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究竟存不存在?虽然现在出土的龙山时代的文物以及有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文物无以数计,但是仍然有人对夏王朝的存在抱有怀疑态度,原因也很简单,无论是龙山时代还是有关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址都没有出土类似于殷墟那种大规模的文字的遗存,所以说这种怀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夏代真的不存在,那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有趣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就是成熟的文字,必须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殷墟的甲骨文是一种十分成熟的古文字,它分类齐全,词汇众多,可以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它不同于仰韶文化时期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是一种成熟的古文字,而在此之前发现的则只有一些刻画符号,试问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那么殷墟的甲骨文是凭空蹦出来的吗?
而且后世的周代,孔子等一些著名的学者多次引用《夏书》(收录在《尚书》之中,而尚书本来就是对于周代之前的典籍的整理,尚通上,意为上古之书)也就是夏代的典籍,而考古发现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以及不确定性,年代过于久远的文物的保存也会受制于当地的环境,所以说夏代初年出现文字并非完全不可信。
第二则是教育。“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具体功能也都大同小异,主要是分为三部分:习武射箭,教授生产技能,教授礼仪廉耻,而根据对于出土甲骨文的解读,先周时期的教育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论证:商代贵族子弟必须要接受骑马以及驾车和弓箭射击的训练,有时候商王甚至亲自担任教官,不仅如此,在习武方面,贵族子弟们必须学会武舞,一种近似于搏击性质的舞蹈,他们必须“执钺而舞”,这种舞蹈的训练很明显还是有很强的军事性的。
除了有关于武艺的训练,商代的学校还会教授贵族子弟祭祀时所唱的歌以及所跳之舞。由此可见商代的贵族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从上来教育中我们也可以依稀窥见夏代乃至于有虞氏贵族的教育,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应当是大同小异的。
和商代一样,夏代的占卜之风十分盛行,而且夏人的占卜和商人一样,都使用大量的龟甲,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奴隶社会,夏商统治者把自己打扮成上天的使者,负责沟通人间和上天,毫无疑问,夏朝和商朝都是宗教气氛浓郁的神权国家。夏代的一些特有的占卜方式,到了西周时期仍然流行,比如著名的“禹步”。
除了祭祀神灵之外,夏朝的统治者和商代的统治者一样,都对祖先进行频繁的祭祀,在二里头遗址的二号宫殿,殿后就有一座大墓,实际上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衣冠冢而已,因为该墓内并未出土任何有价值的文物,仅仅发现了一点朱砂的痕迹而已,连墓主人的尸骨的痕迹都未找到,可见该墓并未葬入任何人。而除此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的祭祀性质的建筑基址,附近都发现了许多的贵族墓葬,大多数随葬有玉器和铜器,可见其身份之高贵。
无论是文字,还是教育以及祭祀和原始的宗教信仰,这些在商代都是十分成熟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个数百年的过渡时期,这些能在商代发展的如此之成熟。综合来说,结合史书以及考古成果,夏朝的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夏王朝真的只是西周人编出来的,那么这些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中的有趣现象就很难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