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大帝”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常听说的也就是汉武大帝、永乐大帝、康熙大帝等几人。
大帝
其实这些“大帝”们大部分都是近代人加封的,在我国古代称为大帝,一般是指皇天大帝,人间的帝王较少被称为大帝,因为按照《
逸周书
·谥法解》所说
“则天法尧曰大”
,这不是一般人敢企及的。
到后来大帝才被用来指武功很大、开拓版图很大、权威影响很大的帝王,很多欧洲的帝王就都被翻译成了“大帝”,于是这种非官方定义又极具霸气的叫法就流传开来了,也就有了上面那一系列“大帝”。
永乐大帝
但是除了这些人,还是有少数的帝王敢用“大帝”的谥号,比如唐高宗李治的谥号就是“天皇大帝”,五代十国时南汉的皇帝
刘?的谥号也是
“天皇大帝”。
可仔细?这几个人都是隋朝之后的帝王,在隋朝之前我们一般都以“谥号”称呼帝王,比如汉武帝、汉献帝、隋炀帝,但是从隋朝之后的唐朝开始,“谥号”就被越加越长,所以就改成用庙号称呼帝王,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所以李治等人都只是谥号之中有“大”字,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人,他的谥号就是“大帝”,是历史上唯一以“大”为谥号的帝王,这个人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三国里鼎鼎大名的孙权。
三国演义
我们了解孙权大部分都是通过小说《三国演义》,但因为?演义的主要思想是“尊刘贬曹”,所以刘备的蜀汉是男一,曹操是曹魏反派boss,而孙权和他的东吴就成了“小透明”。
在小说中对孙权的描写主要都集中在他的前半生,但其实前半生“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后半生却活成了一个笑话,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晚年孙权都做了什么。
最早发现台湾的卫温,不仅无功反而被杀
大家在上初中学习历史时,应该都记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台湾岛的人,就是东吴将领卫温,但是关于卫温为何到台湾的来龙去脉却没交代清楚,其实后来发现台湾的卫温不仅无功,反而被孙权下令处死。
这又是为何呢?原来这次东吴派兵出海是有目的的,因为当时正是三国鼎立之时,征战不断,所以人口就成了重要资源,毕竟不管是当兵还是种地,都需要人。
孙权
但是在古代尤其是战乱年代,人口的自然增长是极为缓慢的,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想要快速增加人口的最好办法就是拓展地盘,这样就可以直接快速增长人口和土地了。
可当时三分天下已定,北面的曹魏打不过,西面的蜀汉还是盟友,所以孙权就只能将眼光放在了南面,于是孙权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
所谓的
夷洲就是台湾,
亶洲目前就不清楚是哪了,也有说是日本的,而卫温和诸葛直两人就只到达了台湾,还掳回了数千人口,但是回来孙权确认为二人此行无功,将两人杀了。
孙策
可能有人会问他们不是带回来了几千人口,怎么还“
无功
”呢?原来因为路途遥远,两人带去的万余人“
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
”,损失的人比带回来的人还多,孙权能不生气嘛!
其实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错在孙权,早在出行之前陆逊等人就全力反对此事,认为劳师远征不但士兵容易水土不服、感染疾病,还没法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孙权就是不听,最后结果真和陆逊等人说的一样,所以孙权面上无光,就只好那此二人撒气了。
派人到东北去买马,买卖没谈成还损失上完人马
到了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异想天开的,当时东吴地区缺少战马,而战马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作为运输工具,最重要的是能够组建骑兵。
看过《
亮剑
》的朋友都知道,李云龙对他的骑兵连多么重视,就连旅长找他要骑兵装备他都不愿意给,而且这还是抗战时期,如果是在冷兵器时代,战马和骑兵则是要更加重要。
战马
咱们在说回孙权,当时天下虽然三分,但其实还有一个割据势力,就是辽东的公孙氏,而辽东的
公孙渊
则和魏国的曹睿有点不太对盘,于是
公孙渊
就派人到东吴献礼,并声称愿意作东吴的藩属国。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公孙渊怕与曹魏开战,所以
想利用吴国引为外援,两地一个在江南一个在东北,名义上我归顺于你,但实际上天高皇帝远,我干什么你也管不着。
可是孙权却当真了,
他认为公孙渊是真心归附,从此不但战马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就连辽东的土地也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于是他就大笔一挥
敕封公孙渊为吴国的辽东太守兼青州牧,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封燕王,并加九锡
。
骑兵
而且还派了上万人的使团护送辽东使者会去,本来满朝文武都认为派百余人就可以了,但孙权却
通通不听
?,结果这万余人到达辽东后,就被公孙渊进攻了,带头的几位都被杀了,剩下的上万人都被收编了。
后来公孙渊还把这些人的首级献给了曹魏,
还在奏表中称呼孙权为“吴贼”
,
于是曹叡就封公孙渊为大司马、持节、封乐浪公,这可把孙权气坏了,想要举全国之力攻打辽东,万幸被群臣劝住了。
立嗣之争
两宫缠斗,国之柱石被牵连而亡
关于孙权晚年最大的争议就是“两宫之争”,在古代关于继承人的选择一直都是个重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很有可能会使整个国家都陷入灾难之中。
一般帝王在选择接班人时,要么就是直接选定一个作为继承人,让其他人放弃争斗的想法,要么就是先不确立明确的接班人,让每个人都展示自己的能力,然后择优选择一个。
曹植
但是孙权却选择了将两者合二为一,因为长子孙登早亡,于是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选择了三子孙和为接班人,将其册立为太子。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选择,在古代除非是某个皇子有极高的能力,否则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争议最小的立嗣方式,但是孙权在册立完太子之后,又册立了四子
孙霸为鲁王
。
按说封个王也没什么,但是孙权却极为宠爱这个鲁王,太子
孙和和鲁王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而且孙霸仍然居于宫中,并没有正式区分位置和品级
,能够和太子享受同样的待遇,这就使得孙霸有了上位的
非分之想。
但是虽然作为老板的孙权对两个儿子同等对待,下面的群臣却是看出了其中的风险,毕竟北面曹家当时曹丕、曹植两兄弟的斗争还都历历在目。
陆逊
于是
太常顾谭等人向孙权提出了意见,认为太子和亲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后来孙权就让孙霸迁出了宫内,但是鲁王却认为这是太子一党所害,于是太子和鲁王开始不睦,进而后续
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等东吴重臣全都卷入两人斗争之中。
虽然最终孙权废了孙和,刺死了孙霸,平息了“二宫之争”,但是此事却使东吴内耗严重,国力大减。连东吴“出将入相”的陆逊都因卷入两宫争斗,而被牵连,最终被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