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是上海城市的地标。外滩1号等7幢大楼的历史变迁过程、特别是其中的红色资源的挖掘,揭示了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变迁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上海各界进步人士和广大工人阶级的奋斗和抗争,为上海城市植入了红色基因,构成了人民城市的历史底蕴。
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外滩1号等7幢大楼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真理内涵和历史内涵。在近代全球化进程中,仁人志士积极介入实业救国的各类活动,有的创办企业,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有的创建银行,促成城市金融发展,书写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黄金时代;有的引入新业态,带动城市功能跃升。面对外国资本家的剥削、反动当局的压迫乃至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众多企业的职工不畏强暴、英勇抗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的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用行动彰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情怀。上海城市回到人民怀抱以后,外滩众多大楼依然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功能,比如外滩14号入驻上海市总工会,成为全上海的工人之家。外滩1号等7幢大楼的历史变迁,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史、文明发展史、革命斗争史、经济建设史、改革开放史,而人民城市就是其中最鲜明的底色。
第二,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注重留下记忆,记住乡愁。外滩1号等7幢大楼的历史变迁表明,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就是要在城市开发建设,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留下记忆,记住乡愁”,把握历史文脉传承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关系,使城市既有现代化气息,又文脉悠长。比如,外滩18号的大修就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面对“外表苍老,内里破败”的大楼,中外专家怀着一份尊重建筑和保存文化面貌的心,在保留文化历史元素和装置的同时,将商业与艺术融入其中,焕发新的活力。这启示我们,城市更新需要把握生命周期和蜕变重生的理念和方向,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质空间层面上的局部美化重建,而是要以城市的总体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连接协同起来,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城市功能更新提升,注重构建人性化空间、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
第三,激发上海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上海城市精神中包含“海纳百川”的特质,这不仅仅出于上海通江达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与人们的奋斗和努力密不可分。“开放则生则兴,锁闭则死则衰”。不从历史进程中去把握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精神原型,就难以理解为何“海纳百川”对于上海来说是那么重要的精神特质。
挖掘外滩1号等7幢大楼历史变迁开放故事、发展故事、红色故事,是激发上海发展生生不息力量源泉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构建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之所在。
(作者为《解放日报》高级编辑)
作者:
文:周智强 图:赵立荣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