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青年时代读“有字之书”下了很多的功夫。读“无字之书”也下了很多的功夫。
什么是“无字之书”呢?
就是深入社会实际、深入自然界、深入到万事万物中去观察、考察,了解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自然界,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革命者绘制革命蓝图,制定革命方针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这个读“无字之书”的过程,就是接触实际、把握实际的过程。
这种读书观念,在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头脑里就已经萌生。
1913年,他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整理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
“汗漫”,是不着边际的意思,还可用来形容势浩瀚。“九垓”,同九州,古时泛指全中国。
这里的“汗漫九垓”,是游历全中国的意思,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恢弘志向。
然而,使他受到直接启发的,是偶尔看到的一则消息。
1936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了这件事。
他说:“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着两位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仿他们为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试一试。”
于是,毛主席在1917的夏天,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游学”。
当时,正值学校放暑假,毛主席邀请在小学教书的老同学萧子升同行。
他们身无分文,仅带了简单的纸笔和雨伞等简易用品就出发了。两人一路步行,历时一个多月途径了五个县。一路上,他们的食宿多靠给学校、商店、大户人家写对联等换取。
在到达安化县城时,他们拜访了当地劝学所所长夏默庵。
夏先生时年64岁,学识渊博,熟读经史,平时喜欢吟诗作对,却也性格高傲,一向不理睬游学先生。
毛主席求见,两次被拒。他并不灰心,转而第三次登门拜访。
夏老先生只得开门求见,并挥笔写下了一幅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主席看过之后,很快对出了下联: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先生一看,连声称赞,留他们住下,彻夜长谈。临别时,还送给对方8元银洋。
那么,这幅对联妙在何处,为何让夏默庵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我们来看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一般人看到“绿杨枝”、“鸟声声”、“春”,就以为是说春天的美丽景色。
这是没有理解夏先生当时的心情。
试问,一个六十四岁并且脾气还有点倔的老头,大清早没睡醒就被吵起来,他还有心情欣赏春天的美景吗?
所以,这幅上联的真正含义是:大清早的,门外是哪只“鸟”在叫,这到底是春天来了,还是春天去了?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访客因为脸皮太薄,自己就走掉了。
可是毛主席不仅没走,并且对出了一幅精彩的下联。
这幅下联也很有意思: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你不是骂我“绿杨枝上鸟”吗,我就说你“青草池中蛙”,看一看会不会气歪你的胡子。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的下联中化用了《晋书》中的一个典故:
晋惠帝一次在华林园游玩时,听到蛤蟆的叫声,便问:“虾蟆叫是为官乎?私乎?”
意思是说,这蛤蟆的叫声是属于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左右随从回答他,蛤蟆在公家的地盘叫,就属于公家;在私人的地盘叫,就属于私人的。
所以,毛主席的下联是和夏先生的上联针锋相对的,你说我是“叫春”的鸟,那么我就问你:
你这只呱呱乱叫的青蛙,是属于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结果,毛主席不仅完整地对上了夏默庵的上联,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而且用历史典故巧妙还击,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难怪乎,夏先生一改之前的傲慢之态,视毛主席为座上客。
拜访夏默庵先生,是毛主席这次游学的一个小插曲,而更大的收获在于——
他接触了许多贫苦农民,亲眼目睹了挣扎在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走进绅士富家的深宅大院,体察到了人间贫富的巨大差别;
由此,更广泛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后来,他在许多的讲话中,联系古今中外的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
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入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却学习实际的知识。
他认为,这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用,人生永远学不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