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粟裕病逝后10年,张震上将指示:首长当年蒙冤的事,不能再拖了
迪丽瓦拉
2025-07-07 00:35:07
0

名将粟裕为何没有当上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

984年2月5日16时33分,一代名将粟裕病逝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享年77岁。

得知这一噩耗,一向性格刚毅的王必成将军极度悲痛,乃至痛哭失声。平静下来后,他立刻给粟裕的夫人楚青打了电话表示哀悼和慰问。

在电话中,王必成带着哭声说道:“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

在1958年以前,粟裕将军可以说是备受重用的。他在抗日战争中脱颖而出,在解放战争中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信赖,毛主席对他可谓“言听计从”,把战役指挥权交给身为副司令的粟裕负责,这在五大野战军中是独一无二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主席又两次点将,让粟裕担负解放台湾和抗美援朝的指挥重任。1954年,粟裕被调到中央,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这些都足以表明,毛主席对粟裕是重用的。而以粟裕的能力和品格,他本来也应该在更大的职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遗憾的是,58年辞去总参谋长一职后,粟裕并未再进一步。

首先,粟裕在1945年的七大上就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并且在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都是中央委员。以粟裕的功劳和资历,他本应该顺理成章进入政治局,成为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但是粟裕没有。

他当年的好几个部下都进了政治局,当了政治局的委员,但粟裕却未能入选。

再者,1958年的“反教条”在60年代就被认为是错误的。1960年1月,粟裕在上海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时,毛主席在会上讲话时特地转过头来,对粟裕说:“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

既然毛主席都认为58年批粟裕批错了,那么按理说应该恢复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甚至让他直接就任更高的职务,但并没有。

还有,1970年国防工业军管小组正式宣告结束工作,粟裕的任务也因此结束,周总理在和粟裕的谈话中说道:“军管小组工作结束了,部队你也回不去了,留在我身边工作吧!你仍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

粟裕于是就参加了国务院业务组的工作,负责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码头等方面的事情,一直干到1975年。在这5年的时间里,粟裕尽心尽力,工作做得很不错,周总理对他也很满意。

从职务级别来看,国务院业务组成员相当于副总理的角色。照这个道理,在下一届人大召开的时候,粟裕是完全可以成为副总理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业务组的其他同事大都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但粟裕没有。

此外,以粟裕将军的战略思想、军事才华、战争经验、历史地位来看,让他出任国防部部长、军委副主席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但粟裕在人生最后的26年中,并未担任过这些职务。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粟裕传》是经过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并且成立专门的编写组写的,该书曾如此评价粟裕所遭遇这种不得志:

“粟裕的许多对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具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观点和建议,不为有关部门重视,未能起到作用。他的军事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种种不公正对待,长期心情压抑,粟裕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

于是就有开头王必成将军在粟裕病逝后为老首长鸣不平的话。

张文碧将军因故不能参加粟裕追悼会,王必成:你敢!

在1958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的王必成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王必成随粟裕征战多年,长期在粟裕的领导下作战,是华野赫赫有名的“铁拳头”,和粟裕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在这次会议上,很多人都特别关注王必成的表态。

轮到王必成发言时,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严肃地说道:

“我跟随粟裕作战多年,不了解‘大阴谋’从何而来,但我对‘大’和‘谋’体会最深。当年济南战役即将胜利尚未结束,粟裕就向党中央、毛主席建议打淮海战役,基本解决蒋军助理。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左后我们取得了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这个‘谋’有多‘大’,我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

王必成的这番心声让粟裕倍感安慰,也让与会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会议结束后,贺龙元帅忍不住对人赞叹:“王必成这个人可信,可交!”

粟裕病逝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到了他长期战斗的华东诸省。楚青经过南京时,顺道去见了王必成,当时粟裕的老部下、时任南京军区顾问的张文碧将军也在场。

张文碧对楚青说,军区要我去参加学习,遗憾我不能为粟总送行了。听到这番话,和张文碧私交很好的王必成当场大怒,对着张文碧说道:“你敢!你要去,你必须去!”张文碧这才改口。

据王必成的女儿王苏炎回忆,王必成曾提出要给总政治部写信,反映粟裕的问题,但被顾全大局的楚青拦了下来。1994年,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发表了文章《追忆粟裕同志》,其中写道: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当时王必成将军已经去世,他已无法听到这个消息。文章刊登后,楚青立刻将报纸送到了王必成家,王必成的夫人则将报纸放在了丈夫的遗像前,以告慰他的英灵。

曲折的36年

从1958年到1984年病逝,这期间有26年的时间,然而到1994年,粟裕病逝后10年,中央军委才正式在官方文件上为粟裕平反。这其中又有哪些曲折呢?

有文章认为,粟裕的事情之所以被拖这么久,是因为58年反教条大会的会议领导小组组长是小平同志,大家顾及到小平同志的威信,才导致了事情的拖延。但这种看法是完全不对的。

据张震将军的回忆录记载,1980年国庆节前夕,杨得志和杨勇、张震一起到小平同志家里谈话,期间杨得志说自己想在全军院校会议上讲话,其中涉及到58年反教条,有人告诉杨得志,小平同志是当时的会议领导小组组长,你说58年反教条不对,这不是反到小平同志头上了吗?

小平听后当场表示:“这个问题可以讲,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当年我是反教条主义领导小组组长,那是组织指定的,我不好推辞……”

张震说:“小平同志还向我们讲了当年‘反教条主义’运动的复杂背景和具体经过。”

1981年11月23日,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震在全军防化战备会议上讲话称:“邓主席去年说,‘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

同样出自张震回忆:“早在1973年8月,小平同志就收到一位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牵连的同志的申诉信,他当即批示:‘反教条主义’是一件历史公案,拖了多年,当年受到冲击的同志,要求作出正确结论,是合理的。”

1986年10月刘伯承元帅病逝,21日,邓小平在《人民日报》发表《悼伯承》一文,文章又专门写道:“一九五八年批判他搞教条主义,那是不公正的……”

由此可见,小平同志从未因为当年自己会议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而拒绝给58年的反教条平反。

据粟裕秘书鞠开回忆:1979年8月,叶帅邀请粟裕一起去烟台休息,有一次粟裕去拜访叶帅,叶帅对他说:“关于你58年的问题,也应该解决一下了,这件事我向小平同志说过,他也点头了。你给中央写个报告吧!”

从这段回忆也可以看出,小平同志也一直认为粟裕当年是被错误批评的。

79年10月,粟裕从烟台返回北京后,立刻向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中央领导写了申诉报告,并得到了各位中央领导的批准,随后报告被送往总政治部办理。

为了尽早完成此事,粟裕曾亲自给时任总政主任的韦国清打过两次电话催问。后来过年的时候,粟裕又去拜访了聂荣臻元帅和徐向前元帅,请聂帅、徐帅帮忙说说话,两位老帅都答应了。但实际上,总政的报告并未送到聂帅和徐帅那里,两位老帅自然也就说不上话了。

韦国清

眼看事情没有办妥,粟裕便再次给叶帅写信,请他帮忙。叶帅于是叫办公室的同志给总政打电话询问,韦国清的秘书对此的回答是:总政党委讨论过一次了,这是涉及到对整个军委扩大会议评价的问题,牵连到的人和事很多,应该交由中央来处理。

如此一来二去,这件事就拖延了下来。

张震副主席亲自督办

1992年十四大之后,张震上将(开国中将,88年授上将)一直想方设法推进为老首长粟裕恢复名誉。

1993年10月28日,粟裕的老部下、南京军区离休干部金冶、谭肇之、秦叔瑾、黄野松、黄亦凡等5人联名给中央军委写了《建议召开粟裕同志逝世10周年纪念会或座谈会的报告》。报告呈送后,中央军委和总政的领导都认为这是解决粟裕问题最好的机会。

张震作为军委副主席,认为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决定立刻以写文章的方式来推进。1994年12月,在粟裕大将病逝10周年之际,刘华清和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联合署名的文章《追忆粟裕同志》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这也宣告这段前后持续了36年的蒙冤终于得到了澄清。

张震上将在解放战争中曾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粟裕)兵团参谋长,野战军副参谋长,曾协助粟裕指挥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发起后,张震和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联名提出将国军抑留在徐州地区逐步歼灭的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淮海战役有定策之功。

49年3月,张震担任3野参谋长、华东军区参谋长,又和粟裕一起组织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此后他率部攻占南京、杭州的重要城市,并向福建进军。

1952年3月,张震调入中央,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不久后中央批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离职休养治疗,副总参谋长粟裕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张震又在粟裕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

张震后来回忆说:“我在作战部时,在总参工作的首长只有聂荣臻和粟裕两位。我还是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习惯,分别称他们为聂总、粟总。”

58年反教条后,粟裕离开总参谋部,到了军事学院担任副院长,那时张震也是军事学院的副院长,但张震依旧非常尊敬粟裕,从不以“粟裕同志”或者“粟副院长”称呼他,而依旧称他为“粟总”。

粟裕和张震关系深厚,粟裕甚至还在救过张震一命。那是1968年5月的一个晚上,张震的儿子张海阳带着父亲沾血的衣服来到了粟裕家中,诉说了父亲被造反派刁难凌辱的遭遇。粟裕听后心痛不已,半夜给周总理打去电话,希望周总理解救张震。

周总理听后愤怒地说道:“他们这样做不对嘛!我打电话给他们。”周总理连夜给南京军区打了电话,张震因此得到解救。

张震和王必成等三野名将都是以“粟总”称呼粟裕的,开国中将周志坚(华野13纵队司令员)在回忆自己当年率部攻坚失利后:“粟总严厉地批评了我们。我拿着话筒,一句话也没说。首长的批评是对的,我从心里接受。”

在当时的军队中,只有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可以被称为“X老总”,林彪和粟裕因为年纪较小,所以被称为“林总”和“粟总”,中间没有“老”。

刘伯承元帅本来也应该被叫做“刘老总”,但他出于谦逊,从来不许部下这样称呼他,所以部下一直惯于称他为“刘司令员。”罗荣桓元帅和叶剑英元帅由于没有直接领导军队进行作战,他们则被称为“罗帅”和“叶帅”。

可见,粟裕在三野的威望是非常高的,而这完全是他用耀眼的军功和杰出的军事天才赢得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揭... 前言 在唐朝的辉煌篇章中,有一段历史被深深铭记——一位皇帝的统治,不仅改变了帝国的命运,更在历史长河...
原创 及... 侵华日军将领及川源七中将,与中村正雄是陆大第32期同学,在昆仑关战役期间,曾任第五师团步兵第9旅团长...
原创 1... 宋希濂与胡宗南在汉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长达六小时的密谈。这次会面对于两位国共内战中的重要人物来说,具...
原创 6... 引言 1951年春,一个冰雪消融的季节,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刚刚做好志愿军回国代表团接待等工作,准备...
原创 蒋... 1949年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 第三次“下野”的蒋介石臂挂拐杖,呆呆站立在母亲墓前,沉默不语。...
原创 晚... 1885年9月5日,原本是很平常的一天,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让很多人都陷入悲伤之中。作为晚晴第一硬...
原创 红... 徐海东指挥的红25军在当时是真的富得流油,正儿八经的德械军团!区区不到3000人的部队,不到20岁的...
原创 他... 他是北洋水师的英雄,为何半个世纪来,一直被认定是民族败类? 1962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叫《甲午风云...
原创 九...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在侠客行中用这两句话赞扬侠客的仗义,这句话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经典之所以...
原创 刘... 刘璋为什么不听谋士的劝告非要迎刘备入川呢? 人人都知道刘璋不行,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后,就开始惦记着要直...
原创 许... 毛主席让卫士修补拖鞋 1969年6月的一天,刚睡了几个小时的毛主席从床上醒来。 他先是看来一眼外面已...
原创 唐... 唐诗中最巧妙的一首“洞房”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一时成千古佳话 闺意诗,一般是写少女、少妇在闺阁中...
原创 何... 他是民国上将之一,他是黄埔军校的教官之一,他是蒋介石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但也曾多次与蒋介石不和,这位传...
原创 1... 寺庙是古代劳动人民信仰的象征,一直到了近代,人们对于寺庙仍然保持着崇高的敬仰,就连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
原创 徐...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后的世界有过无数的猜测,正是因为未知,所以人们只能将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一同埋葬,希...
原创 在... 高品彪,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国人名字,却是侵华日军将领的名字,此人曾担任高雄要塞司令官、第十五师团步兵第...
原创 朱...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走的很安心,留下年仅21岁、忧心忡忡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虽然即位称帝,但朱...
原创 此... 此人若非英年早逝,55年该是何军衔?继任者后来被授予元帅 湖南,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出现了无数的...
原创 为... 时代之变:汉化与胡化之间进行完全融合地典范,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已经不能复制了,特别是境内外的政治风向...
原创 冯... 一,西北国民军代总司令张之江 张之江是“五虎将”里面的老大,也是西北国民军中地位仅次于冯玉祥的,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