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写的是三国时代的小说,但很多读者认为这写的诸葛亮的一部小说。
诸葛亮没有出场之前,三国发生了什么不记得,诸葛亮谢幕之后,三国发生了什么也不记得。
因为《三国演义》在秋风五丈原之后就没有兴趣读下去了,也没有心情读下去了,同样九四版《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在诸葛亮离世这一集之后,收视率断崖式暴跌。
诸葛亮的历史评价早已盖棺定论,然而今天的佞人对诸葛亮污蔑诋毁。
这些佞人污蔑诋毁诸葛亮,出处来自从陈寿嘴里那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他军事才能不足,成了今天佞人们嘴里的“诸葛亮只是一个管后勤的,地位也不高,庞统这些谋士死得差不多了,才有他一席之地”。
但是陈寿这厮是个什么东西呢?陈寿是一个吃着诸葛亮的人血馒头的上位的无耻之徒。
《晋书陈寿传》记载:“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髡,瞻又轻寿。”诸葛亮父子和陈寿父子之间是有过节的,陈寿借诸葛亮北伐不成功便评价他没有军事才能不足。
陈寿是三国时期土生土长的蜀国人,出生在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拜同郡人谯周为师,而谯周又是什么东西呢?
谯周就是投降派,以《仇国论》积极反对北伐,大唱投降主义,在魏国邓艾杀进蜀国兵临城下时,力劝刘禅投降,而投降的理由竟是早投降比晚投降的福利多!蜀国灭亡之后,谯周因为劝降有功而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
陈寿就是这个无耻的卖国求荣者的学生,无耻的老师教出来混账的学生。
陈寿的父亲死后,按照古代礼法,陈寿需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是要禁欲的。不巧的是,陈寿这期间病了,于是让婢女伺候自己服药,结果被来客撞见,这件事情被乡党们议论指责。
陈寿的风流韵事被记录在《晋书》里,晋书没有描写其中不可描述的部分,如果不是桃色事件,怎么会被撞见,怎么会被议论纷纷?
《晋书·陈寿传》中还记载了陈寿索贿立传的事情,“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别人不愿行贿,陈寿竟然不给别人立传。
蜀国灭亡之后,魏国对诸葛亮很想深入研究,毕竟诸葛亮凭一己之力与魏国抗衡,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显然魏国极为感兴趣。
陈寿觉得是千载难逢的上位机会,于是他将诸葛亮的奏折、书信、兵书等内容收录起来,写成《诸葛亮集》上报给魏国朝廷,吃着诸葛亮的人血馒头,陈寿被授予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的官职。
中正是一个监察大臣的官职,这个官职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曾经高到二品大员,可见沉思这厮真不是什么东西。
不仅陈寿这厮无耻,其母也不是个东西,相比徐庶的母亲,陈寿的母亲就是一个崇魏媚曹之人。
陈寿的母亲是蜀国人,陈寿去魏国做了高官,于是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洛阳生活。这位母亲在临终时的遗言是将她埋葬在洛阳,而不是送回蜀国安葬。
古人最重落叶归根,但在陈寿母亲却在迷恋洛阳的繁华。这样的家风影响下,也就不难理解陈寿在守孝期间的风流韵事了。
陈寿写的《三国志》也不足为信,陈寿写三国志的时间是公元280年,而这一年正好是晋统一天下的时间,为了当魏国的舔狗便在这一年完结。
实际上当时写三国历史的人不止陈寿,但是陈寿抢先完稿呈现给晋朝,别人也就不好再写下去了。
《三国志》全书共65卷,《魏书》30卷,《吴书》20卷,《蜀书》15卷。
魏有本纪、列传,本纪是用来记录帝王的,列传是用来记录臣工的,而蜀和吴只有列传没有本纪,魏国占全书约1/2,吴国占全书约1/3,蜀国占全书约1/4。
陈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蜀国人,对魏国和吴国的书写却如此细致,对蜀国的事情却如此不上心,什么样的人品才能写出这种史书?
诸葛亮是一个全才型的人物,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没有他不擅长的。
陈寿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足,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
诸葛亮北伐时,魏国主力是骑兵,蜀国主力是步兵,以步兵对阵骑兵,在别人眼里如同螳螂挡车。然而诸葛亮北伐都是主动出击,魏国的骑兵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被蜀国的步兵压制,这难道不是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体现?
历史上以步兵对阵骑兵不输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岳飞,而岳飞正是以诸葛亮为自己的精神信仰。
诸葛亮不仅才能出众,更伟大的是他无法超越的人格魅力。
姜维原本是魏国人,后来降蜀之后,一直忠心耿耿,到死还不惜一计害三贤。他原本是魏国人,从来没有见过刘备,凭什么要保住蜀汉的基业呢?难道不是因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魅力吗?
诸葛亮临死前给刘禅写了一道奏章说道,我家有桑田、薄地,自给有余,一家可以温饱,不需要增加私产。我死之后,如果家里有多余的丝帛、钱财,那就对不起陛下。
诸葛亮的理想主义人格魅力影响了他身边的人,邓芝死后家无余财,姜维的穿着和住宅与普通人无异。
诸葛亮在病逝之前给自己只有8岁的独子诸葛瞻写了一篇《诫子书》,告诫诸葛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终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战死绵竹,诸葛尚死时年仅18岁,一门忠烈。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伟大人格魅力,才让我们今天读《三国演义》因为他的出场而欣喜,因为他的谢幕而落泪,因为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典范。
今天谁污蔑诸葛亮,就是污蔑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不共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