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2年,正在与顺治帝用膳的皇后孟古青,突然将筷子拍在了桌上。顺治柔和地问:“皇后这是为何?”孟古青一脸愠怒:“身为大清皇后,所用餐具竟然是银质的,岂不是笑话?”顺治随后陷入沉思。
孟古青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位废后。她是草原上最美的女子,也是性格最烈的女子。充满灵性的她是孝庄皇后一眼就相中的儿媳,也是由多尔衮为顺治安排的一桩婚事。
但是,自顺治13岁大婚之后,这对小夫妻只在一起生活了2年,向来脾气温和的顺治,竟然不顾母亲情面,忍无可忍地将孟古青废黜了。
作为堂堂蒙古国最尊贵的公主,桀骜不驯的孟古青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娘家。不久,竟然诞下了一个皇子。
若干年后,听闻这个消息的顺治想要接回皇子。而孟古青却豪气地说:“谁敢抢我儿子,我们立刻出兵。”那么,孟古青和顺治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孟古青是大名鼎鼎的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她的父亲就是蒙古国王吴克善,而布木布泰则是她的亲姑姑。如此尊贵的身份,难怪会被钦定为大清的开国皇后。
但是,孟古青自小就是在无拘无束的草原长大的,因为习惯了这种自由奔放的生活,她对皇宫的森严和礼仪很是不喜。只是她太漂亮了,也实在太尊贵了,吴克善想不到除了皇帝,天下还有哪个男子能配得上自己的女儿。
此时,顺治年幼,叔叔多尔衮当政,母亲不可违抗,他只有通过大婚才能昭示自己已经成年。就这样,他迎娶了美丽的表妹。
这段婚姻在最初就暗涌流动,而顺治对于多尔衮的恨意也渐渐萌发。传闻中他与母亲的暧昧,对国事的干政,以及对自己婚姻的把控,让顺治深藏叛逆,以至于多年后,多尔衮英年早逝,顺治甚至毁墓掘尸。
这场婚礼声势浩大,当时有一位传教士这样记载道:我亲眼见过西鞑靼给满清皇帝八万匹马作为礼物。这些礼物就是孟古青的陪嫁,是她无比尊崇地位的象征,更是她日后飞扬跋扈的资本。
与孟古青成婚之初,顺治十分尊重她。可是,孟古青就是无法适应宫廷生活,经常处于不顺心的状态。
孟古青骄纵且嫉妒心极强,她受不了顺治亲近任何妃子。起初,她会大耍脾气,以此表示不满。慢慢的,她的招数失灵了,干脆就看顺治翻哪位妃子的牌子,第二天就会以各种理由惩治这个大胆的小妖精。
从性格上来讲,孟古青和顺治格格不入。众所周知,顺治极其宠爱董鄂妃,他甚至在董鄂妃死后,常常拿二者相较,直言孟古青无论是气量还是性格都不如董鄂妃。孟古青输就输在,她性格骄纵,缺少董鄂妃的柔情。
从三观上来讲,孟古青和顺治更是天差地别。顺治皇帝喜欢读书,且最推崇汉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更想拥有一个灵魂伴侣。很显然,董鄂妃又符合标准了,而孟古青无法做到与他看星星看月亮,聊人生聊诗词歌赋。
那么,孟古青没有特长吗?必须有,她擅长骑马,马术超群。多巧,马背上打江山的大清朝,曾经痴迷马术的顺治,在爱上汉文化之后,精力就不在这了。
总之,孟古青和顺治就是天生的怨偶。但是,这些小事还不足以让顺治废后,真正让他对皇后厌烦的,还是两个人价值观的不同。
顺治很节俭,而且反对浪费。正是因为如此,为了不劳民伤财,他停止了多项进贡的耗资,将那些所谓的皇帝器具,新鲜食材全部暂停。反观孟古青呢?她习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对于物质的享受根本停不下来。
就在1652年的一天,帝后同桌而食,谁知,孟古青竟突然将一双银筷子拍在了桌子上。此举吓了专心致志思考问题的顺治一跳,但是,他仍然温和地问:“皇后这是怎么了?”
孟古青杏目圆瞪,愤恨地说:“身为大清皇后,竟然只用银质的筷子,传出去岂不是个笑话!”说完,愤然离席。
顺治没有放下筷子,而是继续陷入了沉思。孟古青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此举让自己在顺治心中的好感荡然无存。没几天,顺治在朝堂上提出了废后。
不难想象,顺治提出这个建议后,朝堂顿时就开了锅。有大臣拿此举不符合先例为由劝谏,也是好笑,顺治本就是第一位登基的皇帝,哪有什么先例?见皇帝心意已决,有人想到一个绝妙的点子:干脆设立东西两宫,将孟古青当成个摆设,也是给蒙古国一个面子。
顺治心意已决,他连个花架子都不想要,于是,他以“皇后无能”为由,表示了废后的决心。竟然有大臣回怼:女子无才便是德。忍无可忍的顺治拿出了自己的小本本,一本他专门用来记载皇后无德的《行状》。真是绝了,没听过哪家夫妻过日子,丈夫从结婚就专门准备一本黑料记事本的。不消说,这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了。
1654年,在分居两年后,顺治终于将孟古青废为“静妃”,此后,史书再无关于孟古青的半点记载。值得一提的是,废后诏书的第一条理由就是:此桩婚事又睿亲王多尔衮制定,并非自己选择。
1667年,朝鲜使臣在《朝鲜李朝实录》中记载:孟古青回到了大草原,生下了顺治的儿子。并且扬言,但凡朝廷赶来要孩子,他们必定出兵抵抗。
至此,这位开国第一废后的故事落下了帷幕。至于她究竟是在宫中孤独终老,还是霸气地回到了草原,各位看官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