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43年开始,大蒙古国与南宋之间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之前,蒙军大多是在秋季南下攻宋,再于第二年春季返回北方。他们攻陷城池后,没有派兵或者只留少量兵力驻守。这些城池往往又被宋军夺回重建,例如襄阳、寿春、泗州等。
这一年,大蒙古国结束了第二次西征,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定都钦察草原上的拔都萨莱。大蒙古国的一部分兵力从西方返回,南宋将成为蒙军接下来的进攻重点。
大蒙古国征伐南宋的兵源得以补充后,蒙军也开始向南宋学习,在靠近边境的河南与安徽交界地区驻扎军队修复城池,召集百姓回来耕田。同时,蒙军还在江河上打造战船训练水师。从此,蒙军在蒙、宋边界附近也有了基地。
1244年秋,南宋刚刚在五河口修筑好防御工事后的一个月左右,蒙古大军就乘战船南下了。经过上次攻打寿春时,在五河口与刘虎激战中总结出的经验,蒙军水师出征会配备骑兵、步兵在两岸保护。
南宋许浦水军副都统赵文亮,奉命驻扎在五河口。镇江都统刘虎也带着水师赶来支援。双方又在五河口激战了数日。蒙军这种两岸偏师配合水师进攻的策略再次奏效,在五河口再次突破了刘虎、赵文亮的防线,进入了淮河。
蒙军虽然突破了五河口,但是也损失了不少兵力。当驻守在濠州的吕文德领兵赶来支援时,蒙军在吕文德、赵文亮、刘虎的三方夹击下战败退兵。
蒙军此时退兵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时经略京湖的孟珙,趁着蒙军南下两淮后方空虚之时主动出击,北上攻打申州、西平地区。蒙军后方不稳,在前线又吃了败仗,才匆忙收兵了。
这年秋天,蒙军也同时出兵攻进攻四川。入川的蒙古大军兵分两路,东路经大巴山南下,西路经利州向阆州前进。西路蒙军在路上遇到了宋军伏兵,败退至大巴山与东路汇合,之后一起朝巴州进军。打败巴州守军后,蒙军撤兵北归。
此前的第二次西征期间,耗费了大蒙古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蒙军对南宋征讨中很少有四川、京湖、两淮三线同时出兵的情况,大多只是两线作战。这使南宋获得喘息之机,可以在四川修筑山城,夺回襄阳、寿春等战略要地。
尤其是在针对京湖、两淮的攻掠中,蒙军多少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宋军还能时不时的北上袭扰蒙军。但是,从这一年开始,结束西征的大蒙古国可以专心攻略南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