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秦末汉初的历史舞台轰轰烈烈,简直就是一个烈火蔓延,诸侯满地的时代,但将这些人细分的话,其实也就两类人:一半刘邦,一半项羽。
刘邦代表了游侠群体,项羽代表了六国贵族群体。
首先,在大泽乡点燃第一把火的陈胜就是贵族后裔,他的祖上是以前陈国的贵族。陈国于公元前479年被楚国所灭,从此,陈国贵族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也断崖式下跌,到了陈胜时已经彻底和泥土混合在了一起,靠给人打短工混口饭吃。但这一点也不影响陈胜这只燕雀的鸿鹄之志和对“王侯将相”等大维度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一时期,贵族群体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项梁、项羽叔侄。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人,楚国灭亡后,项梁就带着项羽亡命天下。他们与秦帝国的矛盾不可兼容,在秦末的乱局中,这叔侄俩起事几乎就是一种必然。
是的,项羽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已经说明了一切。
当然,他们最初为了凝聚人心还是将楚怀王的后人熊心给找了出来立为了楚王。
与熊心相同命运的还有:魏王魏咎、赵王赵歇、韩王韩成。
他们王者的身份其实都被大打折扣,是大家为了在短时间内凝聚、整合当地的资源以更快地灭掉秦国才将他们推向前台的,几乎就是傀儡。
情况比较特殊的是齐国——
齐国在秦末的乱局中一枝独秀,既没有借势复国,也没有与大家展开合作一起灭秦,从头到尾几乎就是单干。
因为,田儋本来就是田氏王族。当陈胜起义的消息传来时,他与两个兄弟田荣和田横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将齐国的摊子给支棱了起来。
所以,齐国直至被韩信灭亡,独立性都极强。
燕国是一个特例,因为荆轲当年刺秦的举动激怒了嬴政,秦军在破城之后对燕国王族进行了团灭,以至于燕国都选不出一位王族后裔出来做燕王。
总结一下,六国贵族在秦国统一天下后命运的走向大概分为四种:
像熊心一样隐姓埋名流落民间,自生自灭;像项羽一般被秦国追杀;如田氏兄弟一样继续在自己的故土呆着,且影响力极强;有很大一部分被秦始皇强制性地迁徙到了关中,就地监控。
这些人都有更好地生存和恢复祖上荣光的共同诉求,当秦末的乱局开启之后这些人重新活跃几乎就是一种必然。
但陈胜虽然点燃了第一把火,让六国的复国运动达到高潮,可在项羽开启了“列国众王”以军功说话的时代时,这些六国的王族后裔也失去了他们的作用:楚怀王熊心被项羽截杀,韩王韩成也被项羽残杀,魏王魏豹的领土被无限压缩,赵王赵歇继续做着傀儡。
接下来就是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与另一派势力之间的角逐了。
是的,他们正是以刘邦为代表的游侠群体。
受战国时代风气的影响,刘邦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游侠,成为像信陵君那样天下皆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为此,他经常去信陵君当年的门客张耳家中,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另外,沛县当地的王陵、雍齿也和刘邦的标签一样,属于游侠群体。
这些人在秦国一统天下的大背景下命运分为三种:
像刘邦一样转型,成为秦国组织架构里的一分子,然后在最平常的生活里消磨时光;如张耳、陈馀一般被秦国通缉,亡命天涯;和王陵、雍齿一样呆在老家,在经营自己小日子的同时继续影响着当地。
所以,当秦末的乱局开启之后,这些人也主动或者被动融入了历史的大潮中——
张耳、陈馀属于主动者,因为他们本来就无路可走,陈胜给他们创造了机会。这两人先是投靠了陈胜的张楚政权,后来又协助武臣整合了赵国的各路资源,成为赵国实际上的话事人,为将为相;
刘邦属于半主动者,本来已经开启了亡命的模式但却在沛县众人的簇拥下成为沛县义军的领袖。经过一路升级打怪,刘邦最终收获了汉王的蛋糕;
王陵和雍齿则更多属于被动者。天下已经风起云涌,他们如果再不出来做点事情,只能被历史无情淘汰。所以,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王陵在当地迅速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而这数千人的队伍后来也成了王陵入股刘邦公司的原始股份;
与王陵模式相同的还有郦食其的弟弟郦商。这兄弟俩一个是专业为儒学的游士,一个是尚武好打抱不平的游侠。在秦末的乱局中郦食其以谋士的身份成为了刘邦的参谋,郦商以刚刚拉起的数千人的队伍为股份做了刘邦手底下的将军;
当然,英布、彭越这类人其实也应该归类于游侠群体。本来就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后来也借着陈胜的势拉起了数千人的队伍,横行江湖;
......
这些人被现实各种洗牌之后最后都到了刘邦的碗里。
当然,原因也是各不相同,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郦商属于主动的,张耳则是在走投无路之下的被动行为。
所以,与其说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斗争,不如说是刘邦和项羽代表的游侠和贵族群体之间的角逐。
最终,游侠群体胜出。
所以呀,汉朝初年,游侠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
有搭救项羽部将季布号称“汉朝第一大侠”的朱家、有汉景帝时代让名将周亚夫都与之倾心相交的剧孟、有汉武帝时代名震江湖的郭解......
但这些人也只存在于汉朝初年百废待兴的特殊时代。
随着汉武帝的即位,朝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打击地方豪杰的政策,这些游侠们也从此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是的,虽然他们有好打抱不平的侠义作风,但毕竟也经常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影响当地治安,绝对是个隐患。
那些六国的贵族也随着汉朝一直持续的“徙陵”政策被一批接一批地融入关中的生产秩序中,再加上时间的不断叠加,他们头上的贵族光环也日渐褪色,与平民没有什么区别。
从此,战国时代的贵族和游侠两个群体都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尘归尘,土归土。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汉文帝,确实聪明
/
点击下方名片(下方蓝色字体)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