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蒋介石的国军上将,邱清泉这个名字一定是榜上有名。
作为黄埔二期的门生,邱清泉对蒋介石的忠诚是无与伦比的,据说在他战败被击毙时,还是面朝南方蒋介石的方向。
而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堂弟邱清华却是我党中人,在建国后更是成为副省级的干部。
当然,邱清泉也不是没有规劝过自己的这个堂弟“迷途知返”,那么,邱清华又是怎么做的呢?
邱清泉的双重性格、对蒋介石的忠诚
邱清泉出生在1902年的浙江永嘉,他是邱氏家族的二房长子。
虽然只是二房,但却是同辈中的第一人(大房以及其他叔伯辈年轻时就早夭)。
他自幼好学,在那个大部分人大字不识的年代,他就考入了上海社会部。
在思想上,他开明纳新,并不故步自封,学习四书五经。
而且他心中也有着自己的家国情怀,他曾在家乡公开说:“要做一个在历史上留名的人,才不枉一生。”
上海大学,是邱清泉的起点,也是在这里,他深受校长于右任的影响。
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他的主张与亲善,让年轻的邱清泉认为当时乱局,只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才是正统。
为此,他专门给自己算了一卦。
这就是邱清泉的第二重人格——迷信。
他痴迷封建迷信之说,在上海期间,他给自己算了一卦,卦象显示他“运势向南,有贵人相助。”
当时国民革命军便是由南方发起的,邱清泉于是认定南方的国民党就是自己追随的对象。
不久,邱清泉考进了黄埔第二期,并开始接触蒋介石。
当时的蒋介石正值壮年,也有着满腔抱负,而且蒋介石收买人心的手段非常好,黄埔早几期每一位学生都曾单独接受蒋介石的面试。
眼看蒋介石如此重视,邱清泉就更是认为蒋介石就是卦象所说的那个“贵人”,从此开始追随于蒋介石身边。
在黄埔军校,邱清泉取得不错的成绩,但等他毕业后接受“分配”上战场,战场上并没有他多少出头的机会。
这时候,蒋介石又恰好要派遣黄埔的军官们赴德留学。
邱清泉苦于寻不到出路,于是主动申请成为赴德留学的人员之一。
邱清泉的成绩非常出色,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充分学习德国方面的知识,在考试中更是“勇夺第一”。
这也让蒋介石对他“刮目相看”,回国后就给他委以重任。
蒋介石的重视,让邱清泉对蒋介石的忠诚达到顶峰,并自此穷极一生也没有醒悟。
此时对邱清泉来说,正是他人生志得意满之时,他也是当时邱氏家族中最有出息的一位。
而他也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多加照料。
早在三十年代初,他还只是一个团级领导时,他就拿出大量资金帮助自己的胞弟邱子静、堂弟邱名镐、邱清华等人上学。
这些弟弟们对邱清泉这个长兄非常尊敬,邱名镐更是在之后走上邱清泉的老路,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位上尉连长。
但其中,也有邱清泉口中的“异类”——邱清华。
对邱清华的劝导、邱清华“执迷不悟”
邱清泉长了邱清华18岁,在家庭身份上,邱清泉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个父亲。
而他也非常喜爱这个堂弟,对他寄予厚望。
邱清华也如邱清泉一样在学习上非常出色,但在他中学期间,因为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被校方退学。
得知此事后,邱清泉还专门过问了一下,但他并不在身边,只知道是因为爱国运动,并不知道邱清华在搞秘密读书会。
此时的邱清华通过读书会,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也明白共产主义才是救贫苦大众的好主意。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共产主义领导的革命道路。
1938年初,粟裕、刘英等在闽浙边区领导革命,邱清华得知后前往参加革命队伍。
他在乐清县雁荡山一带活跃,领导着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邱清华的母亲得知后非常担心儿子的前途,更重要的是,她担心儿子与长兄邱清泉起冲突。
要知道,当时的邱清泉已经是国民党中将副师长,而国民党与我党之间的冲突,普通老百姓也是一清二楚。
此外,尽管邱清华多次与母亲谈论共产主义之正确,但在母亲心中,还是更希望邱清华可以跟着邱清泉,有长兄照料,未来肯定更加光明。
正好在这时,邱清泉“荣归故里”,回乡探亲,一番询问下得知了邱清华正在山上闹革命。
他担心堂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于是以“母亲病重”的理由诓骗邱清华下山。
邱清华担心母亲的身体,再加上对邱清泉的信任,这让他并没有设防下了山,与邱清泉见了面。
一见面,邱清泉就对邱清华一通说教,言及国民党之正统,应该跟随蒋委员长,而不是“共匪”。
并说其跟着“国军”才有大好前途。
一开始,邱清华力陈共产主义之正确,但邱清泉并不为所动。
邱清华知道人各有志,道不同不相为谋,就不再言语。
而邱清泉看堂弟这样,只以为堂弟这是被自己说动了,毕竟当时在山上,革命条件恶劣又危险,而在自己身边,很快就可以成为国民党中的一个军官。
因此,邱清泉带着邱清华乘舟回家途中,并没有担心邱清华会跑。
当船开到温州东门时,邱清华借口要去方便上了岸,之后就钻进小巷疾驰而去。
等到邱清泉反应过来时,早已经不见了这位堂弟的踪迹。
邱清泉这时才知道,自己的堂弟早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也只能祝福这位堂弟。
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却有一位至亲是共产党人,这种事情在国民党中自然免不了他人的言语。
蒋介石有时候因为败战心情不畅,也会对邱清泉说:
“怎么听说你的弟弟在闽南闹得很厉害?”
每当这个时候,邱清泉只能苦笑着说道:
“我抓了他很多遍,但他始终不听。”
邱清华不跟着“国军”大有所为,选择上山当了抗日游击队政委。
在我党的培养下,邱清华取得的成就并不弱于邱清华。
而他这样一位坚定的共产党人,却也娶了一位国军中将的女儿。
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张雪梅——是“同志”也是妻子
邱清华的妻子名叫张雪梅,是国民党中将张冲的女儿。
说起张冲,就不得不提一下他与周恩来之间的关系。
张冲也是一位有志青年,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有着一定成就的基本都是对这个国家有自己的追求,希望这个国家重新站起来。
张冲是国民党中统的核心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以周恩来为目标,誓要将周恩来逮捕。
但自从“九一八”事变后,张冲就意识到应该停止内战、团结御侮。
他不再执着于抓共产党,而是想方设法与我党合作。
据资料记载,从“西安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张冲与周恩来先后谈判12次,为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恩来后来回忆张冲时,就说:
“唯先生为能始终其事,因先生之力,两党得以接近,合作之局已成。”
张冲本可以为统战、为抗战做更多贡献,可惜的是在1941年8月他在重新就医时,日寇大肆轰炸重庆,张冲也就此逝世。
他逝世后,女儿张雪梅继承了他的遗志,为革命继续效力。
张冲逝世那一年,张雪梅就读中学,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但遭到了学校教官的训诫,这一幕与邱清华何其相似。
不过张雪梅有一位为国事牺牲的父亲,那位教官虽然说她“可能还没有资格”,但还是“看在令尊的面上”,并没有让人把她抓起来。
那时候张雪梅还不是党员,但在之后不久,她就开始寻找组织的踪迹。
1944年,日寇第三次占领温州,乐清县城也因此沦陷。
彼时刚高中毕业的张雪梅一路逃亡到乐清县城东边的芙蓉镇,在这里,她认识了时任县委书记的邱清华。
得知张雪梅的来历与对革命的热情,邱清华安排他参加了学生抗日救亡工作队,张雪梅在其中担任文化教员。
1945年2月,抗日战争已经来到尾声,乐清也在组织的策划下举行虹桥起义,并组建具有战斗力的武装队伍。
邱清华担任这支队伍的政治部主任、政委,而张雪梅则任第二中队政治指导员。
他们两人虽然共事的机会不多,但却足够让张雪梅对这位有着坚定革命立场的领导动心。
1947年春,经过多年相处,两人正式经组织同意结为革命伴侣。
建国以后,邱清华被组织任命为温州地委委员、副书记,后来又当过浙江省政协副书记,享受省长待遇。
夫妻俩人相濡以沫,共度余生。
而晚年退休的邱清华,最为重视的,还是温州当地的发展,与“祖国统一”。
爱国爱乡、邱清华:历经劫波兄弟在
邱清泉在淮海战役中就为他的“党国”殉职,但温州的邱家人却并没有就此没落。
他们虽然天各一方,但好在姓氏一样,血缘联系让邱家人在晚年又聚到一起。
邱清泉的家人在大决战前就被蒋介石“送”到了台湾,此后因为海峡局势,双方并不互通,这也让邱清泉一脉与其他几房兄弟失联。
后来海峡两岸互通后,邱清华的兄嫂、侄孙都曾回到温州探望邱清华,这也让邱清华颇为感慨。
更让邱清华为之感动的是,邱清泉的外甥女黄美英,虽然人在国外,但取得成就后第一时间就希望捐赠巨款造福家乡。
这让一辈子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邱清华非常感动。
在与记者聊起这件事时,邱清华说:
“美英夫妇到杭州看望了我,她跟我说对大陆的发展非常满意。回到台北后还特地打电话,提出捐赠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的意向。我非常欣慰,还前往参加了签约仪式。”
在邱清华看来,美英夫妇的这种做法不仅仅只是造福家乡,更重要的是表达一个认识:在台的同胞们,心中同样装着一个故乡。
邱清华这么多年来,虽然为长兄邱清泉的固执失望,但说到底他还是赞同邱清泉在抗日战争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如今看到邱清泉的晚辈为家乡、为国家造福,他如何不感动?
为了帮助长兄后人完成这个为国做贡献的目标,年事已高的邱清华不惜多次前往温州,而当时杭州到温州并没有铁路,他只能坐汽车,用一昼夜的时间赶路。
他虽然累,但记者谈起时他却说:
“我这个老温州,怎能不配合他们,多做点促进工作呢?”
而在谈及当年邱清泉与他立场不同,主张不同时,邱清华也是坦然一笑,说:
“那段岁月,是特殊历史特殊北京造成的,我们在爱国抗战上是一致的。我们幸存下来的兄弟,现在都只有一个主张,那就是祖国要统一。我还等着相逢一笑泯恩仇呢。”
小结:
2015年12月8日,邱清华因病离世,享年96岁。
回首邱清华的一生,他始终把共产主义视为人生信仰,从不曾有过动摇。
作为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家,邱清华值得每一位后来者尊敬与学习。
正如《浙江日报》所说:邱清华同志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对党和人民事业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一生。
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值得广大干部学习与敬佩。
参考资料: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邱清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蒋介石王牌悍将邱清泉 韩博
邱氏兄弟的今昔——访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邱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