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外蒙古独立至今,为何对中国有这么深的“偏见”?背后真相很沉重
迪丽瓦拉
2025-08-28 05:33:42
0

外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接中国。

按理说,作为邻居,在有中国保护和外贸加持的背景下,外蒙古应该对中国心存感激才对。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B站上有位叫作“乌鸦校尉”的知名UP主,曾经多次强调“外蒙古全民反华”的警示,以此警示国人不要对外蒙的民意心存幻想。

那么,如今的蒙古人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呢?关于这一切,还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外蒙对清朝的不满

说到蒙古人对中国人的不满情绪,主要源于清朝。

当时,蒙古在满族征服天下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清朝政权稳固后,却不再承认当初对蒙古的承诺了,让蒙古贵族十分不满。

甚至清朝为了自身的利益,还对蒙古采取了严密的控制与分化策略。

他们表面上宣扬“满蒙一家”,甚至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联系。

但实际上却通过设立众多旗县,将蒙古部落切割成无数小块,巅峰时期达到了200多个旗,那样一来,自然分化了蒙古部落的力量。

与此同时,清朝为了限制蒙古的军事发展,限制蒙古部落的人口增长,在其统治期间,在蒙古部落大力推广喇嘛教。

推广归推广,但还设立了一个条件,其中规定喇嘛教徒不得从事社会劳动,不准娶妻生子。

这样不仅限制了蒙古的发展,还从根本上解决了蒙古的人口问题,以至于3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蒙古一直还很落后。

外蒙古走向“独立”

基于以上原因,外蒙古人对清朝统治时期极为愤恨。

那不仅在其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均有展现,也为后来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外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

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此后,蒙古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包括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统治。

清朝时期,外蒙古被纳入清朝版图,成为重要的边疆地区,但清朝的诸多做法,很背离蒙古人的意愿,使得蒙古人对清朝心生不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迅速瓦解,外蒙古看到有机可乘,于是就开始寻求独立,当时蒙古内部政治局势发生了剧变。

1911年12月,外蒙古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成立了“大蒙古国”,但那一独立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1915年,《中俄蒙协约》签订后,外蒙古被迫接受中国的“特别保护权”,其独立地位受到限制。

1919年,北洋政府试图恢复对外蒙古的统治,但随着国内军阀混战的加剧,无力维持长期控制。

到了1921年,外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蒙古推翻了亲中国的政权,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45年,苏联、美国和英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协议,同意外蒙古维持现状。

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各种条件的制约下,不得不承认外蒙古独立,标志着其独立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然而蒙古国独立后才发现,当时的苏联妥妥的是第二个清政府。

独立后的蒙古,不仅没有得到苏联当时承诺的援助其发展工业的落地,而且苏联还名正言顺地开始向外蒙古的资源进行肆意的掠夺。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内部矛盾之际,即便1949年成立后也是一穷二白,外蒙古也没法依靠,由此即便委屈,也只能向着苏联靠拢。

那样一来,那时的中蒙关系自然随着我国与苏联关系的好坏,而发生着变化。

即中苏关系友好的时候,中蒙关系也好;中苏关系交恶时,中蒙关系也不太好。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苏联,因为外蒙古毕竟得看苏联的脸色。

要知道,当时的外蒙古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被苏联渗透和影响的非常严重。主要表现有两点:

其一,蒙古独立后,苏联为了更好的“管理”蒙古国,特意要求蒙古人放弃了其原本的文字,即成吉思汗时期所创的回鹘蒙古文。

而是采用与俄文有联系的“西里尔”文字进行交流和书写,由此如今外蒙古人很多人都不会书写传统的回鹘蒙文了。

外蒙偏见的现实因素

其二,在苏联的“控制”下,蒙古国内的所有广播和报纸媒体,都必须按照苏联的意愿进行传播。

由此,中苏关系交恶后,苏联为了笼络外蒙的人心,开始频繁地进行反华宣传,最终致使苏联解体前出生的外蒙古人对中国怀有极深的仇视。

不得不说,诸多历史因素致使外蒙古人看待我国时偏见丛生,由此他们对中国人也喜欢不起来。

除了历史原因,如今外蒙古人对我国不喜欢的原因,还有几个因素:

1、“羡慕嫉妒恨”的心理

在苏联解体前,蒙古国曾是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经互会)的重要成员,凭借苏联的大力援助,其人均GDP一度达到部分欧洲国家水平,经济状况十分可观。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经互会体系崩溃,蒙古国经济陷入困境,人均GDP跌出世界前一百。

与此同时,曾经他们看不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那种巨大的经济落差让部分外蒙古人难以接受,尤其是那些自幼接受反华宣传的民众,心理落差进一步加剧。

2、民族主义与错误史观

冷战结束后,蒙古国政府大力推行民族主义,提出“大蒙古史观”,将匈奴、鲜卑、柔然、辽等古代民族统统归为蒙古族先祖。

那样一来,自然形成了草原民族与中原对立的局面,这在蒙古人的心中也形成了一种对华屏障。

3、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矛盾

外蒙古独立后,其文化逐渐与俄罗斯靠拢,甚至废除了传统蒙古文。

与此同时,中国境内的内蒙古自治区不仅保留了传统蒙古文,还因中国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外蒙古。

那种文化与身份认同上的差异,让部分外蒙古人对内蒙古人产生嫉妒心理,进而将这种情绪延伸到对中国的偏见上。

4、外部舆论的影响

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性报道和抹黑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蒙古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那些不实信息与偏见被部分外蒙古人接受后,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但不管怎么说,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蒙关系一直保持着合作。

尤其是近年来,两国关系在高层引领下保持稳健发展,双方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致力于构建中蒙命运共同体。

蒙古国也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在台湾、涉藏、涉疆、涉港等问题上支持中方立场。

同时,在经贸合作上,中国还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

2023年,中蒙双边贸易额达到165.9亿美元,同比增长35.8%。

当前,中蒙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双方将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的对接,推动经贸、能源、环保等领域合作,加强民间交流与文化互鉴。

读者们,关于“外蒙古民间对中国的偏见”,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忽略了这两点。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
原创 李...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晨雾未散,玄武门前刀光剑影。这场持续不到半日的政变,却在史书上留下无数疑...
原创 原... 引言:蒙古族人骁勇善战,朱元璋最后能开创明朝276年的基业,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没有背景,没有权势,以...
原创 同... 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天底下最危险的职业,恐怕是"傀儡皇帝"?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曹魏40年崩塌,东...
原创 古... 从古至今我国对于死者的入葬事宜都是非常谨慎的,而古代和现代相比规矩要更多,在古代人们离世之后需要按照...
原创 苏... 宋朝文坛巨匠苏轼,可以说是古代交友最多的文人了,他不仅交朋友很广,而且还很复杂。既有朝中官员、文人墨...
原创 步... 作者:青灯 三国出枭雄,孙权、曹操、刘备三分天下。都是当时的翘楚,历史对于他们都是难分伯仲。 三个...
原创 原... 该如何对元朝进行评价,从哪一方面去了解它的历史,一直以来历史学家都对这个神秘的朝代解释较少,再到我们...
原创 公... 前言 公元641年,藏地天才少年松赞干布亲眼目睹十余天前还傲视天下的吐蕃大军,在一个深夜被唐军区区...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档案江西”音频展播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散落在江西各地的历朝历代的建筑,犹如一部凝固的赣...
原创 朱... 引言 首先,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自己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分清了主要对手和次要对手。反观李自成进入北京...
原创 蜀... 三国手杀哪家强,且看小锋来拆墙。各位客官老爷们大家好啊,小锋又和您见面了。 后人把诸葛亮、蒋琬、费祎...
原创 盘... **文咏珊** 人物介绍:段正淳与李青萝之女,慕容复表妹。她从小生活在没有男性的曼陀山庄,虽然天...
原创 曹... 众所周知,在封建时代一般都强调贞操观念,以宋明理学为例题中更是提到,男女之间的接触犹如防御盗贼一般,...
原创 章... 引言:相信很多人对于关羽的死都非常的遗憾,作为忠肝义胆的代表,即便是到了现如今社会,还是有很多人都非...
原创 苏... 苏联和美国在二战结束之后,经历了长达46年的冷战,最终苏联这个红色巨人轰然倒下。宣告了苏联在大国竞争...
原创 晚... 古时便有博学多才的陶渊明对不成器的儿子写下《责子》一诗,字字皆是对儿子怒其不争的酸楚与苦涩。 “天运...
原创 武... 武松断臂出家六和寺后,宋江等梁山好汉几乎都忘了他,多年之后,唯有一个人去看望了武松,并且还与他一起祭...
原创 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屈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成为了一位不朽的文化符号。他是楚国的重臣,也...
原创 林... 林冲为何一看到关胜就拼命,而张清连打梁山15员战将时,他却怂的不敢上场,甚至连一句狠话都没有! 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