蜀军政府陆军将校学堂,后被分派到川军第五师。

在“讨袁战争”中,年轻的刘伯承异军突起,成为川军名将。

几十年后,当再次回到故乡时,曾经的青年将领已经年近花甲。

与搭档小平同志不同,刘伯承在建国后迅速转变角色,走功成身退的路线。

1950年下半年,五十八岁的刘伯承赴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从此他交出军权,退出一线,重回自己喜爱的军事教育工作。

军事学院期间,刘伯承从最基础的培训师资、撰写教材开始,陆续创立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专业。

我们看电视剧《亮剑》,最后几集讲李云龙在军事学院进修,挨批评时一口一个“老师长”。

可见院长的原型就是刘伯承元帅,而李云龙是“红四方面军-129师386旅”一脉。

在刘伯承离开后的两年多里,西南局的工作主要由小平同志和贺龙推动展开。

概括来说,这一时期西南局的重点工作有以下几项:

1、政权接收和建设

2、解放西藏(《入藏往事》)

3、剿匪

4、土改

5、修建成渝铁路

下面重点介绍第一条——政权接收和建设。

西南地区的云贵等省份因地理关系历史上一向较为封闭,这里山多林密、坡陡沟深,长期保存着传统社会形态特征,众多少数民族在此杂居,地方势力盘根错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云贵两省的政府渗透力相对较弱,民变迭出。

以1942年冬爆发的“黔东事变”为例:

反叛者号召“抗粮、抗兵、抗税、护烟,推翻国民政府”,参加武装暴动的有数万人,席卷黔东二十四县。

武装民众全歼国民党两个保安大队,半省的国民党基层政权被摧毁。

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渡江战役后,我党北方解放区一半的基层干部随军南下,补充到南方各省中。

由于西南地区解放地比较晚,待到二野大军挺进云贵时,随军南下的基层干部基本已经“分配完毕”。

以贵州为例,整个贵州省负责接管的各级干部一共只有7000多人,其中还以二野军队干部为主。

具体到一个县,通常只能分配到十几人,这还是连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也算上。

在这种形势下,西南局不得不继续委用原旧政权人物和乡保甲长临时组成“解放委员会”、“治安支前委员会”等组织,暂时维持地方秩序。

这种大量沿用旧人的接收方式,虽然减少了新政权入驻的阻力,但也埋下了很多祸根。

五十年代贵阳

之所以当时西南局大批沿用旧政府官僚系统,除人手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清除的机会。

二野大军解放重庆后,西南地区的国民党专员、县长等头面人物均主动向新政权投诚。

经历了民国几十年的乱局,在他们眼中,共产党的到来无非是又一次“城头变幻大王旗”。

有的人前一天还在组织抵抗,后一天马上加入“解放委员会”,帮助解放军筹粮办差去了。

提到筹粮,这其实是当时西南局乃至全国都面临的一个头等大问题。

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军政开支浩大,入不敷出,财政形势十分严峻。

在准备进军西南时,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粮食问题的重要性,1949年9月20日,邓小平对去接管西南的干部讲话说:

“我们去西南,头一个遇到的困难是部队的供应问题,是吃饭问题。”

按照当时西南局的估计,整个西南局“吃皇粮”的人数将达到120万以上,这120万人中有20万是国民党旧政府人员,40万是国军降兵。

旧政府人员要用来“办差”,保留下来可以理解,那么为什么不能把40万降兵全部解散呢?

因为解散即成“匪”。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西南局不得已开启了大规模的筹粮运动。

令人头疼的是,国民党在1949年战败之际已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强征过数轮粮食了,一旦重复征收势必官逼民反,于是大部分征粮的负担都落在了地主身上……

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1950年7月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邓小平为政务院副总理。

之后一段时间,小平同志陆续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等要职。

从1949年12月率部进驻重庆至1952年7月调离,小平同志在西南主政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段时期是他从战争年代走向和平建设时期的重要过渡,也是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起点。

虽然西南片区的接管困难重重,但小平同志成功稳固住了局面,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政权将毛细血管布到了云贵黔川的每一个山沟角落里。

卓琳与人民小学教职工合影,后排左一为卓琳

西南局时期,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女士曾担任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

这所小学于1945年创建,原名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后随刘邓大军南下重庆,改名为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

小学的创始阵容极为豪华,刘伯承元帅为学校命名并题写校训,贺龙元帅任学校首任董事长,卓琳女士任首任校长,二野和西南局的干部子女几乎都在这里念书。

这群在部队长大的孩子个个娇野,不好调教,卓琳就拿自己的孩子开刀,以儆效尤。

那个年代教师一时不好找,卓琳便主动担当起讲课的工作,语文、数学,连音乐都教。

直到1952年小平同志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她才带着孩子们一同回到北京。

1986年2月邓小平卓琳回成都过春节,时任广安县委书记的罗国兴带小平的舅父舅母一起赶往成都,小平在金牛宾馆接见了他们。

时间回到1920年8月28日。

这一天,搭载八十多名学生的“吉庆”号客轮从重庆启航,沿长江东下。

两个星期后,这些年轻人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经过四十天的颠簸抵达法国马赛。

邓小平就是这八十多人中的一个,那时他还叫邓希贤,名字寓意是“希望与贤人看齐”。

“小平”的名字是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为了不牵连家人改的。

二十九年后,当邓小平再次回到曾经起航的重庆时,早已物是人非——父母离世,日月换新天。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项羽在定都彭城时有一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可小平同志丝毫没有这种情节,在西南局执政的几年里,他始终没有回过广安老家。

实际上,自十六岁离开广安赴法留学算起,他终生再未踏足故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陕...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她生于公元624年,那时正当天...
一问到底丨30万年前的古人类“...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考古新发现参选项目。从人类起源的密码到青铜器的神秘纹饰,从大唐盛世的遗珍到边塞古...
原创 成... 李鸿章,晚清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个名字。书籍资料对他的论述、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少年时对他的印象都停...
原创 晚... 图为一组由外国摄影师拍摄于晚清年间的百姓生活旧照,这些珍贵的晚清老照片非常详细的记录百年前上海和江苏...
原创 明... 最近看好多人说果敢用中国字,中国基建,说中国话,但却不属于中国,又与中国有分不清的关系,果敢很多人自...
印加人历史的十个事实 马丘比丘印加遗址由帕查库蒂-印加-尤潘基(Pachacuti Inca Yupanqui,公元 14...
原创 蒙... “车轮斩”是蒙古大军征服亚欧大陆时,所使用的一种非常残酷的手段。 顾名思义,“车轮斩”的意思就是以“...
郑州考古晒出2024年“考古成... “清静沟仰韶时期城址共有四重环壕,城址中心由内向外的第三条壕沟内侧发现夯土墙体,是目前国内发现时代最...
原创 汉... 汉初“十八功侯”是刘邦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核心功臣集团,主要成员及封爵地理布局体现了刘邦巩固政权、...
原创 原... 《知否》中,明兰的父亲盛纮为扬州通判,因为任期满后考核为优等,调到了东京,刚进京时的官职为承直郎、新...
古代人也爱凹造型?这面战国镂空... 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青铜器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铜镜更是青铜工艺中的璀璨明珠。起源...
原创 中...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相信这8个大字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年轻人还把它印在了手机壳上,表达自己对未来...
原创 严... 严嵩的干儿子工部尚书赵文华出事后,严嵩和嘉靖帝的精彩对话 世人皆知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却不知他...
原创 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仙李白曾在组诗《古风十九首》中如是写到。 秦始...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才能,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三国时...
东莞发布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 2月25日,东莞市召开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暨东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广东省文物考...
原创 晚... 我们说到书籍,会称赞道:"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 那么谈到美人的时候,则会说到:"英雄难逃美...
新闻1+1丨机场+博物馆,加出... 赶飞机之前,下飞机之后,你想不想在西安机场T5航站楼里和历史来一场邂逅?最近“西安把博物馆建到了机场...
最新基因分析揭示欧洲匈人的遗传... 公元3世纪如入侵欧洲的匈人,是一支约在西元4世纪到6世纪在中亚、高加索、东欧等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或部...
原创 赵... 喜欢考古的人应该知道赵昧墓吧?赵昧就是南越王赵佗的孙子,被称为文帝,也是南越国的第二任君王,而我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