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想找一件衬衣参加重要会议,已被卫士送人当尿布:没法补了
迪丽瓦拉
2025-07-07 01:35:54
0

1950年6月6日,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开幕后一天,毛主席要去参加大会,起床后边洗脸边交代卫士李家骥:“给我找一件新一点的衬衣穿。”

李家骥赶紧答应,可转眼就犯愁了,嘴里也开始嘟囔开来:“哪有新的啊?都是补丁的。”正在洗脸的毛主席听到了李家骥的嘟囔,说道:“就是你补过的那件。”

听毛主席这么一说,李家骥马上就明白了,可也更加犯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那还得从毛主席说的那件衬衣说起。

毛主席素来简朴,打仗的时候没有条件,解放后有条件了,他也还是保持一贯作风,因此,毛主席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的。毛主席常说:“没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点很容易做到;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条很难做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他的很多衣服都还是长征时穿过的,韩桂馨给补过,李家骥也给补过。毛主席点名的那件衬衣不但不是新的,而且由于太旧,还有过一个被撕开的“咧嘴故事”。

有一次,李家骥帮毛主席穿衬衣,谁知道那件衬衣实在太旧,都已经洗得薄如蝉翼了。李家骥一个不小心,稍一用力,后背处“嘶”的一声,开了一个一尺长的口子。

“怎么回事啊?”毛主席问道。

“主席,衬衣张大嘴了!”李家骥不好意思地回答。

毛主席明白是撕开了,也笑了起来,对李家骥说:“缝缝以后再穿。”

李家骥想尽办法,最后找了一条白布缝在了衬衣上。几天后,毛主席换衣服时见到了,还表扬李家骥针线活不错。毛主席当时还特地叮嘱李家骥:“这件衬衣可值钱了,没有我的同意谁也不能给我丢掉。”

当时李家骥并没有太在意毛主席的话,想不到这次主席点名要穿那件衬衣,还是去参加这样一次重要会议。李家骥一着急,灵机一动说:“找不到了!”

没想到毛主席还是坚持要穿,“总是放在哪个地方的,你去找一找。”

李家骥顿时蒙了,他上哪找去啊?那件衬衣根本已经不在毛主席的住处了。1950年3月初,毛主席结束了长达三个多月的苏联之行回到北京后,李家骥和李银桥给毛主席整理过一次衣服。当时,李家骥看到那件衬衣一穿就能撕破,虽然缝了白布条,可也根本不济事,而且一旦再破就没法补了。

当时,警卫班战士李凤华的爱人正好生了孩子,李家骥便自作主张,将那件衬衣送给李凤华,让他拿去给孩子做尿布了。毛主席这时候问起,李家骥怎么也不敢说自己把主席“新一点的”衬衣送给孩子当尿布了。

李家骥硬着头皮再次说“还是找不到”,毛主席此时已经洗好了脸,仍然坚持要穿那件衬衣,还嘟囔说:“难道这中南海还有人偷我的衬衣?”李家骥彻底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只得偷偷溜了出来,找李银桥搬救兵。

毛主席发现李家骥开溜了,更加生气了,让人赶紧把李家骥叫来。此时的李家骥,正在跟李银桥、叶子龙一起商量对策,听说毛主席生气了,三人都慌了神。李银桥是李家骥的顶头上司,决定跟他一起去见毛主席。

两人刚进门,就听到毛主席冲李家骥喊道:“李家骥,你是不是把我那件衬衣丢掉了?我不是说过,没有我的同意,谁也不能给丢掉吗?”

李家骥被骂得哑口无言,刚刚想好了检讨的话,准备承认错误时,突然灵机一动,说道:“主席,您那件衬衣实在没法补了,我见李凤华的孩子没衣服穿,就想用那件衬衣给孩子改一件小衣服不是挺好吗,这也不算浪费。所以,我没请示就把它送给了李凤华的爱人,让她改做小孩子衣服了。”

毛主席听说衬衣没有浪费,很快就转怒为喜,连说:“好,给孩子改件衣服穿,很好啊。”说完,毛主席就换上另一件衬衣,开会去了。留下李家骥在屋里,半天没缓过神来。

毛主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仅让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恋旧的心理。他不仅在友谊上恋旧,在使用的物件上也非常恋旧。因此,毛主席不愿意扔掉不能再穿的旧衣、旧鞋。在他眼里,凡是尚可利用的物品,不能大手大脚随意扔掉。

在毛主席用过的物品中,有一条毛巾被,上面打着形形色色52个补丁。那些缝补毛巾被的补丁,全都是毛主席平时用坏的破毛巾,也是毛主席特地叮嘱留下来不准扔掉的。

有一次,洗衣工人为毛主席洗毛巾被,一不小心给搓破了。工作人员认为不能再用了,就建议给毛主席换一条新的。可毛主席任凭怎么劝说都不同意更换,他还是那句话,“补一补还可以再用嘛。”

工作人员只得想办法再补补,这样又能用上几年。有时候毛巾被实在太破了,正常洗刷都没办法了,工作人员便将毛巾被浸泡在肥皂水中,然后再一人抓住一个角,在水中来回晃动。这样洗的毛巾被肯定没有搓洗的干净,但毛主席从不计较这些生活小节。

1954年8月,英国卸任首相艾德礼以工党领袖名义,率领英国工党代表团访问中国,毛主席接见了艾德礼。在准备接见时穿的衣服时,工作人员发现毛主席穿着一条后面轧满了罗纹补丁的裤子,就劝他换一条。毛主席却不同意换,他说:“不要紧,谁会看我后边呀!”

那是一条深灰色的西装裤子,建国初期在北京做的,已经穿了第五个年头了。除了后边的大块布丁外,裤腰的蓝白黄相间的竖条纹羽纱衬布也已经磨破了多处地方,看上去像纱线一样。裤膝盖等处的布料,也已经磨得发白。

穿着一条打着补丁的裤子接待外宾,这恐怕在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中,都是极其少见的了。但这些,并不妨碍毛主席的伟大,在当天的接见中,毛主席跟英国代表团畅谈国际形势,旁征博引,甚至连代表团中一位成员写过的文章,都被毛主席引用,让在座的佩服不已。

当天陪同接见的,除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内领导外,还有黄炎培、李济深、章伯钧、郭沫若等民主人士。当初,这些人就是亲眼见到了毛主席艰苦朴素的作风,真真正正地为人民着想,才会毅然放弃蒋介石的高官厚禄,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接见英国来的新朋友,毛主席不拘小节,面对国际上的老朋友,就更加不拘泥于陈规旧俗了,基本就是按照平时的生活习惯来。有一天,毛主席在书房接待越南来的胡志明,他穿了一件补了又补的白衬衣,脚上一双布拖鞋,袜子上的补丁非常明显。

不过,胡世明似乎更是无产阶级“风度”,赤脚穿着一双胶皮鞋。由于天气太热,毛主席的书房还没有空调,胡志明进屋时,衬衣已被汗水湿透了。毛主席一边跟胡志明握手,一边就替他解扣子:“脱了吧,快脱了吧!”

胡志明也干脆,说了声“自己来”,就解扣脱衣,把汗湿的衬衣脱了下来,挂在沙发扶手上。当时门外还有记者,毛主席走过去挥挥手,对那些记者说:“你们去吧,他是应我私人邀请来走亲戚的。

在一般人眼中,使用缝缝补补的东西显得很寒酸,如果不是贫困至极,迫不得已,谁会有如此作为。但毛主席却不这样认为,使用破旧的东西是一种节约行为,是共产党人时刻保持劳动人民阶级本色的标志。此外,毛主席也认为,旧东西穿起来更舒服一些。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现在还保存着一件睡衣,上面密密麻麻打了73个补丁。那件睡衣还是50年代初,由北京一位叫王子清的师傅为毛主席做的。主席一直穿到1971年,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穿它,穿了差不多20年。

事实上,那件睡衣穿到60年代初的时候,肘部、领口、袖子就都有了破洞。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看到破洞就用针线缝补一下,到后来实在不知道怎么补了,他们就请示主席换件新的。没有毛主席的同意,谁也不能擅自为他添置新东西。

毛主席拿过睡衣看了看,说:“还是不要换,再请人补补吧!”工作人员自己已经无从下手了,只好把睡衣送到总后勤部被服厂,那里的刘元奎师傅是个高手。经过刘师傅的精心缝补,几乎看不出补丁来,毛主席看了非常高兴。

于是,那件睡衣又历经多次破了补、补了破,又坚持了多年。到最后,工作人员洗衣服时,都不敢用手搓,只能放点洗衣粉,稍稍浸泡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清洗。即便是这样,到1971年,睡衣已经到了稍不留神就会破一个大口子的程度。实在无法再穿了,毛主席才同意换一件新的。

一件衣服73个补丁,应该算是“稀世珍品”了吧。我作为80后,没有经历过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我相信,即便是那个年代的寻常百姓,大概也不容易看到一件衣服上,补丁的密度如此之高了。

从1953年到1962年,整整10年时间里,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每次工作人员劝他做一件新的,他总是说:“我们国家现在还穷,布还很少。你们不也穿着补丁衣服么?为什么我就不能穿呢?”

一位警卫员曾回忆自己给毛主席洗衣服;

“我给主席洗衣服,因为好奇,一边洗一边数着衣服上的补丁,一块一块,大大小小加起来足足有16块。我小心心翼翼搓着衣服,一个不注意,又给搓出一个小洞来。主席是不会同意扔掉的,只能先晾起来,等到干后,我再给补上第17块补丁了。”

回到毛主席赶着去出席的七届三中全会,主席在会上提交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指出:我们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已经开始好转,但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在毛主席心里,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新中国成立,头等大事就是要取得经济状况的好转,而在这其中,关系千万农村劳动人民的土改又是重中之重。为此,国家机构的经费需要大量节俭,而作为国家主席的他坚持身体力行,将节约的品质发扬光大。

李家骥曾如此感叹:“如果主席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想窃国之资,谋私之财,又会是多大的资本家啊!而他呢,直到去世都没有一点私产!”

毛主席没有为自己谋取一点私产,却赢得了全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敬仰与感激。不仅仅是全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劳苦大众,都对毛主席无限推崇。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延安见到毛主席,亲眼目睹了他的朴素作风后,曾有言称:

“我未访延安前对中国前途甚为悲观。以为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已做了许多大事,此人现在正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

这句话说出来多少人的心声,毛主席在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就是大救星。

多年以后,李家骥已经离开了毛主席,有一次见到李凤华,跟他谈起找衬衣的事。李凤华告诉他,那件衬衣还在他那儿。李家骥听了大吃一惊,问李凤华怎么还留着。原来,李凤华拿到那件带着白布条的衬衣后,看到毛主席如此节俭,也舍不得给孩子当尿布,悄悄地保存起来了。

李凤华说:“有的夫妻俩每月几百元工资,还说苦不堪言,对照主席,真不知要汗颜多少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把脉殷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全国... 擘画文明传承新蓝图 殷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 安阳融媒记者 张俊军 文/图 2月26日,殷墟博...
探访阿曼巴特考古遗址 巴特考古遗址地处阿曼北部哈杰尔山脉南麓,是阿拉伯半岛青铜时代重要的文明见证。该遗址可追溯至公元前30...
原创 正... 1.关羽 关羽在单枪匹马的情况下,冲入护卫颜良的军队中斩杀颜良,并且毫发无损。袁绍手下的将领不说拦住...
原创 法... 近日 ,法总统马克龙在会见印总理莫迪后的联合声明中表示,法国视印度为战略合作伙伴,并支持其申请联合国...
原创 王...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一位社会主义者出现在2000多年前,因思想过于前卫,被怀疑是穿越过...
原创 梁... 民国时期,恰是西医进入中国的时期。 那时的西医还不成熟,中医也有许多迷信的成分。为了引进西医,为了让...
原创 唐... 影视剧《大明宫词》中有一段太平公主着男装上街游览的情节,街上有很多叫卖面具的小贩,太平被一个奇形怪状...
血染珠江:清军与南明水师的桨帆... 公元1647年,明清易代的烽火从关外烧至岭南,模式渐渐由陆战变为水战。其中,珠江中下游的对抗最为激烈...
原创 志... 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东吴没有什么好印象。尤其是它私自败盟,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擒杀了关羽,更是...
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 古往今来多少事儿,大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曾经的王朝起起落落,早已成了历史的尘埃。要是想知道...
原创 曾...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拿下锦州,使得长春成为一座孤城,城内守军有两支部队,一支是新7军,...
原创 此... 在国民党的将军中,90?人都做过一个人的学生。 这个人就是李明灏将军。 李明灏将军是一个很传奇的人。...
原创 甄... 甄嬛传:安陵容小产时甄嬛为何一直捂着鼻子?恐怕皇后至死都不知 《甄嬛传》可以算得上是国产宫斗剧里边非...
原创 魏... 天色微明,汉中城头一片肃杀。魏延神色凝重地望着远方,敌军的烽火若隐若现。十年来,他日夜操劳,誓死守护...
在汉代务农是什么体验(古籍今读... 西汉名臣晁错在《论贵粟疏》一文中提到农民勤苦时有这么一句话:“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
解码广州黄埔四千年文明层累与当... 陂头岭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现场航拍(资料图片) 图片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
原创 浙...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梁祝》 在上个世纪,曾有外国出...
原创 一... 若是一对一单挑且死战不退的话,三国中吕布能够打败张飞。而马超和许褚等人,若是和张飞对战的话,则有可能...
【象商文旅】推介殷商之源文旅商... 大象新闻记者 贺强 2月27日,商丘市殷商之源文旅项目推介会举行。据悉,活动期间共计13个签约项目...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现代作家...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