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离世后,他的遗产被公开,高达三千六百万美元,令人咋舌。
震惊之余,人们也产生了好奇,蒋介石都有这么多的遗产,那么作为国民党开创者的孙中山先生,岂不是更多?
然而,事实却与人们的想象相反。
孙中山仅仅留下了一些书,和一套华侨捐赠给他的住宅。
因此,他的子女们并没有像传说中的一样,个个富可敌国,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而是和普通人一样平凡度日。
甚至小女儿孙婉晚年时,还遇上了经济困难的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蒋介石曾在孙婉穷困潦倒的时候,主动邀请她到中国台湾省生活,被孙婉委婉拒绝了。
可转头,孙婉却主动给我党写信,寻求帮助。
舍小家为大家
“这笔钱给您吧,我是不可能要爸爸的一分钱的。”
1921年,孙婉刚结束完与戴恩赛的婚礼,来看望母亲卢慕贞时,一脸冷漠地将一个信封丢给了母亲。
卢慕贞拿起信封拆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写满嘱咐的信纸,和四千元的礼金,视线再往下移,信的末尾,赫然署名:孙宋庆龄。
卢慕贞立刻察觉到,这是孙中山给孙婉的嫁妆。
由于婚礼并没有邀请孙中山和孙科,所以孙中山知道孙婉还在恨自己,不敢直接给女儿写信,怕她拒收,这才让宋庆龄发来这封贺信。
可到底是父女连心,孙婉怎会不知道这封信和礼金是孙中山的意思。
令人想不通的是,即便孙婉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也不愿意原谅他。
她不仅没有回信,还将孙中山和宋庆龄准备的礼金转手给了母亲。
卢慕贞看着女儿如此决绝,感到十分难过,低头看着信封,不禁叹了口气。她既心疼孙中山,又能够理解孙婉。
孙中山和孙婉闹到今天这个局面,卢慕贞其实早有预料。在她与孙中山还是夫妻的时候,就知道,孙中山是不可能完全投入到家庭的男人。因为他的肩上,有更重的担子。
卢慕贞是孙中山的发妻,与他的婚姻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成的。
虽然不是自由恋爱下促成的婚姻,但卢慕贞和孙中山却一直相敬如宾。
卢慕贞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也是百分百的支持,即使因为搞革命,孙中山鲜少能出现在家中,但卢慕贞心里早已做好准备。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来不是一个传说。
许多肩负重任的伟人,面对岌岌可危的祖国,也只能忍痛舍小家为大家,孙中山也是如此。他要革命,要救国,就必须舍弃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导致孙中山长期在儿女们的童年中缺席,让女儿孙婉对他缺少了许多了解。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却不算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卢慕贞对此从不埋怨,只是默默地在孙家侍奉公婆、养育儿女,为孙中山打点好家里的一切,让丈夫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运动中。
虽然卢慕贞目不识丁,但却有着“国在前,家在后”的大局观念。
十九世纪末期,几张条约让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卢慕贞即使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也能切身感受到现实中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在这个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站出来为人民指清道路的人,是她的丈夫孙中山,她自然要做好贤内助的职位。
即使丈夫口中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国”,卢慕贞都不明白。但她却知道,这是能够改变社会现状的事物,自己应当全力支持。
随着孙中山的势力逐渐扩大,责任越来越重,卢慕贞认为自己是时候退位了。
于是1912年,卢慕贞主动向孙中山提出离婚。
这在那个年代是个稀罕事,孙中山也感到不解,卢慕贞却认真地说:
“先生需要一位更好的贤内助,我不识字,不懂英文,见识也少,我帮不到先生。”
见卢慕贞如此坚决,孙中山只好同意,并承诺,她永远都是孙家的一份子。
在封建年代中,一个女子能够舍弃自己的婚姻,助力丈夫的革命事业,卢慕贞何尝不是“舍小家为大家”?
无论是孙中山和卢慕贞,他们身上都具备着为国家前途牺牲个人幸福的大义。
可偏偏女儿孙婉没能继承到这点,不仅深陷于一段不适合她的情爱中无法自拔,还因此记恨上了父亲。
爱上有妇之夫
1913年,孙中山的大女儿孙娫因病离开人世,孙中山悲痛万分的同时,不禁担心起了小女儿孙婉。
彼时的孙婉,正独身一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留学。本就在体验着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孙中山害怕孙娫的离世,会加重小女儿的负面情绪。
于是,他嘱托在哈佛大学留学的王伯秋对孙婉多加照顾。
这位王伯秋,早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而后又来到哈佛继续深造,学识丰富,又是“同盟会”的得力干将,深得孙中山赏识。
把王伯秋派到孙婉身边,孙中山再放心不过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决定会让自己与女儿在后来的日子里成为仇人。
当王伯秋已经步入三十而立的年纪了,而孙婉才刚刚成年,还是个青春烂漫的小女孩。
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可能的人,却在密切的相处中暗生情愫。
这份感情,是由孙婉先开启的。
孙婉的父母是包办婚姻,感情并不深厚。她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只看到了客气、疏离,很少能看到那种相濡以沫的爱情。
加上父亲常年忙于革命工作,很少能给予她父爱。
所以当孙婉遇到,既能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又能就文学问题与她侃侃而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与她高度匹配的王伯秋时,便一发不可收拾地陷下去了。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孙婉发现了对王伯秋的感情后,大方地表达出来。
一天,又在王伯秋送饭时,她兴奋地拉住对方的手,表明心意,之后更是隔山差五跑到哈佛大学门口找王伯秋。
面对孙婉的热情,王伯秋退缩了。倒不是因为年纪距离,也不是因为身份差异,而是因为他早已在国内有了婚约。
毕竟人心不是石头,不只是孙婉爱上了王伯秋,王伯秋也在朝夕相处中喜欢上了这位学识丰富,落落大方的新时代女性。
思考了几个日夜后,王伯秋主动向孙婉坦白已婚的事实。令他没想到的是,孙婉并没有因此放弃二人的感情。
在孙婉看来,王伯秋的婚姻和她父母一样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最终都要走向灭亡。
为了一段最终要悲剧的婚姻而放弃他们真挚的爱情,孙婉认为太不值得了。
在几次讨论过后,二人最终还是决定,跟随自己的心,义无反顾地在一起。
在那个年代,谈恋爱可不是一件小事。
更何况,孙婉是孙中山的小女儿,身份不一般。在美活动的同盟会成员黄兴,很快致信孙中山,将孙婉和王伯秋的恋情上报。
收到消息后的孙中山,面色凝重。
一来,王伯秋的情况早在他加入同盟会时,就写的一清二楚,包括已婚的事实。
爱女心切的孙中山,不会允许孙婉去当王伯秋的小妾。
二来,孙中山当时正在提倡“一夫一妻制”,他本人也以身作则。
可现在,他的女儿孙婉却要延续旧社会的一夫多妻制,这无疑会起到一个不好的带头作用。
孙中山立马给孙婉发去电报,希望能够劝女儿放弃这段感情:
“婉儿,你应当反省。身为新时代女性,做他人小妾是大忌,违背新政,万万不可。”
电报中,字字情真意切。
然而,孙婉看了后却怒不可遏,对父亲的不满也在这一刻开始萌生。
在她看来,父亲本就为了革命工作,一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关心。待觅得良婿后,又因新政策来插手她得之不易的幸福。
这让她难以理解,很是反感。
这封满满父爱的电报,不但没有让孙婉悬崖勒马,反而让她更加一意孤行。
她不但与王伯秋继续不顾众人反对地相爱,还生下了一儿一女,在未取得合法婚姻关系前,匆忙组建了家庭。
沉浸在幸福中的孙婉或许没有想到,以一己之力推翻几千年的封建习俗有多么困难,也没有想到。回国后的自己,会被封建礼教好好地上了一课,这一课让她一生都铭记。
王伯秋的家庭,是一个大家族,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能让他去留学已经属于是极大的宽容了。
而王伯秋居然“变本加厉”,带回来一个“反清巨头”的女儿来做媳妇。
掌管家族大权的王老太太,当下将孙婉赶出王家,并用计将她生的一对儿女扣押在深宅大院里。
因为此前早被孙中山警告多回,加上工作中又时常受“大舅子”孙科的排挤,王伯秋早就对这段婚姻心灰意冷,便默许了母亲的行为。
说到底,他更爱自己,也更在乎利益。
孙婉失去了丈夫和儿女,痛不欲生,偏激地认为一切的原因,都因为她是孙中山的女儿和父亲的插手,将一切不幸归咎于父亲。
从此以后,孙婉彻底恨上了孙中山,甚至连哥哥孙科也未能幸免。另外,她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谢绝国民党的帮助,找我党帮忙
“感谢蒋公的邀请,因身体不适,以及考虑到水土不服,不愿舟车劳顿,便不去台湾省了。”
1968年2月15日,孙婉在澳门给蒋介石写了一封回信。两个月前,蒋介石特地发来电报,邀请她到对岸安度晚年。
将回信的电报发出后,她感到如释重负。
尽管她现在过得穷困潦倒,骨子里也不想接受国民党的帮助,更不想应这位传说中“父亲的接班人”的邀请。
孙婉之所以会这么做,不是因为她还记恨着孙中山。
相反,正是因为她已经原谅了父亲,才要拒绝国民党的帮忙。
时间回到1921年3月,孙婉已经找到了新的人生伴侣法学博士戴恩赛,在澳门龙田村完成了二人的婚礼。
虽然步入了新的婚姻殿堂,但上一段失败的婚姻,依旧没被她放下。
她仍然记恨着父亲和哥哥,甚至不允许他们来参加自己的婚礼。
这种仇恨与日俱增,无论身边的人,包括远在天边的宋庆龄和孙中山如何劝说,孙婉也绝不原谅孙中山。
直到孙中山病逝后,她同样不愿意参加他的葬礼。
不管孙婉的态度多么冷若冰霜,孙中山都没有怪过她,还一直念叨着这个小女儿。
即使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孙中山在记挂未完成的革命的同时,也不忘询问宋庆龄:
“能否让婉儿来见见我,我许久未见到婉儿了,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见到了。”
可惜,孙婉的恨意未消,宋庆龄难以劝动,孙中山最终只能带着遗憾于1925年3月永远地离开人世。
对于这位举世无双的国父而言,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除了大业未成,还有女儿的不愿相见。
知女莫若父,即使孙婉对孙中山再残忍,他也知道女儿的内心是善良的,她只是过不去曾经的坎。
为了让孙婉在有一天幡然醒悟时,能够知道父亲从未怪罪过她,孙中山特地将自己的照片托宋庆龄转交给她做纪念。
如孙中山预料的一样,在漫长的岁月中,孙婉渐渐放下了当初的执念,原谅了她。
宋庆龄给的那张照片,她小心翼翼地保存了几十年。
除了照片以外,孙中山曾经留下的革命精神,孙婉从不敢忘。
这也是为什么孙婉不愿意接受国民党帮助的原因。
因为她认为国民党早已违背了父亲当年创立的宗旨与初心,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鱼肉百姓的政府,不愿与蒋介石等人为伍。否则,她会觉得自己对不起父亲。
相比之下,孙婉更愿意像跟父亲一样,为民考虑的共产党寻求帮助。
早在蒋介石1968年给孙婉写信前,她就在1949年致信中共中央寻求帮助。
得知是孙中山先生的女儿,中央给了她经济和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帮助,并时常派人去慰问她,直到她于1979年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