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许世友入土后,王震转头对参加葬礼的众老将说:你们不能学他
迪丽瓦拉
2025-07-07 00:33:25
0

众多赫赫有名的开国将领之中,许世友堪称是非常具有传奇性一位将军。可是这个传奇性将军许世友,在1985年去世之前,提出一个离奇的要求。以至于王震将军在许世友入土之后,对身后众多老将说过:“你们可不能学他啊。”这句话可是非常发人深思。

那么许世友提的离奇要求是什么?那就是他要求实行土葬。早在1950年,毛主席在全国倡导火葬制度,但许世友却生前对毛主席申请土葬,并获得批准。为什么许世友坚持土葬呢,毛主席为什么允许破例呢?

许世友的履历

这一切还是与许世友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说起。许世友1906年出生在湖北省许家洼一户贫寒农民家庭之中。家庭虽然穷,许世友的母亲李氏还是坚持在许世友小时候供他去上了两年私塾学校。

提及许世友的母亲李氏,是一位正直、勤劳、深明大义的中国劳动妇女。李氏的祖上曾经在清朝任官,后来家道衰落,就嫁给了许存仁。许存仁虽然贫穷,却是勤劳又善良,夫妻共有七个孩子,许世友属于第三个。

许世友童年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记得父亲临终之前,嘱咐孩子们要依靠母亲生活,好好孝顺母亲。于是,许母就一个人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生活虽然贫穷,虽然孤苦伶仃,生活却不抱怨,都是乐观向前。

许世友在多年自传中回忆道,童年时候的母亲是一个贤妻良母。那时候私塾离家很远,母亲在天不亮的时候,就起床为他做饭,并且带上了饭团。当时,许世友每天早上上学都要翻过一个山坡,晚上天黑才打着火把走着山路回到家中。许世友由于从小到大都是起早摸黑在大山里行走,锻炼了许世友的强健体魄。

许世友对母亲持着敬佩之情。如他后来回忆的,母亲身上的坚韧、冷静、绝处逢生、不畏困难等优秀道德品质,正是他学习的榜样。

许世友入少林寺

许世友在八岁时候,由于家穷实在读不起书,正好有一个少林寺的僧人路过,看到许世友这个孩子身强力壮、手脚利索、会读书写字,进一步去询问是否愿意去少林寺练习武术。

母亲也同意许世友去少林寺习武,好解决家里的饭碗问题,于是八岁的许世友就去少林寺了,这一去就是八年。

在少林寺习武八年时间内,许世友练就一身好武艺,也掌握“飞檐走壁”的腿脚功夫。在十六岁少年时候的许世友,有一天突然思念母亲了,于是向师傅提出回家看母亲。

在回家的路上,许世友遇到同乡地主家的恶霸儿子公开行凶,许世友出于路见不平的心理,运用自己在少林寺学到功夫出手相救,可是由于少林寺武术过于精湛,一失手就把对方打死去了。

许世友知道自己闯祸了,没办法回家,怕连累自己家中的母亲。在那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他只能选择参军,以罪代功,于是就在军阀吴佩孚的手下当兵。

许世友参军

在吴佩孚军队中参军的许世友,在多次作战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知识。由于许世友的文化不高,却又身强力壮,很多人都认为他入“黑旋风”李逵一样,形象粗鲁,简单单纯。但实质,许世友如同《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一样,乃粗中有细、善于分析和观察问题。

许世友在吴佩孚的军队待得太久,也发现北洋军阀毫无政治理想,只是贪图利益,士兵们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每天都是浑浑噩噩过日子。

当时,正处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许世友看到共产党的理想就是建立救济穷人的社会,于是就想加入让母亲一样地穷人能过上好日子的共产党。于是,许世友最终离开了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军队。

许世友为我党立下的不朽功勋

于是,1926年,许世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大量的中国共产党,许世友也跟着红军上了井冈山根据地。在井冈山根据地岁月中,以及长征途中,以及延安革命根据地岁月,许世友充分发挥在少林寺练习的武术本领,娴熟的武术功夫把敌人打得屁股尿流。在战斗中,他喜欢提着一口大刀冲锋在前线,号称“大刀敢死队长”。

就是凭借着过硬的能力、过人的胆识,许世友在部队里也是步步高升,从普通战士一步步升到班长、排长、营长……在战斗中,成长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许世友在解放战争的孟良崮战役中,就流露了“入土为安”的情节。当时,张灵甫率领的王牌精锐部队——74师选择负隅抵抗。于是,许世友在战时会议上大声喊话:

“师长没了团长上,团长没了营长上,为了人民的胜利,我们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请大家放心,我一定给大家买一口大棺材厚葬! ”

最后,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换来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敌方主将张灵甫选择战死沙场,又是杰出的抗日英雄。对于这样有尊严的敌人,许世友非常敬佩,吩咐士兵花费重金买了一口很大的楠木棺材,仔细整理了张灵甫的遗体,又给他换上了解放军军官的衣服,给予厚葬的待遇。

许世友喜欢棺材厚葬,因为在他看来,人死了之后,只有躺在棺材里,埋在土地才是真正的安息。

新中国建立后,许世友的尽孝

孟良崮战役之后,解放战争取得了我军取得了节节胜利,势如破竹地解放全中国,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建国之后,许世友一直想着回家探望母亲,好好尽孝心。可是由于公务缠身,只能让大儿子把母亲接到部队中来。然后,许世友每天亲自生火,为母亲取暖,把洗脸水端到母亲面前,照顾她的日常洗漱,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快乐宁静的时光。

但母亲习惯不了在城市生活,不喜欢被人服侍,依然喜欢在山里呼吸新鲜空气,在农村老家里种菜、养猪、喂鸡……最后,还是选择回农村老家。

许世友最终拗不过母亲,但又舍不得母亲的离去。于是,他与母亲分别时候,忍不住痛哭流涕,跪在母亲面前,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在临别之前,许世友许下了愿望,死后一定要埋葬在母亲的身边,日日夜夜陪伴着母亲。

许世友坚持自己土葬

在1957年,许世友才有空第二次回到老家。在二年后,许世友的母亲过世了,没有在母亲膝下尽孝是许世友的遗憾。于是,许世友立下了誓言,自己死后一定来给母亲守坟。

新中国建立后,凭借着唯物主义的精神,再加上民间传统土葬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中央决定实行火葬,借此代替土葬。这样不仅省去土葬占用耕地的问题,也节省木材等资源的浪费,破除民间的封建思想。

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带头在《倡议书》上签字,主张国家各级领导去世后举行火葬仪式。

当时,绝大多数党政军高级领导人都在倡议书上签了字。但是,一向跟着党走,信任毛主席的许世友却不同意签字。许世友知道中央用心良苦,但为母亲守坟就必须土葬。如果根据中央命令实施火葬,就没办法履行对母亲的誓言。

所以,一向听中央号召的许世友,没有在倡议书上签字,他认为必须葬在母亲身边,通过死后尽孝的方式,弥补自己过去的亏欠。

由于在战争年代,许世友一直为毛主席出生入死,忠心耿耿扮演着“匣中宝剑”的身份。面对许世友唯一特殊的请求,毛主席略加思考之后,大手一挥答应:

“可以,黄土一冢掩风流嘛!”

后来,毛主席先许世友九年离开人世,许世友也担心自己火葬的要求没办法实现。

邓公赞成许世友土葬

之后,在八十年代,由于自己身体越来越差,许世友不得不考虑身后事。为了达成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愿望,他再次向中央提交土葬的请求。

在人生最后阶段,许世友一直牵挂土葬的事情。他执意不去北京养病,恒大成都也是怕自己如果在北京病逝,土葬的心愿很难实现。

当时,主政的邓小平面对许世友的请求,可是左右为难。如果开了土葬的先河,提倡全民火葬的话,会有什么影响呢?

邓公考虑再三,又想到许世友的请求获得毛主席的批准,于是还是给予了破例的同意:

“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邓小平为了周全,还对葬礼提出五个不准:

“不准开追悼会、不准登报宣传、不准家属外传、不准立碑、不得大肆操办丧事。”

而且,邓小平委托王震将军,专程从北京飞往南京军区,传达中央意见。当时,王震将军用了七个特殊:

“许世友在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许世友土葬仪式举办

许世友执拗于土葬,因为在他的世界观里,人死了只有躺在棺材里,埋在土里才是真正的安息。虽然他在战火的洗礼中走了出来,内心却是非常纯粹的人。他就是要自己死后,与母亲葬在一起,完成尽孝的遗愿。

1985年10月31日,许世友离世,众多老战友都送许世友最后一程。当时,许世友的遗体被装进一个楠木棺材里,棺材的原料是尤太忠上将准备从广西原始森林里采伐的楠树,南京军区后勤家具厂承担了制作棺木的任务。在许世友的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在土葬仪式结束后,王震低声对着坟墓说道:“许司令,你终于回家了。”然后,王震转过身,对着众位老将说道:“以后你们可不能学他啊!”

许世友的坟墓

这样,许世友成为了一个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特例。在许世友的坟墓前,矗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碑文上不记功、不冠职、不叙史。就刻着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许世友的灵柩里,通常放了几个物件:许世友生前携带的欧米茄手表、天天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步枪、一百元人民币。这象征着:“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许世友到哪里都会畅通无阻。”

中央领导同意许世友土葬,允许破例,主要他是为共和国建立卓越功勋的功臣,只能答应他这一唯一要求。同时,他力求土葬,也是为了尽对母亲的孝心,有利于在社会推行孝道和弘扬孝文化。

根据传闻,在许世友的坟前都是香火不绝,在清明节时候,很多老百姓都为将军焚香烧纸,祭品中很多也是许将军生前最爱的茅台酒。

可能,在当地民众看来,许世友将军形象是崇高的、伟大的,自然就无限去崇拜他,祭拜他,把他当成精神信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揭... 前言 在唐朝的辉煌篇章中,有一段历史被深深铭记——一位皇帝的统治,不仅改变了帝国的命运,更在历史长河...
原创 及... 侵华日军将领及川源七中将,与中村正雄是陆大第32期同学,在昆仑关战役期间,曾任第五师团步兵第9旅团长...
原创 1... 宋希濂与胡宗南在汉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长达六小时的密谈。这次会面对于两位国共内战中的重要人物来说,具...
原创 6... 引言 1951年春,一个冰雪消融的季节,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刚刚做好志愿军回国代表团接待等工作,准备...
原创 蒋... 1949年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 第三次“下野”的蒋介石臂挂拐杖,呆呆站立在母亲墓前,沉默不语。...
原创 晚... 1885年9月5日,原本是很平常的一天,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让很多人都陷入悲伤之中。作为晚晴第一硬...
原创 红... 徐海东指挥的红25军在当时是真的富得流油,正儿八经的德械军团!区区不到3000人的部队,不到20岁的...
原创 他... 他是北洋水师的英雄,为何半个世纪来,一直被认定是民族败类? 1962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叫《甲午风云...
原创 九...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在侠客行中用这两句话赞扬侠客的仗义,这句话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经典之所以...
原创 刘... 刘璋为什么不听谋士的劝告非要迎刘备入川呢? 人人都知道刘璋不行,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后,就开始惦记着要直...
原创 许... 毛主席让卫士修补拖鞋 1969年6月的一天,刚睡了几个小时的毛主席从床上醒来。 他先是看来一眼外面已...
原创 唐... 唐诗中最巧妙的一首“洞房”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一时成千古佳话 闺意诗,一般是写少女、少妇在闺阁中...
原创 何... 他是民国上将之一,他是黄埔军校的教官之一,他是蒋介石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但也曾多次与蒋介石不和,这位传...
原创 1... 寺庙是古代劳动人民信仰的象征,一直到了近代,人们对于寺庙仍然保持着崇高的敬仰,就连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
原创 徐...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后的世界有过无数的猜测,正是因为未知,所以人们只能将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一同埋葬,希...
原创 在... 高品彪,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国人名字,却是侵华日军将领的名字,此人曾担任高雄要塞司令官、第十五师团步兵第...
原创 朱...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走的很安心,留下年仅21岁、忧心忡忡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虽然即位称帝,但朱...
原创 此... 此人若非英年早逝,55年该是何军衔?继任者后来被授予元帅 湖南,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出现了无数的...
原创 为... 时代之变:汉化与胡化之间进行完全融合地典范,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已经不能复制了,特别是境内外的政治风向...
原创 冯... 一,西北国民军代总司令张之江 张之江是“五虎将”里面的老大,也是西北国民军中地位仅次于冯玉祥的,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