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看到有人说:黄帝,包括后来的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都是出身于游牧民族。这些人说黄帝是游牧民族的考古依据是什么呢?他们的考古依据大多数都是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的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他们认为黄帝就出身于红山文化,而红山文化属于游牧民族的文化,所以黄帝就出身于游牧民族。
咱先不说红山文化和黄帝究竟有没有关系,咱先搞明白一个问题:谁告诉你红山文化是游牧民族的文化?
最早的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于1921年,1935年,考古学家对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一直到70年代,红山文化的遗址在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已经发现了近千处。所有的考古现象都说明,红山文化先民的生产方式仍然以农业为主。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主要有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石耜等,这些石器毫无疑问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型砍伐器以及石耜,它们主要与砍伐、垦荒、起土有关,石刀是收割粮食的生产工具,而石磨盘、石磨棒则是用来加工谷物(主要是粟、黍)的工具。例如在2010年发掘的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就发现了粟和黍的遗存。在赤峰敖汉旗七家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有关农业的生产工具,器型有石耜、石刀、石斧、石铲、石凿、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研磨器等等。
而红山文化先民的居住方式以定居为主,在辽宁朝阳的东山遗址,发现了5个红山文化居住址的早期房址。房址呈方形或圆形,房内有灶、陶器堆积遗存等,同时在内还发现了石斧、石刀之类和农业密切相关的石器。红山文化遗址的房屋以半地穴式的房屋为主,如赤峰敖汉旗七家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红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屋的结构就已经很完善了,房屋多呈“吕”字形,分为两个房间。在赤峰林西县柳树林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形制则可分为圆角长方形和长方形两种。
而实际上,红山文化先民早已经形成了以聚落为中心的共同体,在很多的红山文化遗址均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壕沟环绕。综合来说,整个红山文化根本就看不出来有任何游牧文化的痕迹,渔猎和畜牧业则只作为辅助性的经济来源。即使黄帝真的来自于红山文化,他也不可能和一些人嘴里的游牧民族扯上半点儿的关系。
红山文化是典型的定居文化,而更为向南的仰韶文化以及之后的河南,山东龙山文化则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粟作农业文化,就更和游牧文化扯不上关系了。换句话说,在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从今天陕西的东南部一直到山东半岛,农业都是先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畜牧业、渔猎都只能作为辅助性的经济来源,哪有什么游牧文化呢?
即使是在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大约5000年前),农业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家窑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农业生产工具,就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石、骨器就有2000余件,其中绝大多数的工具和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也是以定居为主。即使是拥有着“游牧文化特色”石城墙的石峁先民,农业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说,500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先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华夏人文始祖的黄帝根本不可能和游牧民族扯上关系。
从前我看过一本书叫《狼图腾》,这本书的作者就曾经把黄帝和游牧民族联系起来,而整部小说的基调就是吹捧游牧民族,又是狼性,又是输血,又是掠夺,又是扩张,中原王朝兴起的时候,那就是因为被游牧民族输了血,中央王朝衰弱的时候,那就是因为农业民族固有的劣根性,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游牧(渔猎)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一旦开始腐化堕落,那就是因为环境改变人。
狼性、输血、掠夺、扩张,这些概念还是很受当代一些中二青年的欢迎,所以大肆吹捧游牧民族自然也就不奇怪了。似乎快马弯刀就成了男人的浪漫,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努力耕作就成了被鄙视被掠夺的对象,有些人巴不得给自己造一个游牧民族的祖宗,就像民国时期的一些“大湿”想要给中国人换种一样,而思维进入工业时代的年轻人们,则会更加鄙视农民,认为这些人保守,顽固,不通情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所以在一些人的心里,哪怕黄帝被说成是一个欧罗巴人,他都绝对不能和农民占一点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