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开国元帅刘伯承在接受了新的命令之后,前往南京创办新中国的第一所军事学校。
刘伯承知道此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也明白这个军校代表着什么,因而,他对此很是上心,平日里也是非常的忙碌。
刘伯承的精心筹备很是成功,军事学校创建也很顺利。
这本来是一件推动国家发展的大好事,却不想一场危机正在悄悄地向他靠近。
到底发生了什么?刘伯承又遭遇了什么呢?
一、“反教条”风暴
刘伯承军校成功创立后,因为学校内的优秀资源,刘伯承吸纳了很多英才,也培养出来了不少才俊。
军校的局势一片大好,毛主席见到这样的结果也很是欣慰。
为了帮助军校更好的发展,毛主席点将了很多人才给刘伯承调遣,其中就包括上将萧克与上将李达。
两人入军校后很是负责,平日里多是在忙工作。依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两人在有生之年能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数不胜数。
可是,到了1954年,变故发生了,两人不仅无法继续培养人才,就连自己也处于了危险地步。
这一切还要从元帅彭德怀成为国防部长开始说起。
1954年,由于彭德怀优秀的工作表现,他被提拔为了国防部长,主要负责处理中共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本来,彭德怀的行径并没有差错,但是,阴差阳错之下,彭德怀陷入了误区,并不自知地在军内掀起了“反教条”风暴。
风暴掀起、盛行后,彭德怀依旧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大肆行动,将萧克、李达列为“反党分子”的带头人物。
萧克、李达因为这一风波被批判,除了他们外,军校很多个高级干部也遭受了同样待遇。
尽管大家有心解释,可在“反教条”风暴的影响下也不过是无用之功。
军校很多干部都陷入了旋涡,军校院长又怎么可能置身于事外。就这样,退居幕后养病的刘伯承被迫进入京城,接受批判。
进京路上,刘伯承自然满心悲切,却也知道时势而为。
刘伯承做好了准备,因而当他抵达京城后,便拖着病躯上台检讨。
当刘伯承艰难地走上台,做检讨的时候,谩骂声如他预料一般传来,对此,刘伯承没有反驳,一一接受。
这之后,刘伯承遭受的批判也不少,身上的争议声也一直存在。因此,刘伯承主动提出了辞去职务。
这一举动后,刘伯承也遭受到了不少争议,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不仅如此,他还在晚年的时候重回组织,得到了善终。
二、庐山会议撤职
刘伯承得到了善终,造成这种情况的彭德怀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彭德怀的日子并不好过。
刘伯承被批判之初,彭德怀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做了一个有利国家的事情。然而,当冤屈发生在自己身上后,他却明白了自己的行为举止有多错误。
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在进行查漏补缺。
有了毛主席的发话,众人对此事非常上心,在不断地进行思考,彭德怀也是其中一员。不过,彭德怀的举动远比其他人更加多。
为了更好地总结,彭德怀先是一人进行了仔细思考,并将所想内容写到了纸上,然后,彭德怀又联系了委员胡乔木、主任田家英等一行人,将所写的内容供他们查看,并希望他们提供一些修改意见。
胡乔木、田家英对于彭德怀所写内容很是赞成,当时也就彭德怀信中写的事情进行讨论。几人意见大致一致,彭德怀也对所写内容更加自信。
确定这一点后,彭德怀没有仔细思考,便将信件修改了一番交给了毛主席。
彭德怀到底还是军人出身,并不明白政治中的弯弯绕绕。
当他将信件交给毛主席后,有心之人便抓住这一点下功夫,彭德怀、胡乔木等人的私下的言论更是被摆到了人前。
几人受尽了争议,彭德怀作为主要人物更是付出了代价,丢掉了职位,被划为“反党分子。”
彭德怀对于自己的遭遇很是不满,他也很是不服气,甚至还写了万言书给毛主席,希望毛主席能够重新审视这件事情。
对于彭德怀的举动,毛主席很是无奈,因为彭德怀除了行为越矩之外,言论上也是有不对之处的。
刚开始,毛主席给过彭德怀机会,与他谈话,希望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可惜,彭德怀并没有明白。
之后的日子里,彭德怀遭受的非议不断,在病痛的折磨下不幸离世。
三、背后的根因
回看刘伯承和彭德怀的人生,两人同样是落难,结局为何截然不同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两人被批判时的时代背景不同。
刘伯承被批判的时候,属于我党内部的第一次大型批判运动,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人们在批判进行的时候,都不敢过于严重;彭德怀被批判的时候,批判运动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批判的力度加重,再者,彭德怀处于风口浪尖,自然更加悲惨。
第二,两人的性格不同。
刘伯承在性格上偏向于儒将,在他被迫站上批判台后,刘伯承并没有据理力争要个说法,而是第一时间进行了认错检讨,反观彭德怀,被推上批判台后,不仅没有承认错误,多次上书要求撤销处分,还无视了毛主席的劝导,率性而为,也遭受到了不少的针对。
第三,毛主席的态度不同。
刘伯承的错误并不大,再加上他及时认错,及毛主席曾对刘伯承的信任,毛主席并没有对刘伯承过多怪罪;彭德怀不同,彭德怀犯错后不认错、拒绝沟通,拉远了他与毛主席之间的距离。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两人结局自然截然不同。
上一篇:中国史-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