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刘少奇是人不是鬼!康生是鬼不是人!
迪丽瓦拉
2025-07-07 15:33:35
0

毛泽东,这一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册中,恰如其人在群山中的独特峰顶,独一无二。

他在民族最危如累卵之秋,挺身而出,掀起一幕幕历史的巨变,使中华之舟终于扬帆于世界东方的宽广舞台。

然而,历史之人,未必圣明无过。

与他那不朽的功绩相比,毛泽东亦有其个中短处与失策之举,使得后世评说,议论纷纭。

但不容否认的是,他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影响了一国的命运,塑造了亿万人民的未来。

陈云: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刘少奇是人不是鬼!康生是鬼不是人!

他是如何做到的?

陈云同志曾经留下三句话,颇有深意:“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刘少奇是人不是鬼,康生是鬼不是人。”

这三句话不仅评述了毛泽东、刘少奇、康生三位不同的历史人物,更映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神鬼观念。

当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尚未制定,毛泽东的神化尚未得到破除,刘少奇的冤屈尚未得到昭雪,而康生因其早逝,其上仍罩着种种的光环。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不少人心中毛主席仍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刘少奇还是名誉扫地的鬼,康生则被视为有血有肉之人。

陈云的这番话,宛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劈开了世人心中的迷雾,破除了固化已久的偏见,其言辞犀利,直指问题的核心。

1956年9月13日,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陈云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陈云:“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

“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

这番话里,毛泽东不仅以政治家的视角,而且以战略家的眼光,对陈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云之所以能得到“好人”之誉,关键在于他的“公道”与“能干”二者兼备,彼此相辅相成,既是他作为党的高级领导者的根基,也是他能够历经考验、名留青史的保证。

所以说,陈云同志的这三句话,是非常有分量的。

然而,陈云的这三句话,虽然洞察秋毫,却也留给后人一个谜:毛主席既然不是神而是凡人,何以能成就那等非凡的壮举?

是他非凡的个人魅力,还是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

他是属于人民的英雄

毛主席,到底是被时代潮流推上历史舞台的普通人,还是至高无上的天神?

他是人民的领袖,还是帝王将相?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沉思一下历史的真实面目。

翻阅那一部尘封的中国近现代史,你会发现,毛泽东所处的年代,确实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正是这样的历史环境,将毛泽东推到了中国现代化的舞台中心,让他在那个舞台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就如“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1961年韶山之行中所言:“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这才是英雄与时代相辅相成的真正写照。

毛泽东是血肉之躯,非神话中人。

他曾与母亲同行至南岳山,虔诚拜访佛祖,却对父亲的不信佛有过明显不满。

他不仅反对传统的包办婚姻,也挑战过父权的严苛,被视为家中的大逆不道。

尽管有人将他视为呼风唤雨的英雄,但他也曾以“二十八画生”名义征集朋友,却鲜有回应。

1927年在浏阳的一次险遭不测,他差点命丧黄泉,幸得塞给看守几个铜板,匆匆逃入草丛,方才捡回一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程中,毛泽东也曾历经风风雨雨,三起三落。他有过被孤立、被排挤,遭人误解,受尽委屈的日子。

这些坎坷,不仅锻造了他的意志,也显现了他的人性。

他既是人民的儿子,也是那位站在时代风口,乘风破浪的英雄。

他从青少年时期便展露头角,不仅仅因其过人的聪明才智,更因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伟大的抱负。

倘若说起他的童年,便不得不提那时他对《三国》与《水浒》的痴迷。

在南岸的私塾里,他总是机智地将课本竖起,遮挡老师的视线,偷读心爱的小说,而对笔下英雄的不幸遭遇深感不平。

然而,当老师点名让他背诵《离骚》时,他却能滔滔不绝,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令老师哭笑不得,可谓是机智与学识兼备。

1910年秋,告别了专制且刻薄的父亲,毛泽东离开了闭塞的韶山冲,迈向湘乡东山小学堂的路途。

是时,他初尝诗歌以表达志向,留下了那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

青年毛泽东的生活中,诗词常伴其左右,他用之以抒发豪情壮志,如同一位诗人般热爱这波澜壮阔的世界。

他不仅酷爱游泳,还曾在江水激荡中畅想“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面对广阔的天地,他也曾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刻疑问。

若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他已显露出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使命感,仿佛天下大事,皆是他肩上的担子。

至1944年,已步入中年的毛泽东,则更显得信心十足,筹谋深远。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对毛泽东的评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他认为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几乎是天命般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根植于他深厚的活力之中。

斯诺感受到毛泽东的非凡之处,源自他对中国广大农民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他们构成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虽贫穷饥饿、长期受剥削,却依旧保持宽厚大度、勇敢无畏,甚至敢于起义反抗的精神。

如果这些农民的要求和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真能复兴中国,那么,在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层面上,毛泽东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是肉体凡胎的巨人

中国自古以来,总是将自知之明视为君子必备的美德。

毛泽东早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便已洞悉自知的重要性。

他在深刻批评“五四”运动前夕社会改革的种种流弊时,便明白了。

今日之乱象,皆因一味妄谈改革而不知己之力量何在。所谓变革者,非但需明白外界,更须洞悉内心;未有内省之明,未有外观之识,便是根本之病。

若不明了自身的真实能力,盲目地谈论改革,实属可笑。

在中共历史上,那些“左”倾机会主义者往往因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屡遭挫折,他们的失败,可谓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典型。

然而,真正做到自知非易事,正如《贞观政要》所言:“知人固难,自知尤难。”

自知之难,难在它不仅需要冷静的理智,更需无畏的勇气——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这往往与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发生冲突。

毛泽东对此颇有感触,他曾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他经常引用明代杨椒山的诗句来表达他的人生哲学:“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毛泽东在一次与秘书梅白的谈话中提到,这两句诗早已成为他的行事准则,尤其是“遇事虚怀”,其难度在于“遇事”二字,意即在不同情境下能否保持开放的心态;而“察群言”则不仅仅是观察表象,更是深入理解、洞察民意。

尽管“虚怀”与“自知”往往难以兼得,毛泽东仍力求做到了一个领导者所能及的最大限度。

他时常提醒身边的同事与干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都是幼稚可笑的。”并且,他特意补充一句:“包括我自己。

对于他自己,他历来是有自知之明的。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曾将彭德怀的“意见书”轻易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察觉到自己的判断未必尽如人意。

最终,在深刻的反思之后,他对彭德怀吐露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也许真理在你手上。”

或许是这次深刻的自我省察让他有所触动。

在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他曾对卫士张仙明感慨道:“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

这种自我认知,是对自身优缺点的坦诚接受。

毛泽东深知,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有勇气去改变,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修养。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便经常以梁启超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的理念激励自己,并进一步提出“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力求不断自我更新。

自胜,是在理智的指引下,对自我的本性进行有意的控制与调整。

毛泽东坦承自己“个性不好束缚”,他的个性如同他的书法风格。

他曾自嘲地对萧子升说:“你一个小格子里能写两个字,而我写两个字得占三个格子。”但在需要自我约束的时刻,他展示出惊人的自制力。

毛泽东虽嗜烟如命,但在重庆谈判期间与蒋介石面对面交涉时,竟然能做到一支烟也不抽。

这一行为让蒋介石惊讶不已。

他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

据说他每天要抽一听烟,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竟一支不吸。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毛泽东的这种“忍劲”,不仅令对手敬佩,也成为了他能够成就大业的重要因素。

他能在必要时刻耐心等待,忍受种种不便,直至机遇成熟,方才果断行动

其实人们都知道,他实乃凡胎肉身,绝非仙界下凡之神,更非何等救世主!

然而,他是情感丰沛之人,胸襟宽广之人,有着不凡的情怀和博大的志向。

他的确是出类拔萃,可谓人中之龙凤、天选之杰出子弟!

他是韶山农户的骄傲,中国大地的儿子,是亿万人民心中那位能撼山易海、挺立云端的巨人!

毛泽东,不只是高高在上的领袖,更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他生于湖南的小村,长于风起云涌的民国岁月,从那红砖黑瓦的农家走出,走向了广袤的中国大地,最终成为引领时代的巨擘。

在他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斗争的力量。

说他是神,未免夸大其词;说他是凡人,又似乎平淡无奇。

但谁能否认,正是这位“凡人”,以他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影响了一国的命运,塑造了亿万人民的未来?

他的故事,既有波澜壮阔的篇章,也有凡人情感的点滴;既有高山仰止的伟业,也有平凡世界的温暖与冷漠。

他就是那位在历史中,承载着人民重望,孕育着民族梦想的伟人。

不是因为他无所不能,而是因为他敢于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因为他从未犯错,而是因为他从每一个跌倒中都能坚强地站起来。

毛泽东,这个名字,或许在不同的人看来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无可否认,他是那位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依旧坚持自己信念,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大地之子”,是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不可磨灭的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

《烈日秋霜 李乔历史随笔》

李乔

《领导情商 下》

侯树森等主编

说说你的看法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二...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秦皇陵兵马俑被发现以来,一直就震撼着世界,更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和“二十世纪...
资阳蒙溪河史前文化遗址群或将改...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考古的发现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先民生活的认知。四川资阳蒙溪河文化遗址,这一沉睡了5万...
原创 2... 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原创 党...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关于少数民族的分类,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但这个...
原创 从... 他出生于湖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一毕业就拥有了令人艳羡不已的外交部工作。 他...
原创 《... 《三国演义》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等,每一个...
原创 1... 1、最短的战争:38分钟灭一国,连枪炮都没用上 1896年,英国与非洲小国桑给巴尔爆发了一场“史上...
原创 加... 2023年2月底,加拿大政府宣布跟随美国政策禁用国际移动端应用TikTok,不过这条新闻并不会令人感...
原创 出... 公孙瓒出身贵族,仪表堂堂,威武雄壮,聪明有学识,可以说是一枚很有才气的帅哥。与刘备、刘德然一起曾就学...
原创 谁... 因工作需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盐业历史,找到一本《盐宗史话:先秦卷》,一本百六十多页的小书。读起来还挺有...
原创 明... 明朝皇室的爵位制度,分成了以下8个等级: 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
原创 “... 戈尔巴乔夫死了。 由于常年淡出舆论视线,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他,甚至还有很多人都认为他早就去世。但真相...
原创 明... 张献忠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也是坚定的明朝反对者,明朝的灭亡他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张献忠...
原创 不... 1982年,一位已经九十岁的老人时隔二十多年后第二次向中央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几个月后,他的入党申请书...
原创 一... 唐朝有两个“军神”,前有李靖,后有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
原创 《... 公元1572年,隆庆皇帝朱载坖腰酸腿软,太医婉转告诫道:“陛下龙体要紧,暂停房事为宜。” 朱载坖撇嘴...
原创 中... 古装剧,作为电视剧的一大重要类型,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众多,各种题材的故事层出不穷,...
第三次“瓜分狂潮”,谁在肢解2... 世界局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瓜分欧洲成为未来的重要议题。这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历史的车...
原创 秦... 《西江月·秦琼》曾言:“文韬武略奇谋,江山社稷胸腹。”隋唐之际,秦琼大名响彻一方,南征北战间,秦琼战...
原创 清... 前言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杉鬓发焦。——杜荀鹤 能被称之为强国,军事力量必须强悍,比如俄罗斯,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