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稍有感悟的人,在看到“行路难”的时候,总会心有感触。
这一点,想必李白也心有戚戚焉。
公元742年,在友人的推荐下,隐居的李白被征召入京。此时的他踌躇满志、洋洋得意: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胸怀理想的他认为,自己将被重用,像管仲、张良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
可是入京后,他实际上只做了个御用文人,在无法发挥心中抱负的同时,还受到权臣的排挤。
两年后,又被“赐金放还”,这实际上就是被变相赶出了长安。
在长安的朋友来为他践行,仕途无望的他深感仕途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组诗《行路难》。
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也被选入了教材。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路有好坏之分,行路也就有了难易之分。
对于普通人而言,往往更多的关注路是否易行,如果遇到行路难的情形,便会感叹生活不易。
李白既是文豪,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
作为普通人,李白对日常生活中的行路难易,一定有所感受;
作为不普通的人,也总能够对生活中的行路难产生延伸的思考。
所以,类似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样的话语当中,总有能够激起普通读者共鸣的地方——
道路崎岖,歧途甚多,所难者,不仅有脚下因为道路崎岖而引起的艰难,还有眼前因为歧途甚多引起的方向选择的艰难。
李白号称谪仙,在作《行路难》的时候,虽然没有斗酒诗百篇的豪情壮志,但是内心却依然充满希望。
诗中有“拔剑四顾”这一细节描写,这里完全有必要去深入解读。
如果李白真的因为仕途受挫而灰心丧气,那么其实就不可能有“拔剑”之举,因此在这里“拔剑”。实际上意味着李白并没有就此沉沦,心里依然是有追求的。
尽管在拔剑的时候,难免“四顾心茫然”,但是反过来想,在“四顾心茫然”的情况下,依然“拔剑”,其所表征的,不正是作者内心的火焰不灭吗?
下面的行文更为清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其知晓自己必定会有“闲来垂钓”的闲情逸致,但是内心又期待着“乘舟梦日边”。
这里的垂钓是有比喻的:
历史上的姜尚在九十多岁的时候还在溪边垂钓,最终得遇文王,遂成平生之志。
因此。作者自己所预想到的“垂钓”,实际上也有着这样的期待;
同样,乘舟梦日也是有比喻的:伊尹就曾梦见自己乘着小舟绕日月而过,最终为商汤所重用,青史留名。
作者用这样的比喻,正体现了内心的一种意愿。
其实,像李白这样胸怀理想是必须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既是对理想的阐述,也是对行路困难的描述。
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对困难的充分预估,要知道自己个人的理想如何与现实产生重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有融入现实并超越现实,才能最终改变现实;
如果只空有理想,却没有正确的实践路径,那是很难一展胸中的抱负的。
《行路难》一诗,既反映出作者李白在试图收缩之后的郁闷心情,同时又展现出一种异于常人的气势与格局。
从篇幅上来看,这首诗一共只有14句,不过82个字,在七言歌行当中只能算是篇幅比较短小的。
但是从内容上来看,《行路难》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内心的感情激荡,又能够准确地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尤其是诗人期盼得到国家的重用的心理。
这种心理体现在全诗当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一笔无疑是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一句,在李白的诗中,是对未来的期待,而在当下,已成为很多人用以自勉、并且可以期待的现实生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做最好的自己,等待属于你的那一份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