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旧居在上屋场,是一幢坐南朝北的凹字形房子。这幢房子的主人几经更替,要讲清楚它,自然也要涉及到毛主席的家史。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生在中国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亲毛贻昌,读过几年私塾,精明能干,善于经营,除务农外,还兼做点小生意,家境日渐富足。母亲文氏,善良贤惠,乐善好施。
他们对于毛主席的出生给予厚望,毛主席从6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田间劳动。毛泽东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个见过世面的精明人,他不满足于让自己的儿子只会务农。
图丨毛主席旧照
为此在毛主席8岁的时候,毛贻昌便将其送入韶山南岸读私塾。毛贻昌对自己的儿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将来继承日渐兴旺的家业,为毛家光宗耀祖。
1910年秋,毛主席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刚一入学,毛主席便得到校长的赞赏。在入学考试时,毛主席借《言志》的作文题目,抒发了自己的救国志向,几年来郁积在心头的想法喷然而出。
校长看后连连称赞:“今天我们取了一个建国才!”
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所新式学校。课程以西学为主,教学方法也很激进。毛泽东学到许多新鲜知识,接触到中国以外的广阔世界,茅塞顿开。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发奋读书,进步很快。
这时,毛主席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主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表兄那里借来关于康有为变法运动的书,还借到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反复诵读,直到可以背出来。他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希望能像他们那样,为救亡图存大干一场。
图丨毛主席年轻时
某次,毛主席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里面有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他在书中用墨笔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感慨地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致于蹈朝鲜、越南的覆辙。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毛主席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了半年,这半年,可以说是他打开眼界的半年,也是他为自己确定了更远大的人生志向的半年。
这时,毛主席的心中又升腾起新的企望。他将目光转向离家乡更远,离政治中心更近的地方长沙。1911年春天,毛主席来到自己向往已久的长沙,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在之后的岁月中,毛主席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接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在1917年时,毛主席便将自己的小弟毛泽覃带到长沙来上学,其大弟毛泽民则在家中管理家事。
图丨毛泽民旧照
1921年春节,毛主席回到韶山,动员亲人参加革命。毛主席从家事谈起,鼓励弟妹们勇敢地走出家园,做一番事业。毛主席对毛泽民夫妇说:“这几年我不在家,毛泽覃也在外求学,家中的事情全靠你们两口子撑着……”
毛主席在谈起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艰难,心中充满了辛酸。
毛主席想了想,便对自己的大弟毛泽民说道:
日子不好过,不是我们一家子的事,国乱民不安嘛!这次我回来,是想把家里的事情处理一下。泽民小时候在家劳动,没读什么书,最好跟我一块出去,边学习,边做一点事情。
在听了自己大哥的话后,毛泽民面有难色,他十分舍不得他曾花大力气刚刚建下的这个家,而且这毕竟是他们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啊!毛主席在看出了自己弟弟的心事,然后开导道:“你不要舍不得离不开这个家!俗话说,故土难离,我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家。但为了让千百万人都有一个好家,我们只得舍小家为大家。”
在毛主席的劝导下,毛泽民想开了,他妥善处理了家中的一些事情,毅然跟着哥哥前往长沙。至于说故乡的旧居,则交由他们的亲戚来居住。再后来,随着毛主席上井冈山后,国民党反动派便将毛主席旧居给抄掉收缴。
图丨毛主席旧居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毛主席老家的房子则又被交还给毛家。在之后的岁月中,毛泽覃的儿子和他的外婆曾回到旧居居住。然而等到解放战争爆发后,毛主席老家的旧居又被国民党给收缴了。
在全国解放后,这座旧居又被收回来。由于是毛主席住过的房子,附近的人经常来看。然而随着参观旧居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也包括一些国际朋友,为此旧居就作为文物专门保管起来,并安排了工作人员。在旧居南屋门上,悬挂了一块“毛泽东同志旧居”的木制匾额。
后来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很多国际友人以及国内的知名人士和一些群众,都来到韶山参观,但是韶山的建设没有跟上去。不少人反映,伟人的家乡太平淡,与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领袖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崇高威望不相称。
当时,韶山人民在保护毛主席旧居的同时,也只是将原是韶山文化馆的几间砖木结构的小房子改成了陈列室,主要陈列了:毛主席去长沙上学以前用过的一些实物,如毛主席当年用过的农具,读过的书籍等。
图丨毛主席和胡志明合影
不过总得来说,有关毛主席的物件太少,连两个小小的陈列室都摆不满。显然,这不可能满足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想要了解毛主席成长历程的期望。一些国际友人,比如说胡志明、西哈努克等人,向中央、中南局和湖南省的领导提出了许多善意的建议,要求将韶山好好建设起来。
尤其是西哈努克亲王多次说道:“毛泽东旧居如此简陋,与其伟大特别不相称。”
面对这些国际友人提出的建议,中南局的领导人陶铸、王任重,湖南省委的张平化等人,都非常的重视。
1962年9月上旬,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克、省文化局长胡青坡等一行人前往韶山,审核旧居的陈列,同时为下一步的建设韶山特别是建设旧居陈列馆作准备。
图丨毛主席
在参观完毕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克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议,在会议上大家提出了很多意见。最终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将陈列室改建成陈列馆的决定。
同年12月,中南局宣传部召开会议,省文化局长胡青坡找到中南局宣传部部长李尔重说,韶山的建设与毛主席的伟大极不相称,应着重建设一次,急需将陈列室改建成一个陈列馆,最后要将韶山建成一个游览胜地。
面对胡青坡的这个提议,李尔重是非常认可的:“要抓紧时间建设韶山。”两人在谈话结束后,李尔重便让胡青坡去找湖南省委主管文教的领导,要求省委下决心抓好这件事。
后来,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在得知这件事后,同样是对湖南省委的领导和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反复说道:要抓紧时间建设韶山!
图丨毛主席故居远景
1963年8月7日,湖南省委作出了关于建设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的决定。从此,建设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便名正言顺地提上了日程,这件事也成了建设韶山的头等大事。
在确定这件事后,建馆的第一个问题便摆在工作人员面前:地址应该选哪里?
倘若离旧居太近的话,方便了游客的参观,但是旧居的原貌却很难保持。倘若离旧居太远的话,那么游客参观起来就有点不方便,还要修公路,又要占去不少农田,花费也不少。
正是这样,尽管早已决定建设陈列馆,但却死死卡在选址这个问题上,谁都没有太好的办法。
1964年1月,陶铸从广东派来了大学教授、讲师和工程师一行人,带队的正是广东基建局长廖伟。他这次前来,传达了陶铸的指示:陈列馆的预计经费为40万元!
图丨毛主席和陶铸握手
最终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的地址选在了原来陈列室处。对于这个陈列馆的建设,陶铸指示道:“陈列馆的外表要朴素,白墙灰瓦,内容可以讲究些,舒适些。”
陈列馆所处的这个位置,既没有农田,也没有树林,不损害群众利益,为此可以放心地去计划发展。在经过初步的规划后,这个陈列馆的面积为1200平方米。
在陈列馆设计完成后,于1964年1月22日,向湖南省委作了报告。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在审查后说道:“人们到韶山去,是想要了解毛主席的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的,为此陈列馆内所陈列的内容,要尽量全面,多收集实物,复制品也好,再加上照片图表等。”
最终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定于1964年8月31日预展,10月1日正式开放。
为能够将这个陈列馆建设好,湖南省委成立了两套班子,一套班子主要是负责陈列馆的基建,另一套班子是负责陈列馆的陈列内容以及外出收集资料。
图丨张平化旧照
建陈列馆的这个决定,是由陶铸和张平化定下来的,本应该给中央打一个报告。不过他们两人知道,中央肯定是要将他们的报告给毛主席审阅的,而毛主席一直反对为自己建馆。倘若毛主席在他们报告上批阅一个“不办”,那么建馆就彻底没有希望了。因此,他们就没有向中央写报告。
可以这么说,湖南省委在没有经过中央的批准下,便开始私自建设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当时的建馆人员也戏称自己为“非法”建馆,尽管如此,他们对这件事非常的重视,尤其是陈列馆内所要展出的内容。
建设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难免要和中央打交道,毕竟需要经费和材料吧。不过因为他们没有打报告,中央也就没有发文件,所以在中央的某些部门打交道时,难免会碰壁。
比如说,省文化局长胡青坡曾去北京向文化部和中宣部要钱时,他将省委的介绍信、韶山的设计蓝图、陈列馆的详细提纲都带去了。但是不管他怎么解释都不管用,毕竟没有中央的文件,他们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图丨陶铸旧照
在这种情况下,湖南省委便决定自己干。陶铸在得知后,便说道:“中南局和湖南省委各出50万元,不正式请示中央,等到有机会了,向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作口头请示。”
同时另一组负责陈列馆展出内容的人员,同样前往北京查询资料,主要是去中央档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新华社等有关单位收集历史材料,并听取上级机关的意见。
工作人员在从湖南出发前,省委书记张平化向对方叮嘱到:“你去北京后,找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通过他找到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从而可以从中央档案局找到一些珍贵的原始资料。”
这位工作人员在前往北京后,同样是遇到不少的“难题”,不过最终还是基本完成了任务,收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并听取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
1964年8月,陶铸将陈列馆的名称定为“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并请郭沫若题写。按照原先制定的计划,10月1日正式开放。根据数据记载:
陈列馆在开放以后,1964年接待了7万多人,1965年接待了24万多人,1966年接待了300多万人。
图丨毛主席在故居前和乡亲们交谈
1966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后,有工作人员在滴水洞给毛主席谈起了建馆的事情:“主席您一家满门忠烈,一家六名烈士,应该纪念。”毛主席听后,则摇了摇头:“你怎么光算我一家有多少烈士?不算韶山,全国有多少烈士呢?”
就这样,毛主席知道了建设陈列馆的事情,但是并没有前去看看陈列馆。在毛主席看来,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知多少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又怎么好意思去看为自己而建设的陈列馆呢。
其实,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从不考虑自己,向来都是关心基层士兵,关心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