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中国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之一。然而,当人们翻阅过去的照片时,难免会对以前的天安门为何显得"小气"而感到困惑。这是否意味着天安门经历了秘密的重建,由以前的庄严变得如今的雄伟?没错,52年前,天安门确实经历了一次秘密的重新建设,而这段历史并未为世人所知。
一、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南京承天门的基础上,在北京建造了一座仿效的承天门。然而,1457年7月,这座象征皇权的大门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明朝的建筑师蒯祥重新建造了这座门,即天安门的前身。随着明朝末年的战乱,承天门被毁,后来由顺治皇帝下令重修,并更名为“天安门”,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天安门城楼与北京城一样,都经历了沧桑巨变,破旧不堪。五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兵火战乱,使得建筑结构严重受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变形。过度开采地下水更导致主体严重下沉。更糟糕的是,1966年邢台地震给天安门带来了更加严重的损害。
解放后,天安门进行过几次简单的维修,但这些修复工作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由于中央领导经常在这里检阅群众和部队,北京市委多次上书中央请求重修天安门,但一直未得到明确回复。
1968年3月初,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专家小组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这次检查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8根承重梁中有6根已经断裂,大厅中的顶柱也有两根朽空,其他位置出现了变形和朽烂。由于涉及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中央终于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因此,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拆除天安门城楼,并在原址进行全面的重建。
二、由于天安门的结构复杂,重建工作极为困难。有人提议聘请外国工程师进行施工,但由于时间紧迫,外方提出需要3-5年的时间,最快也需要2年。周总理认为,我们不应该过于崇洋媚外,因此这项政治任务被交给了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称“五建”)。
“五建”能够胜任这一艰巨任务,部分要归功于一位木工师傅,他就是姚来泉。在那个时代,木工也有等级之分,六级的木工相当罕见,而姚来泉是“五建”的八级木工。在此之前,每年国庆群众队伍中的彩车都是由姚师傅领导制造的,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祖国山河一片红”彩车,后来甚至登上了邮票和日历。
为了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五建”挑选了一批技术精湛的工匠,组建了一支约500人的施工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同时,北京卫戍区的两个连队的战士也加入了施工队,以确保施工过程的绝对安全,防止有人在背后搞破坏。
然而,迄今为止,天安门的重建工作尚未展开,却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天安门的特殊象征意义,考虑到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一旦传出拆除和重建的消息,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因此,为了保密,重建工作只能在秘密中进行。然而,这座庞大的建筑位于繁忙的市中心,使保密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为了确保工程的绝对保密,施工方决定将天安门罩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施工现场。为了应对工期紧迫、任务繁重的情况,工人们发挥了智慧,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法,仅用8天就搭建起一个巨大的天棚,将整个天安门完全包裹其中。
所有参与施工的人都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即使是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每天究竟在哪里工作。由于保密工作执行得太好,不仅全国人民一无所知,就连附近文化宫和天坛公园的工作人员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修缮工程。
三、
在围棚搭建完成后,接下来的任务是进行尺寸测量和拆除工作。姚来泉负责使用经纬仪,与测量局的同志合作。有一天,当瓦工准备拆除楼顶时,领导突然将姚来泉叫到一边,告诉他找城楼正脊中间的一块脊瓦。虽然姚来泉不知道领导的用意,但既然领导有命,他迅速爬上楼顶,成功找到了那块脊瓦,并迅速向领导报告。
随后,领导和专家们相继登上楼顶,大家围着琉璃脊瓦观察了一番,然后要求姚师傅将其打开。琉璃脊瓦虽然坚固,但姚师傅费了一番力气才将其撬碎。意外之中,脊瓦内竟然藏有一个楠木宝盒。
这个宝盒的尺寸为30厘米见方,虽然失去了光泽,但上面的精美图案仍然清晰可见。众人对里面到底是什么宝物感到好奇,领导的脸色也变得庄重。姚师傅被示意打开宝盒,由于年代久远,盒子很容易被撬开。
在众人的注视下,姚师傅伸手取出一块“铜疙瘩”,仔细一看,竟然是一枚金元宝。随后,他又摸出一块石头,大小如硬币,竟是一颗红宝石。接着摸出的东西全是红色颗粒状的物质,轻轻一捻就化为齑粉。专家闻了闻,表示这是朱砂。
由于一位年迈的古建专家无法登上楼顶,他听说发现了百年朱砂,让姚师傅再次辛苦一趟,将上面的朱砂粉和周围的土一并带回来。遗憾的是,当姚来泉回去时,瓦工已经将脊瓦全部拆除。
四、
随着瓦工的工作结束,木工开始上场。天安门城楼作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各种斗、拱、柱相互咬合、环环紧扣,结构复杂而严密,被誉为一项奇迹。面对如此精湛的工艺,姚来泉师傅感到非常头痛。
为了确保拆卸后能够恢复原样,施工队首先将城楼的一个角整体吊起,搬到附近的中山公园。每当拆卸一根木材,就会在旁边按照原样进行编号,并拍摄照片。然而,当拆卸完成时,却发现无法完全还原原样。后来的研究发现,安装的顺序虽然是正确的,但有的方向却搞错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采取了“最笨”的方法,对每一根木材进行编号、拍照,并详细标明上下左右内外的方向。然后,反复按照原样进行几次安装,才最终明白了问题所在。由于城楼是对称结构,一旦搞清楚了一边,另一边也就变得简单了。随着问题的解决,后续工程的进展也加快了不少。
有一天深夜,大家正全力以赴进行木料的拆卸工作,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沉重的铁疙瘩从屋顶掉了下来,仔细一看,竟然是一枚巨大的炮弹。姚来泉立刻命令众人停工,小跑着将这一意外情况报告给了指挥部。随后的检查中,竟然还发现了总共6枚炮弹。据说,这些炮弹竟然是当年八国联军的痕迹。
城楼上的柱子总计有60根,每根高达12米,最轻的重达7吨,一辆解放卡车只能拉走一根。当时,虽然在云南和海南找到了一些质地不错的原木,但是要将如此沉重的原木从原始森林中拉出来却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解决方案也不是修建铁轨,因为一架直升机无法吊起这么重的木料,而两架直升机同时行动又太过危险。最终,他们选择从加蓬和马来西亚进口木材,这种木材质地坚硬,遇火不燃,只冒烟。姚来泉对这些木材赞叹不已,称:“我在木工行业干了几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出色的木材。”
木工工程完成后,接下来是油漆和彩画的工作。所有的彩绘工序都需严格遵循“一麻五灰”十三道工序。其中,最后一个步骤是贴上金箔。金箔太薄,不能用手触摸,一碰就会粘在手上,而且难以去除。油漆工人只能使用特制的竹夹贴金,然后用毛笔轻轻梳平。据后来统计,总共用了12斤黄金。
五、
整个天安门的重建工程历时112天,保持了原有的形状,同时增强了抗震能力。在一些细节上也进行了改进,例如城楼上的照明灯被更换为碘钨灯,以提高亮度;毛主席的休息室原本安装的日光灯总是出故障,后来也更换成更稳定的灯具;大厅内纵横交错的电线全部改为了暗装线路等。
有人或许好奇,既然天安门是按照原有形制重建的,为何看上去和以前不太一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由于木质建筑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下沉,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进行了比例调整,使两檐之间的高度增加了87厘米,以还原天安门的原始高度。
这样一来,天安门的飞檐看起来更加翘曲,整体显得更加雄伟高大,挂在重檐上的国徽也得以昂首,看起来更为庄严。因此,尽管天安门的形制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但给人的视觉感受却更为雄壮宏伟,原因正是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