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叶剑英病逝后,邓公80分钟抽完6支烟,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再拖了
迪丽瓦拉
2025-07-06 18:33:10
0

叶剑英病逝后,邓公80分钟抽完6支烟,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再拖了

1986年10月22日,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因病逝世。

叶帅的离世,让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悲痛之余,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叶帅走了,他们这些同龄人还剩多少时间呢?

叶剑英

要知道1986年走的不仅是叶帅啊!邓小平多年的老战友与他并称刘邓的刘伯承元帅,和大名鼎鼎的旋风将军韩先楚,也在这一年离开了。

万一有朝一日,他们这些老一辈人物也这样扎堆离开,那这个刚刚走上正轨的国家,该怎么办呢?

一个星期后,邓小平和李先念联袂来找陈云,商讨一件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

据陈云的警卫员赵天元后来回忆说,这件事之大,让邓小平在长达八十分钟的会议中连抽六支烟,才最终下定决心。

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李陈二人:不能再拖了!

那究竟是什么事,如此刻不容缓呢?

干部终身制

邓小平跟陈云、李先念商量的这件大事,就是他们三人的退休问题。

当时三人都是中国第二届领导班子的首脑人物,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舵手。

他们三人的退休,必然会对中国的政治生活造成冲击,甚至有可能会波及到经济领域。

但若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笔者认为邓小平还不至于如此慎重。

他们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退休来发挥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党内老干部的退休潮流。

触及利益远比触及灵魂要来得困难得多,一个不慎很有可能对国家政治生活造成冲击。

要想完成这一伟业,必须要有超凡的魄力和万全的准备。

毕竟历史上杯酒释兵权的只有一个赵匡胤,大多数还是以悲剧收场的。

而我国的情况,可比杯酒释兵权要复杂得多。

毕竟赵匡胤只是劝退几个上层武将,而我国退休制度的确立,却是整个国家官员体系从上到下的大换血,是要对传承了30多年的干部终身制下刀啊!

赵匡胤剧照

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说起。

一直以来,提起计划经济体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乃一套低效率的、僵化的、落后的经济制度。

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对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低效率,只是它发展到后期时,才会因为各种弊端的积累,而出现的毛病。

事实上,计划经济体制在它的早期效率老高了。

斯大林能凭借这套体系,让苏联在短短十年之内,跃升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你让资本主义来一个试试看!

斯大林

所以早期的社会主义体制,效率非但不低,反而高的有点吓人。

之所以会如此,那是因为这套体系把经济跟政治高度结合起来,利用政府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为经济发展服务。

很多资本家不能做、不想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加持了官僚体系的计划经济都能做到。

所以计划经济,毫无疑问就是落后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一样制胜利器。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计划经济下官僚与资本家合为一体,这意味着计划体系下的官僚,拥有着比普通国家官僚更多的话语权。

说白了就是财富调动能力。

斯大林

这种体系下,如果官员信仰纯洁那倒还没什么,可如果信仰丧失那就是苏联那个下场。

当然,彼时的中国远没有走到那个地步,大多数政府官员都是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信仰和人品方面都是有保证的。

中国面临的,是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干部终身制。

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

那就是在自由市场经济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经济要素,都是有用则来,无用则去。

今天西装革履,明天街边讨饭,是很正常的事情,一旦抛弃你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可计划经济体制是一套集权体制,凡是集权体制都讲究两个字:稳定。

人最好能不变就不变,一切都要可控制可预测,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特点。

所以这套体制,必然会衍生出干部终身制这种配套机制。

不仅是干部,只要曾经在这套体系待过的朋友,都能很好地感受到它的“稳定”。

比如当年国企里那些以厂为家的人,父亲死了儿子接班,儿子死了孙子接班的情况比比皆是。

可是改革开放之后呢?我们开始实行的是计划与市场双向并行的双轨制。

这个双轨制终究只是暂时过渡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前面说过了,市场经济是不追求稳定的,是时刻变化的。

那时候的政府官员,相比于计划经济时代,必定会失去很大一部分对经济的掌控权。

把这份调动资源的权力交还给市场,也就是说两种经济体系下,官员的运作逻辑是不一样的。

我们当时面临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是旧时代的官员垂垂老矣,而且还不适应新时代的操作。

第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一代人才,没有培养出来,青黄不接!

老一辈革命家在的时候,还能勉强支撑局面。

万一不在了,中国这辆车连个熟练的司机都没有,那能不翻车吗?

所以必须得趁老一辈还在,还能掌控局面的时候,给新时代的“司机们”一个试驾的机会。

顾问委员会

其实邓小平早在1977年刚复出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他也曾在谈话中,跟老干部们提过这个问题。

可一来,当时很多工作都要仰仗老干部们鼎力相助。

二来当时新人根本就没有经过培养,还承担不了国家治理的重任。

所以这件事情也就说了一嘴,并没有继续执行。

直到1982年,改革开放进入正轨之后,邓小平才正式把这个事情提上议程,并在一次座谈会上正式提起退休这个问题。

与会的聂荣臻元帅认为,一下子全退了国家非得乱套子不可,不如半退,设立一个中央顾问委员会,安置退下来的老同志,老同志不干预年轻同志的正常决策。

言下之意,在非常情况下,老同志仍然有一言定乾坤的权力。

不得不说,聂荣臻元帅这个提议非常高明,既给新人腾出了空间,又尽最大可能发挥老同志们的余热。

聂荣臻

还记得当时提出中央顾问委员会建议的时候,有些同志如张爱萍将军是坚决反对的。

张将军是优秀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他也是最早提出实行退休的干部。

早在六十年代的时候,他就已经向毛主席提交过辞呈。

提出顾问委员会的时候,张将军直接反对,要退就全退,还顾什么问?这不是给年轻人添堵吗?

张将军的顾虑不无道理,一旦顾问们的建议影响到一线领导同志,不能做出果决正确的决策,这反而是得不偿失。

正是因为那时候有像张爱萍将军,这样大公无私的革命者,顾问委员会才能推得下去。

张爱萍

毕竟那时候官员的公心还是大于私心的。

可一旦到了二代三代,再推这个事情难度,就要增加不少了。

最典型的就是苏联的赫鲁晓夫。

这老哥就是废黜干部终身制,最后被老干部发动宫廷政变拉下台的。

归根到底,就是赫鲁晓夫推行改革的时机不对。

苏联第一代革命者都是大公无私的革命者,如果在他们那个时代推行退休制度肯定是行的。

可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发动大清洗,把老一辈革命家送走得七七八八。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都是二代革命者,虽然经历过卫国战争的洗礼,但在信仰的纯洁度上跟第一代人完全没法比。

所以赫鲁晓夫一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马上就遭到了反噬。

退休制度建立

可既然实行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制度,为什么1986年的时候,邓公还要郑重其事地找李先念、陈云,开会讨论退休问题呢?

很简单,干部终身制还没废呢!

中顾委虽好,但它有两个局限性。

第一,它只囊括了中央172名老干部,并没有完全改变整个官场的格局。

第二,它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之所以需要顾问把关,是因为现在处于新旧制度转轨期,需要老同志的经验和威望把关。

可新制度进入正轨之后呢?如果再设这样的机构,岂不就变成冗官了吗?

所以中顾委制度,是不可以作为常态设置的。

邓小平早就有言在先,最多十五年就要结束。

可实际上比预期的还要短,只有十年就结束了。

1992年老干部凋零殆尽,薄一波问邓公还要不要继续推行的时候,邓公就果断叫停了。

薄一波

既然顾问委员会不能持续,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动干部终身制,动全国上下省市县镇各级数以万计老干部的铁饭碗,而不能仅限于中央层面了。

除了叶帅去世这个诱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在促使邓小平下定决心废除干部终身制,那就是当时苏联方面“四年丧三皇”的事情。

自从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他的接班人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在其后两年相继离世。

那些年,克里姆林宫的苏共老干部被吓怕了,这才临时抱佛脚,选了个相对年轻些的戈尔巴乔夫出来,结果弄得不可收拾。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啊!

戈尔巴乔夫

不仅如此,老干部常年阻塞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很容易就会产生怨恨,年轻一代看不到希望,难免会走极端被敌人所同化。

叶利钦那一代人之所以那么憎恶苏联,就是因为老干部们,挡住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上升之阶。

叶利钦

其实早在1982年,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顾委的时候,党就已经把逐步废除干部终身制列入党章。

但一来没有正式形成制度,只是有这么一个精神在。

二来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中央虽然设立了顾委,但地方一级的要职,还有很多把持在老干部手上。在这方面,下面的觉悟是比不上上面的。

到了1986年,邓小平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必须马上形成制度性的退休政策。

他把陈云、李先念找来,就是要他们三人以身作则,堵住悠悠众口,将培养新干部安排老干部退休的事情提上日程。

会议之后,三人一致同意1987年十三大之后就宣布退休。

为了避免造成冲击,陈云率先给所有人打了一剂预防针。

会议之后,他就开始尝试淡出公众视野,在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只出席过一次中纪委顾问会议。

果不其然,陈云的退出马上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国外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很多人都说,中共高层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剧变。

为了平息舆论,陈云只好在来年四月植树节出席公开活动,辟谣表示自己一切正常。

陈云

在十三大召开之前,陈云提前回到北京四处通气,表达了自己和邓公等人要退下来的意思。

但很多人或出于公心或出于私心,都不愿意他们就这么退了。

最后三人不得不做出妥协,在1987到1992五年间,以顾问的形式逐渐淡出舞台。

但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最终还是在十三大以法律的形式,通过了干部退休制度。

并确立从此以后,每十年一次的领导集体大改动的共识。

随着第二代领导集体,逐渐退出党中央的权力高层。

以胡耀邦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开始接过中国改革开放这艘大船的方向盘。

胡耀邦

带着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劈波斩浪,最终通过了激流险滩,步入了星辰大海。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件事情只要再往后推五年,中国的历史将会彻底被改写。

因为就在1992年,中国的老一辈领导人,就开始出现来集中陨落的现象。

邓颖超、李先念、聂荣臻等老一代革命家,都在那一年相继离世。

如果不是提前做了准备,那我们就要重蹈苏联共产党,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覆辙了。

万幸啊!如果当年没有邓公那一代领导人的大公无私和宏达魄力,我们今天的生活,真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在中国古代,皇帝作为天子,君临天下,为而他的正妻,也就是皇后,也非常重要,她担负着母仪天下的责任。按...
原创 日... 01. 这是日军陆战史上最荒唐的一场败仗,10万日军出征印度,最终7万人横尸荒野。可笑的是,大半日军...
原创 回... 疾病,或许是人类面对的最大困难。 无论一个人多么富有,多么乐观,但凡患了疾病,失去健康,再坚强的人,...
原创 别... 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晚清老照片的故事。 第一张照片:青楼女子 这是一张令人无比悲伤的照片。照片中,一个...
原创 李... 50年代,李仙洲在功德林中反思自己在莱芜战役中为何败得如此惨,竟然在一夜之间被解放军抓了6万多俘虏?...
原创 灭... 在日本侵略者众多灭绝人性的暴行中,“731”细菌部队可以说是最为灭绝人性的代表。相比较“731”细菌...
原创 此... 导读:北府兵—有一个好的将领多么重要,谢安之侄谢玄被誉为谢家的芝兰玉树,统帅北府兵在公元379年的淮...
原创 足... 世界各国基本上都经历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只是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在社会变革中,...
原创 对... 意大利是位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上的主要国家。作为罗马帝国的发源地,意大利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在东哥...
原创 徐... 引言:1982年5月,徐向前与李先念相约看望老战友詹才芳 。然而,到了当天,徐向前却告诉李先念:“不...
原创 毛... 1949年,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两国领导人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斯大林突然话锋一转告了一状: “你手下...
原创 梁...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梁山泊共有过三任总寨主,分别是王伦、晁盖和宋江。王伦虽然读过一些书,却没有...
原创 不... 由于中国历史上继承皇位的皇帝掌握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就算是昏君,但皇帝的文化水平一般来说都是不错,像...
原创 她... 1883年,50岁的慈禧正试穿工匠定做的华服,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问宫女:“我漂亮吗?”突然门口传了一...
原创 漂... 今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周期性萎缩,所有的制造业大国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量的产能过剩导致了制造业举步维...
原创 从... 由于种种原因,唐高宗被刻画成了怕老婆的形象,甚至被描述成了傀儡皇帝。 但事实上,有能力批评宰相的傀儡...
原创 古... 古代有许多著名将领,其中霍去病和卫青在汉朝初年的战役中立下了显赫的战功,他们的威名甚至让敌人闻风丧胆...
非洲人怎么看华人? 中国人吃苦耐劳 这是非洲人对咱们的第一个印象,中国人不管在非洲搞工程还是经商,他们几乎都没有周末...
原创 刘... 刘璋是东汉末年的益州牧,其父刘焉为有着宗室之狼称谓的野心家。作为设立州牧制度的倡议者,刘焉可以说是汉...
原创 孝... 若问你:大清这么多皇帝、皇后、名臣,你会首先想到谁? 若是皇帝,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乾隆,因为他是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