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出生于江苏盐城的胡乔木,其原名为“胡鼎新”,“乔木”只是其笔名;他担任伟人的秘书长达25年,伟人曾这么评价过他:靠乔木,有饭吃。
从这么一句戏言,能看出来胡乔木的重要性,他也被赞誉为我党的第一支笔。
1992年9月28号,80岁的胡乔木在解放军301医院病逝,可惜,他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带着遗憾去世。
生前没有完成,生后由他人完成
在胡乔木的心中,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写一部毛主席在五十年代政治活动的回忆录。
1941年的2月,他被调到伟人身边工作,由此开启了自己25年的秘书生涯。可以说,伟人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终生受益的。他本人也曾如实说,没有毛主席的教诲,他是很难提高自己写文章的水平,没有和毛主席的这段缘分,就没有他胡乔木的成就。
胡乔木担任伟人秘书的时候,才年仅29岁,也正是在伟人的教导之下,他才能从一个普通的秘书,迅速成长为我党的领导人之一。
因为他当年的秘书生涯,再加上其本身具有的深厚理论水平,当时,很多同志都建议他写一部关于伟人的回忆录。但胡乔木一直心有顾虑,都没有确定下来是否要写。
他其实也是想写一部回忆录用来纪念伟人的,但他之所以有顾虑,一来自己当时还担任这重要的领导岗位,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压在肩膀上,难以抽出更多的精力,静下心来写;二来他自己坦言,虽说自己担任过多年的秘书,但其实很多重要的事情,其实并没有经过他去执行,他担心自己写不出有份量的内容。
一直到了1989年,胡乔木心中想写回忆录的念头越发的强烈,而且,这时候的他也有了更多的精力来下笔了。
这一年,他同友人谈及过自己的想法,坦言自己的时间属实不多了,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和伟人相关的回忆录。他说,倘若自己病倒了,这事就只能搁置了,趁着现在自己还活着,还健康,就得尽力去干。
于是,从1989年10月开始,胡乔木一边开始整理过往的文集,一边在脑海里追忆自己和毛主席在50年代的岁月。
胡乔木是一个做事有干劲,做事认真的人,他一旦下了决心要去完成这个心愿的时候,整个人就闲不住了。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大体上脉络纲领已经初步呈现在了他的脑海中。1990年的2月,胡乔木在同郑惠谈话的时候,就诉说了自己的余生心愿。
此心愿就是写一本反映毛主席在50年代的思想发展,依据他的理论著作、活动时间线作为支撑,把毛主席在50年代的理论和贡献,做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系统性的阐述。
胡乔木告诉郑惠,自己初步预想了6个大题目,行文的框架就在这个6个大题目内进行。可惜,后来因为他去美国学术访问交流的事,写作一事只能暂时搁浅了。
而人生留给他的时间,已经是不多了。
1991年的6月26号,胡乔木给组织上打了一个报告,告知了自己准备着手写回忆录的事情,希望能获得一些帮助和支持,并希望这本书能在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出版,他的这份报告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可惜的是,此时的胡乔木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他的癌症已经是进入到了晚期,只是家属和医生瞒着他而已。到9月份,胡乔木也发现自己的身体越发的孱弱,只靠自己是难以完成心愿的。
幸而组织上给他配备了一个编写小组,这个由不同年龄层次构成的编写小组,和胡乔木碰面后,让胡乔木十分高兴,他对这个小组的成员十分满意。于是,9月6号这一天,他正式对编写小组,布置了具体的写作要求,和每个人负责撰写的写作题目。
胡乔木做了一个大方向的指导,就是整本书要以毛主席作为主体,是对他个人的回忆,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件或是活动,倘若和毛主席没有关系的,就不用写了。
在具体写的过程中,胡乔木也意识到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个人回忆和历史产生了冲突怎么办?
胡乔木深深知道,因为时间的关系,一些个人回忆是会存在不正确性的。因此,胡乔木告诉编写小组,内容主要还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来阐述,尽量不要以个人回忆作为下笔的参考。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一切以客观存在的资料为准。
按照胡乔木最初的构想,当时一章得写一万字,和编写小组沟通之后,才发现一章一万字不足以阐述清楚,至少得两万字才行,这又增加了原本的工作量。
经过一段紧锣密鼓的沟通之后,胡乔木和编写小组最终敲定了要写的37个题目。随后,他就安排了一个工作日程表,每周开一次汇报碰头会。
从1991年9月6号开始,这个编写小组和胡乔木一直工作了近七个月,一直到1992年的4月,由于胡乔木越发糟糕的身体状况,他再也无法和编写小组一起工作了。
在那近七个月的时间当中,胡乔木和编写小组之间的谈话、沟通多达20多次,可谓是十分的上心。
可惜的是,胡乔木病逝前,一直等来这本著作的出版。在他病逝后,这本著作才得以出版。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