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张仪,魏冉和范睢,谁对秦国的功劳最大?这个问题就问题本身而言,答案并不复杂,但问题却隐藏了一个陷阱,就是事务的可量化型和不可替代性的区别。具体而言就是功劳的大小可以用参数量化,但历史角色本身的历史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好比眼睛、鼻子、嘴巴亦或耳朵,你能说哪个是可以或缺的吗?好的,回到问题本身,商鞅、张仪、魏冉和范雎,都是秦国崛起历史上响当当的著名宰辅,对秦国的发展壮大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各有各的特点,都是不可替代的历史弄潮儿!但就功绩大小而言,毋庸置疑,商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其后若一定要分一个二三四名,笔者的观点是,顺次为魏冉、张仪和范睢。下面为您一一道来:
首先说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秦国一举从农耕国家变成了耕战一体的战争机器,为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基础。商鞅变法由此堪称史上最成功的变法!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做大秦国为统一华夏奠定基础,也不在于开启了两千年封建文明之雏形,而更多地在于其对法治的坚守和笃行为广大后世法家提供了模范遵循,他排除万难,不顾一切的改革精神也是后世众多改革者的精神航标。商鞅的成就不仅在于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这也是他超越另外几位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是魏冉。对于这个排名,可能有不少人会质疑,因为他的名气和名声都不及张仪和范睢。抛开诸多场外因素,就事论事而言,魏冉的功绩既比其他两位全也比其他两位多。我们来看史记怎么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魏冉穰候的:”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用司马公的话说,秦在昭襄王一代,之所以能够在东面开疆扩土,削弱各路诸侯,打破合纵封锁,并且率先称帝于天下,主要都是魏冉的功劳!秦国在魏冉的治下,可谓是取得名和利的双丰收。魏冉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当然跟他贪欲和权力欲过强有关,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昭襄王夺权的政治需要,非魏冉无能也!
第三是张仪。如果说魏冉在名和利两方面都为秦国立了大功,那么张仪解决了秦国对外关系处理的问题。说张仪则必说苏秦。当时的情况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猛增,处于一超多强的形势。苏秦为了遏制秦国一家独大,说服各国采用合纵之策,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而张仪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针对性的制定了连横之策,建议秦国分别与六国中的动摇份子结盟,以分化联盟,各个击破。张仪的策略有效解决了秦国崛起路上必然遭遇的国际反对联盟,很好地隐藏和保护了秦国的发展势头,为之后的大举东出奠定坚实基础。这个意义上讲,张仪堪称秦国崛起过程中最重要的外交政策设计师。
第四是范睢。范雎出道于张仪和魏冉之后,彼时秦国已经具备了东出的雄厚势力。于是他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可见,他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了秦国如何东出以及东出的顺序问题。范睢的作用是在战术层面的,与前三者有层次上的差距。此外范睢也提醒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襄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