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黄庭坚{1045-1105年)是北宋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居“苏门四学士”首位,在诗歌方面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一)多才多艺的奇童
黄庭坚自幼聪明伶俐,博学多闻,是个多才多艺的奇童,孩提时就声名远播。七岁那年,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牧童诗》:
骑牛远远经过小河对岸的村庄,村里笛声随着风儿轻轻地飘传。有多少到京城谋取利益的人啊,那么淘神费力不如这轻松悠闲。
1058年黄庭坚在外做官的父亲黄庶病逝了,由于家境不太宽裕,十五岁的黄庭坚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舅父知识渊博,能诗善文,对其精心栽培。黄庭坚受益匪浅,加之自身的努力,几年后就脱颖而出,更负盛名了。
有一些自认为才学不凡的文人,很不服黄庭坚的气,总想找机会当面出他的丑。有次黄庭坚来到江州府,当地文人约他观风景对对联。当他们来到江州烟水亭上时,正好有个香客在吸水烟。有个当地文人立马吟出上联,意思是烟水亭里有个人在吸水烟,烟子从水中冒出来。请黄庭坚对下联。当地有个景点叫“浪井”,黄庭坚刚才游览过,他一下子就联想到它,很快对出了下联,在下联中不说浪自风起,反说风自浪兴,真格体现了浪井之奇,众人齐声叫好。
嘉祐八年(1063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开先有人传言他上榜了,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时,又有人来传话黄庭坚落榜了。黄庭坚神态安祥,前后均若无其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的心理素质很好。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荣获第一名。主考官李洵夸他功底扎实,名至实归。第二的春天参加礼部考试,中三甲进士,登上仕途,成为了叶县(今属河南)县尉。
后来黄庭坚升任太和县(今属安徽)知县,他勤政谋政,为老百姓办实事。当时朝廷征收分摊盐荚。各个县为了巴结朝廷,竞相争取多交。唯独太和县只按任务完成,朝廷当然不高兴,黄庭坚没增加当地老百姓的负担,使得民心安稳,算办了一件实事。
黄庭坚虽然很有才学,但由于他的性格所致吧,在仕途上并不顺,先在地方上当了几年芝麻官,后来在书斋里做些校对典籍,编纂历史的工作,由于新旧党争还被一贬再贬。仕途的不得志,使他将毕生精力转向自身,努力追求个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二)被列为“苏门四学子”
苏轼生于1037年,比黄庭坚年长8岁,且早已成名。长江后浪推前浪,欧阳修隐退之后,苏轼成为文坛领袖,他发扬前辈的伯乐精神,奖掖后学,荐举了不少才俊,其中就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这四大文坛新秀,且曾一起供职于史馆,因此被后世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与苏轼的友谊,始于熙宁五年(1072年)。那年苏轼在潮州太守孙觉处见到黄庭坚的诗文倍加赞赏。元丰元年(1078年)春夏之交时,苏轼接到黄庭坚寄来的书信和赠诗,并于初秋作答,随后两人就开始诗文唱和,翰墨往返,数年之间一直都处于神交之中。元祐元年(1086年)时,两人同在京城任职才相见,相处了三年多,两人情趣相同,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友情不断增进。
两人在空闲时常一起游山玩水下棋,迄今还流传着两人在湖边弈棋时妙对的佳话。有一天在徐州城南湖边一棵松树下,两人一边饮酒一边下围棋。棋下到中盘时,一颗松子落在了两人的棋盘中。苏轼随口吟道:“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并给黄说,若对不出罚酒三杯。黄庭坚装着对不出的样子,看到苏轼开始倒酒时才吟道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原来两人都早已看到湖边柳丝下有人在垂钓,苏轼想考考黄庭坚的才学,而黄庭坚呢也想开开玩笑。不管两人心思如何,反正应了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
(三)为何相提并论苏黄两人
“苏门四学士”都是高人哦,只是他们禀赋各异。如黄庭坚,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诗,他不仅和苏轼一同反对西昆体,而且还更胜一筹,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等前辈诗人学习,彻底摆脱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影响,由此还成为北宋后期逐渐形成的“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由于黄庭坚的诗成就卓著,前人在论宋诗时,常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黄诗且气象森严。
在大词人倍出的北宋,黄庭坚的词没有诗歌出名。由于他有另辟蹊径的雄心,常年的书斋生活,使得自己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因此他更多倾向于从典故、学问上下功夫进行创作,也很有成就,与秦观并号“秦七黄九”。
黄庭坚算个货真价实的书法异才,尤善行书和草书,取法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名家,被书法史列为包括苏轼、米芾、蔡襄在内的“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很有影响,就是在他去世后,还有传说于世耶。
这传说中的大意是:有一天,有位叫王荣老的文人准备坐船过江,谁知刚上船就遇到狂风大浪,走也走不了,回也回不了,被困在了江边。这时,一个同船行人对王荣老说,看样子是江神发怒了,听说要献一件宝物给江神,风浪才会停。王荣老急得要走,就先后把随身带的端砚、蚊帐丢进江里,但风浪还是没停。就这样过了七天七夜。王荣老没法,把珍藏的黄庭坚写的扇面丢进江里,不一会,风浪就停止了,船不到半天就顺利地就渡过了江.....看来,凡人和仙人都很欣赏黄庭坚的作法作品!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人。爱好写作,时有作品发表。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