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寻欢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共有十位开国元勋获得元帅军衔,被后世尊称为“开国十大元帅”。
但是熟悉党史的看官应该知道,有资格获得元帅军衔的远不止十个人,按资历、按功劳,周公、邓公等人也都能进入元帅之列。
尤其还有一人,坊间数十年来津津乐道,认为其也可以被授予元帅,他就是元帅之下第一人的粟裕大将。
1955年周总理向十位大将授衔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粟裕最终未获元帅之名,但是仍被民间誉为“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粟裕的能力与名望可见一斑。
1949年,刘伯承元帅在《人民日报》上公开表示他对粟裕的赞赏,他评价粟裕是“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正如刘帅所言,粟裕一生百战百胜,不过“常胜将军”毕竟不是“全胜将军”,粟裕大将也曾打过败仗,此人可谓是粟裕将军的头号对手,他就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胡琏。
一、胡琏的军事才能
胡琏是陕西华州人,父母都是贫农,尽管出身卑微,但是胡琏自小便聪颖好学,18岁时就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和他同期的学生还有林彪、张灵甫等人。
胡琏在校期间表现十分优异,毕业后就随军北伐,凭借军功,胡琏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连长。
青年才俊的胡琏很快受到国军高层的赏识,时任十八军军长的陈诚向胡琏抛出橄榄枝,胡琏也是识时务,呼之即来,投靠了陈诚,成为“土木系”的一员悍将。(注:“土木系”指以陈诚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国军另有胡宗南系与汤恩伯系等集团)
1929年至1934年间,胡琏先后参加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以及数次对中共苏区的“围剿”,因英勇善战而名声大噪,被外界称为国军中的“常胜将军”。
分析胡琏的作战风格后,我们可以发现,胡琏有张灵甫的“悍”,却没有张灵甫的“骄”,胡琏追求稳扎稳打却又机智狡猾、不墨守成规,实乃一个劲敌。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到:“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伺机取胜”。国军将领中能获毛主席如此评价者,少之又少,胡琏的难缠程度可想而知。
粟裕则是我军的“常胜将军”,粟裕的作战风格是奇中有险,险中有奇,一旦认定,就雷厉风行,绝不拖沓。
在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战斗中,粟裕都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取得辉煌战果。《卫公兵法》有言:“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在笔者看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粟裕将军,十分恰当。
二、粟裕和胡琏的首次交手
解放战争爆发后,两军中的常胜将军终于在战场相遇。
1946年中旬,国军精锐开始向华东解放区发起进攻,经过四个月的时间,国军以死伤十多万的代价,先后占领苏中、淮南以及淮北等地区。
蒋介石狂妄的叫嚣道,要“一举结束苏北战事”,同年10月,蒋介石拟定派出12个整编师,分为四路,向苏北地区发起总攻,四路中有一路是:由戴之奇率领整编第69师,胡琏率领整编第11师协同,进攻沭阳、新安镇(今新沂)地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时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是陈毅,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则是粟裕,陈、粟两人围绕着苏北地图,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认定:国军此番气势汹汹,分为四路进攻,然而进攻的正面战场跨度太大,各路支援不便,可以分而击之。
再三商量后,粟裕决定先拿戴之奇一路开刀。
粟裕当即作出部署:
一,第一纵队集结在郯城西南区域,随时准备战斗;
二,第九纵队前往宿迁北部,监视宿迁方向的敌军,狙击敌方援兵;
三,第七纵队和第十纵队抽出三个旅,急行至盐城地区,监视东台方向的敌军;
四,第十纵队前往涟水,监视淮阴方向的敌军;
五,第二纵队前往沭阳,随时迎战。
万事俱备,只待敌军。
12月13日,国军第69、第11师出动,其中,第69师为左翼,进攻新安镇,第11师为右翼,进攻沭阳地区。
戴之奇贪功冒进,想要率先击败解放军,到蒋介石面前请赏,而胡琏却是小心谨慎,慢腾腾的在后面晃悠着,第69师和第11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12月15日,戴之奇部进入我军埋伏圈,第一、第二、第九纵队立即发动进攻,第69师溃不成军。眼见大事不妙,戴之奇立即向胡琏发去电报,要求第11师火速支援。
接到第69师求援信号后,胡琏惊疑不定,他有两方面的顾虑,第一:自己亲自率领第11师去支援,万一着了解放军的道,再被包围又该如何?第二:派遣一部分兵力前去援救,一旦如此,第11师力量必然削弱,如果解放军的主要目标是第11师,到时候可就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
犹豫再三后,胡琏决定派遣两个旅佯装支援,看看解放军的目标何在。
事实证明,胡琏多虑了,因为这两个旅根本就没有冲出粟裕布下狙击线,眼见粟裕明摆着是要分开吃掉,胡琏二话不说,直接后撤。
最终第69师被歼灭,戴之奇自杀,自此之后,胡琏对粟裕有了新的认识,在面对粟裕时,他变得更加狡猾谨慎。
粟裕与胡琏的第一次交锋,以胡琏撤退结束,粟裕胜出。
三、时隔半年,粟、胡二人再争锋
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仍心有不甘,又重新整合了11个整编师,计划进攻鲁中一带,消灭华东野战军。
陈毅、粟裕二人再度联手,部署了四个纵队和敌军正面作战,另派遣出三个纵队进攻泰安,两个纵队南下鲁南。
解放军的主动进攻,让微操大师蒋介石乱了手脚,连忙调动第五军七个师支援各地,此举无疑是“拆东墙补西墙”,一共就11个师,结果被调走七个,正面战场就剩4个师,国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原地驻防。
而我军却在沂水地区集结了4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眼见国军兵力大减,粟裕当机立断,决定在南麻地区围歼4个师中的国军第十一师,该师的统帅正是胡琏。
粟裕做出的部署如下:
1.二纵、六纵、九纵负责南麻地区的作战任务;
2.七纵由东里店以北,从东向西切入,阻断胡琏和其余几个师的联系。
1947年7月17日,我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天的战斗,三个纵队成功肃清南麻外围敌军阵地,关键的攻城战开始了。
7月19日,第二纵队从东面进攻石钱山一带,第六纵队从南面进攻马头崮、古泉庄,第九纵队从西面进攻高庄、田庄。固守南麻的第11师似乎已成瓮中之鳖,然而令人以外的是,由于多日降雨,当地竟然爆发山洪,野战军前进受阻。
在这空当,其余留守的三个师已经急行至南麻外围,并冲破我军的狙击线。眼见进攻无果,敌军援兵也已抵达,粟裕不得不下令后撤,南麻战役宣告结束。
此次战役中,胡琏深知自己力量不足,坚决固守不出,而且抓住我军装备不精、不善打阵地战的弱点,修建大量牢固的碉堡,致使我军每攻占一个碉堡,都需要付出巨大牺牲。
关于此战,有观点认为,虽然粟裕没能达到战略目标,但是也极大程度上消耗了敌军力量、打乱了国军部署,是一场胜利。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于一生战功赫赫的粟裕来说,没有达到他围歼第11师的初始目标,这其实是一场失败。
粟裕和胡琏的第二次交手,以胡琏固守、粟裕撤退告终,胡琏险胜。
四、棋逢对手,粟、胡三掰手腕
南麻战役后,胡琏春风得意,对粟裕产生轻视之意。
蒋介石也妄想以南麻战役为转机,遏制华东与华中野战军的南下势头。1949年9月,南京国防部特命胡琏:“整第11师迅即由济南沿津浦路南下,徐州绥署在兖州准备火车运输。到兖州后,改乘火车经徐州转陇海路,到商丘下车”,胡琏奉命出兵。
9月21日,第11师先头部队抵达曹县的大义庄一带,巧合的是,我军刚刚围歼了国军第五十七师,也南下到了曹县。
粟裕听闻在曹县发现了第11师,兴奋不已,他想要借此机会打胡琏一个措手不及,即使拿不下第11师,也能让其掉层皮。
9月23日,解放军对11师发起进攻,粟裕采取分而歼灭之的方法,将第11师分别包围在大义庄和土山集地区。此战华野共有五个纵队参战,其中三纵打得最漂亮、战果最好,一度让敌人溃不成军。
然而,此前由于第11师在南麻战役“表现不错”,蒋介石为该师提供了巨额军费和精良的装备,我军多轮进攻,仍无法夺取核心阵地,国军第十四师也前来支援,本就无心吃掉11师的粟裕随即选择撤兵。
严格来说,曹县战役仅仅是一场遭遇战,双方都没有提前做好布局,也没有充分的兵力投入,因此就表面战果来看,粟裕和胡琏都没有获胜,也都没有失败。
不过,正是因为粟裕对胡琏的狙击,让第11师前进路上草木皆兵,我军得以很快解放苏北、鲁南地区。
从这点来看,粟裕、胡琏两人的第三次交手,粟裕略胜一筹。
除了上述三次战役外,胡琏还在淮海战役中与粟裕有过间接的交集,即双堆集战役。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场战役的结果不能被评为粟、胡二人间的交手战绩。这又是何原因呢?
1948年9月,蒋介石取消了国军中整编军的番号,胡琏所在的整编第十八军被并入第十二兵团,黄维担任兵团司令,胡琏担任副司令。胡琏对于这一任命十分不满,干脆撂挑子走人,以治病的借口跑到武汉了。
所以当淮海战役爆发后,胡琏并没有在第十二兵团中参与指挥,直到黄维陷入被动,蒋介石才将胡琏召到南京,令其前往淮海战场,因此最终的战役结果和胡琏关系不大。
当然,这仅是笔者的一点浅薄之见,如果有读者认为双堆集战役算作粟、胡两人的交手之战,那么这局粟裕将军胜,毕竟胡琏是坐着军车连夜跑路的。
总的来说,粟裕将军和胡琏的交手战绩,是胜多余败,两人指挥风格和擅长之处各有不同,不过这并不影响两人是棋逢对手的事实,粟裕将军就曾亲言“胡琏是个狡猾又难缠的对手”。最关键的是,教员的那句评语,虽然没有明言胡琏击败粟裕,但话里话外,也是承认了胡琏的地位。
毕竟国军上将千员,还没有第二位在教员这里获此殊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