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在牧野一役中大破商军,攻入朝歌后,商纣王自焚身亡。作为战胜方的周武王理应扫清残余敌力,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分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继续由他统治殷商百姓。这一做法似乎有违常理,让人不解。究竟周武王是出于何种深远考虑?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以理服人心:周武王分封武庚,名正言顺赢得天下人心
当年武王伐纣的理由是商纣王"自绝于上天,违背日月星辰运行,疏远同祖兄弟,放弃祖训,徇私纲了淫乱之音"。这些罪行在今天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周人看来无疑是大逆不道。因此武王伐纣算是罪有应得,也算是上天的惩罚。
然而,武庚虽为纣王之子,却未曾犯下同样的罪过。若是周武王赶尽杀绝,肃清武庚和他麾下的殷商遗民,这无疑会引发更大的反抗。毕竟,那些殷人可都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保有自己的生活习俗,对纣王暴政也受尽了苦难。
周武王英明过人,当机立断分封了武庚为诸侯,继续由他统管朝歌和殷商百姓。这无疑是体现了周人的宽宏大量与仁德之心。武王不是赶尽杀绝,而是化干戈为治安,用仁德去感化殷人。这样一来,殷人自然就会拥戴服从,甘愿臣服于周天子之下。
周武王分封武庚的做法,无疑名正言顺、理有去从。他不是暴力征服,而是用仁爱的方式赢得天下人心。这样一来,周人就能够更加顺理成章地延续商朝旧制,更好地继承和统一天下。
可以说,分封武庚正是武王伐纣大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为今后周朝的大一统事业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武王分封武庚确实是英明神武的举措。
二、防患于未然:周武王用兄弟力量监控武庚
虽然分封武庚是名正言顺的做法,但武王并非毫无顾虑。毕竟武庚乃是商纣王的亲生儿子,他日后是否会怀有复仇之心并发动叛乱,这无疑是一大隐患。因此,在分封武庚之时,武王同时做出了一系列周密部署,用以监控和防范武庚。
首先,武王并未将武庚分封在太过偏远的地方,而是让他继续驻守朝歌城。朝歌原为商朝的都城,如今纵然易主,殷商遗民依旧云集于此,对武庚自然是拥戴有加。
其次,武王在朝歌城外围巧妙地分封了三位亲信重臣,形成了对朝歌的围堵之势。东面是封其幼弟管叔为卫国君主,卫国都城濒临朝歌城东;西面则封蔡叔为鄘国君主,鄘国领土正处朝歌西侧;而北面则有霍叔分封的邶国雄踞朝歌之上。这三员猛将无疑都是武王的亲信,他们的国力虽不及朝歌,却恰好形成了对朝歌的合围之势。
一旦武庚胆敢发动叛乱,这三面夹击之力自然凶猛无比。届时,武王手下精锐大军只需一鼓作气,顷刻间就能将朝歌包围并吞灭武庚的势力。从这层布局可见,武王对武庚确实是防患于未然、留有后手。
不仅如此,武王回到了本土的都城丰镐之后,还亲自督战修筑了雒邑城,这座新都城正好南望朝歌,可谓是箭在弦上、随时可发。武王并非毫无顾虑,相反在防范武庚叛乱这件事上,他运筹帷幄、万全之策。
三、以战止战:周武王三步走完成战略目标
武王伐纣虽然一举击破了商朝的统治,但要彻底肃清殷商余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毕竟纵观当时的天下局势,忠于商纣王的诸侯国家仍大量存在,商军主力部队也尚未被全部消灭。因此,武王没有一鼓作气将商朝彻底推翻,而是选择分三步走,以战止战,循序渐进完成了战略目标。
第一步就是先下手除掉商纣王这一臂膀。武王避开商军主力,迂回进逼朝歌都城,最终逼使纣王自焚身亡。这一役虽未全歼商军,却斩断了纣王的统帅。
随后的第二步便是借助武庚叛乱的机会,一举肃清所有顽固的商人残余势力。正如前文所述,武王分封武庚,暗中严密布控监视,无非是想等待着武庚自投罗网。果不其然,武庚很快就联合其余商人发动了叛乱。这一次,武王得以名正言顺出兵讨伐,一举消灭了武庚的余孽。
完成了上述两步之后,武王的最终目标则是平定和臣服所有其余仍旧忠于商朝的诸侯国。做法上,武王并非一味施加武力威慑,而是灵活运用了各种政治手段,比如分封功臣、重用旧贵族等,最终让这些昔日的商朝藩属臣服于周朝的统治。
从这个角度看,武王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循序渐进、以战止战的策略,充满了智慧和远见。他先斩草除根,肃清了商朝根基;再将商朝余党一网打尽;最后则用仁德教化和其他政治手段,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这一系列精心部署,堪称是将战争的成本和代价降到了最低,也为后世周朝的发展奠定了非凡的基础。
四、权衡利弊:周武王的豪赌与深谋远虑
回顾武王伐纣的整个过程,其中折射出武王深谋远虑、权衡利弊的卓越才智。他未直接铲除武庚的做法,实则是一场极为冒险的豪赌。
武王料定武庚迟早会发动叛乱,借此一举扫清所有商朝顽固残余势力。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直接消灭武庚无疑会引发商人的强烈反抗,战火或将持续不断。相比之下,若是借助武庚的内乱,一举将商人余孽绞杀,无疑会大大减少战乱的代价。
然而,这场豪赌的风险也是非同小可的。武庚手中毕竟掌控着庞大的殷商遗民,如果他临阵反戈、主动向周人开战,后果将不堪设想。届时武王将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单凭有限的周人兵力很难对抗。
这无疑是一次极为危险的赌博,稍有差池就可能酿成惨败。然而武王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了这条赌命的道路。从另一个层面看,这或许也正体现出了武王的大无畏气概和过人的智慧。
当年分封武庚之时,武王已是深思熟虑、运筹帷幄。他将周人的根据地选在了西安一带,修筑了陆浑新都雒邑城,暗中监控着武庚的一举一动。一旦武庚起了异心,雒邑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就将成为坚实的战略要地,可以借助地利人和对抗武庚的进攻。
尽管如此,即便做足了万全准备,武王在晚年时还是深恐武庚会发动内乱,以致夜不能寐。这从侧面印证了武王分封武庚的决策是一场赌博,风险之高可见一斑。
五、传位相托:周公继武王伟业,平定武庚叛乱
武王在位期间,一直如临深渊,对武庚的潜在威胁保持高度警惕。这种忧虑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武王驾崩后不久,武庚果然就联合了其他诸侯国发动了叛乱。
当时,武王之子朝均(太子)已继位成为周王,而武王的弟弟周公则掌管军队的统帅大权。得知武庚等人的叛乱消息后,周公迅速运筹帷幄,亲自统兵前往平叛。
首先,周公调集了周朝的主力军队,包括六师都尉率领的步兵骑兵等,一路东征直扑朝歌。与此同时,西面的濮人也蠢蠢欲动,准备加入武庚的叛军阵营。眼见形势岌岌可危,周公英明果断,命令周人主力军阵以最快速度从朝歌城南边绕过,先期切断了濮人的增援。
经过数月的艰苦作战,周军主力终于彻底包围了朝歌城。武庚无路可退,只得率领亲信数万人宁死不屈。双方在朝歌城外血战数日,武庚仍旧无法摆脱被围之地。最终,朝歌城陷落,武庚等人都被生擒活捉。
周公回师之时,直接将武庚等人押解回周王朝所在地雒邑,经过简单审判后一一处决。此役不仅肃清了最后的商朝遗民,更重要的是平定了天下的各路动乱,从此扫清了周朝继续统治的最大障碍。
随后,周公将功臣重新分封有方,使其镇守各地,同时将原有的诸侯国家重新纳入版图。就这样,经过武王与周公两代人的艰辛开疆,周朝的统治疆域大为扩张,版图日益坚固。这正是武王远见卓识的结果,他为后世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